摘要:在社會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職學生的個性行為表現也是日趨豐富和復雜,對高職學生的行為養成和健康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學校的教育也帶來了很多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都開始重視對學生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培養,而且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實踐,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關鍵詞:高職學生;個性傾向;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265-02
個性是一個人的獨特性,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遺傳的基礎上,通過環境、教育的影響,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和表現出來的。所以說個性是穩定性和可變性、特殊性和共同性的統一體。因此,我們在注重高職學生的個性差異與個性發展時,應著力培養高職學生良好個性傾向和良好個性行為,以促進高職學生形成具有公認優良標準的個性。
一、形成學生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心理策略
教育對學生個性中的情緒、意志、理智特征均能產生比較深遠影響,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校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擔者是教師,他們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多,也最了解學生,在某種程度上潛移默化著學生個性傾向和行為的形成,是學生的領路人,由此可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作為教育的主體,學校和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時必須講究一些心理策略,注意運用一些方法。
1.做到細心。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尤其是正在不斷成長中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渴望得到同學的愛、父母的愛,更渴望得到教師的愛。這種情感上的渴求是真摯的。只有細心的教師才能體會這份真摯。這種細心要求我們的教師首先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內心世界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示出來的,通過觀察臉色變化可以看出學生的喜怒哀樂;通過觀察穿著打扮可以看出學生的生活追求;通過觀察學生參加的文體活動可以看出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發現學生身上的細微變化,包括身體狀況、情緒狀況、學習狀況以及了解學生的個性傾向。其次要加強溝通,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包括關切的詢問,友善的招呼等,體現出師長的關愛。教師的細心能夠給學生的心理帶來滿足,為學生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形成創造和諧的成長環境。所以說,做到細心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前提。
2.做到誠心。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與信心,滿足學生自尊、渴望受重視的心理,這是教育學生,塑造學生的關鍵。在對高職學生進行需求調查的研究表明:高職學生把獲得平等與公正看得很重要,把得到理解與信任看得很重要,把贏得尊重與自信心看得很重要。由此可見,每一個學生,他們都渴望獲得一個共同的東西——“誠”,只要真誠以待,才談的上平等、公平、理解與信任。在學生的眼中,教師是權威,權威對自己的真誠尊重帶來的是更強烈的被認可感,從而進一步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心理特點,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與信任。首先,教師應給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教師既是師長也是朋友,在學生面前要以朋友的姿態出現。真誠相待,更能教學相長,相互溝通。全體教師應樹立平等的觀念,不能居高臨下,即使是批評學生也應以真誠的心,換取學生對批評的認同感,讓學生真正理解“響鼓必須重錘敲”的道理。以一份真摯誠懇的情懷換取一份真摯誠懇的情懷,以一顆公正無私的心換取一顆公正無私的心。所以說,做到誠心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關鍵。
3.做到用心。如果說細心、誠心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態度,那么用心則要求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它是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更高的一種要求。教師的用心還體現在善于捕捉機會,創造機會,讓學生能夠“自我實現”,特別是對于“問題學生或特殊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全面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個體各個方面的發展;一層是全體學生的發展。所以,對待“問題學生或特殊學生”更應該關注,要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創造機會讓其施展自己的長處,嘗試成功的快樂,讓其感到“我能,我也行”,從而以“優”補“劣”,促其健康發展。所以說,做到用心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途徑。
4.做到耐心。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良好個性的形成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社會環境因素、有家庭因素、有學校教育因素等等。更何況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形成,不同于一般的認知過程,它涉及人的動機、需要、興趣、愛好、價值觀、信念等的形成與發展,具有社會性、可變性等。教師的主要責任就在于施以良好的教育,扭轉種種不良傾向和行為表現,這一過程既艱巨又復雜,并且還有可能會出現反復,更需要教師的耐心,需要做長時間的工作。同時,耐心也是教師自身個性品質的體現,是意志和毅力的表現。唯有耐心、細心、誠心、用心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說,做到耐心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保證。
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形成是一個復雜的成長過程,無論細心、誠心還是用心、耐心,都需要具備兩個最基本的因素:一是對教育事業的忠誠;二是對學生的熱愛。這才是我們塑造學生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根本所在。
二、形成學生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路徑分析
對于現實中學生個性差異的普遍存在,我們既要進行客觀科學的分析,更要想方設法積極去應對,努力了總會有所回報,行動總比心動重要。
1.教育者不要回避,要勇敢面對。教育者既要正視存在的矛盾和沖突,又要積極地豐富自身的內涵,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人文科學、審美科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藝術知識,來擴充自己的知識層面,使學生對你有信心,對學習有興趣,對書本有好感,對自己的成長有決心。
2.教育者不要折損學生個性,要豐富學生的個性。學生個體是多樣的,表現的個性也是多樣的,有的學生外在頑皮但內在不壞,有的外在遵守紀律內在卻不好,教育者很容易把表現頑皮的學生就視為“壞學生”,“壞者”就一壞到底,“好者”就又是“三好”又是“優秀干部”,其實不盡然。每位學生都有性格向上的一面,他們對事物對社會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們也渴望生活,渴望展現自我,教育者應該為他們的個性及生活增加新的色彩,新的內容,新的調味劑,使他們對你流連忘返,回味無窮,成為你的“回頭客”。
3.教育者不應沉湎于過去的成就,要勇于創新。過去的個性培養雖然也為我們的教育盡心竭力,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學生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培養受到了很多現實的挑戰,教育者無法再用昨天的方法給今天的學生傳授昨天的知識,去應對明天的生活和社會的需要,教育者必須要革舊揚新,敢于運用創新的培養方式,讓學生有興趣、有信心,哪怕這種創新會遭到流言,它畢竟代表著教育的發展方向,誰都無法忽視它。
4.教育者不要讓學生隔離社會,要教會他們適應社會。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和書本教育的同時,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校內學生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明顯具有社會性,他們也會說流行語,也聽流行歌曲,也會去貪戀愛,也會去嘗試時髦,也會“我在線上”。他們也去認識社會現象,對丑惡行為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他們想去發揮才智,社會有時卻讓他們無路可走或有路難走。此時的學生很容易變壞,變得脆弱,變得復雜,教育者要盡力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社會的本質,把握自己,使他們適應社會,不要一味地關、卡、壓、管,要注重引導,教他們學會生活,讓他們學會吸收精華,排除垃圾,教育者應該是“昂立一號”的生產者。
總之,學校的教育工作是復雜的,每位教育者都必須努力去了解學生、認識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和人生追求其,沒有“走進去、沉下來”的決心,教育就是一句空話,學生良好個性傾向和行為的培養也就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蔣曉榮,李隨成.論大學生個性培養[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7).
[2]顧秀玲.高校學生的個性培養與素質教育[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
[3]陳俐,雷濤.略論德育視角下的個性培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9).
[4]王麗雅.關于大學生個性培養的思考[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
[5]方漢忠.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加強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J].現代教育論叢,2009,(5).
[6]房付華.略論中職學生的個性品質培養[J].河南職技師院學報,2001,(4).
[7]沈建國.論影響個性發展的因素[J].求索,1993,(12).
[8]彭明芳.現代高等教育應重視大學生的個性發展[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9]鄭文山.論大學生健全個性的培養[J].人才開發,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