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市作為“中國農家樂旅游發源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增長極之一,推動城鄉旅游聯動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建立協調的經濟結構體系、統籌城鄉旅游環境保護、堅持以人為本的旅游發展原則、加強城鄉旅游業現代化建設等不失為成都市實現“中國田園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新目標的探索之策。
關鍵詞:成都市;城鄉旅游;聯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133-03
一、城鄉旅游聯動發展的必要性
1.體現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政府的一貫方針。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旅游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統籌城鄉旅游協調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和其他各項事業進步的前提和保障。在旅游產業發展中長期存在著城市旅游與鄉村旅游隔離的局面,貫徹以旅游消費者為本的發展原則,旅游東道社區和廣大農民的利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旅游對三農的忽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整合城鄉旅游資源,形成連接城市與鄉村的區域旅游市場,充分發揮旅游產業在協調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獨特作用。
2.改善三農問題。中國是一個以農業起步的國家,三農問題日益凸顯,已成為制約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根本性問題。落后的農村與發達的城市、落后的農業與先進的工業等,構成了城鄉對立的“二元”結構,這是發展中國家的最典型特征。目前中國農村中土地污染、水污染、垃圾問題等均十分嚴重,每年約有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態環境亟待改善。而通過統籌城鄉旅游資源和旅游市場,加快城鄉旅游經濟融合和其他第三產業的聯動發展,不僅擴大了城鎮居民在農村地區的消費,增加了農民收入,還加快了城市信息、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向農村的流動,帶動農村各業發展,促進村容鎮貌和農村生活的改善。并且通過參與旅游,廣大農民開拓了眼界,也增強了他們出游的動機和實力,實現了真正意義的全面發展。
3.形成工農互助態勢。發展經濟科學告訴我們,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客觀上承擔了為工業化、城市化提供積累的任務,而當工業化與城市化達到相當程度、自身積累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時,就具備了反哺農業、支持農村的能力,這是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成功之道。通過人均GDP或GNP、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鎮化水平等指標的測算,可以認為中國已進入了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此時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主要來自于非農產業。因此,鄉村旅游業主要是在城市市場拉動下的一種新興的農村非農產業,針對工業化中期城市化快速發展、生態產品需求膨脹、勞動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積極發展連接城鄉的旅游產業是緩解工業化中期各項矛盾的有效辦法。
二、成都市城鄉旅游聯動存在的問題
1.忽略鄉村旅游市場。成都市城市旅游發展過程中忽略了鄉村旅游市場,旅游項目、旅游設施主要針對外地游客,缺乏有針對本地鄉村居民的旅游項目、旅游設施。以住宿設施來講,目前成都有星級酒店賓館124家,共有客房15 970間,床位29 934個,可這些高檔的住宿設施當地農民是消費不起的,它們的房價平均都在200元~400元/間·天。導致出現這樣一個怪圈,高檔的星級飯店通常情況下達不到滿意的出租率,農民到城市找不到合適的住宿設施(一些小型的招待所雖然價格便宜,但環境、衛生特別差,相對也不太安全)。據調查,目前農民進城主要是務工、探親訪友或購買一些生活用品,以旅游為目的的鄉村居民較少,城鄉旅游流不對稱。
2.旅游產品同質化。成都市鄉村旅游資源相對比較豐富、條件較好,開發模式理應多種多樣、各具特色,但目前開發項目幾乎都為棋牌、卡拉OK、餐飲、觀光果同、花木等。有人形象地比喻“成都是把麻將從茶館、路邊搬到了農家樂”。游客在農家樂逗留的時間較短,活動類型單一,經營者的主要收入來源于餐飲,利潤少。就以成都近郊的三圣花鄉五朵金花為例,這五個村在整體上雖然是根據季節的不同各具特色各有吸引力,但據筆者調查發現,這里面的農家樂提供的活動內容也僅限于牌麻將,客人一般都是早上去晚上回,在農家樂打麻將、吃頓中午飯。由于項目雷同,這些農戶為了吸引客人,也都把價格壓的很低,一般每人每天的收費20元~30元,價格競爭嚴重,農戶的利潤也比較少。
3.生態環境保護不力?,F在一些鄉村旅游景區、景點的管理人員、經營人員以及游客都沒有足夠的生態保護意識,各景區也缺乏保護生態環境的物質準備和技術準備,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如游客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以及賓館、飯店、“農家樂”等服務系統產生的污物,沒有得到妥善處置,污水隨地排流;有些地方存在游客扔棄的廢物或景區供游客騎乘的馬匹排泄的糞便,這些污物不但影響了景觀,而且污染了環境。由于對鄉村旅游缺乏足夠的認識,經營者不了解鄉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關鍵因素是獨特的鄉村景觀和質樸的鄉土文化,盲目仿效大城市的現代化生活,將有特色的鄉村民居建成火柴盒似的樓房,并且鑲上與周圍的鄉村環境極不協調的瓷磚,影響了鄉村景觀的自然韻味。同時,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也逐漸被現代都市生活方式所同化,吃、住與城市差別不大,缺乏鄉風土味,傳統的民俗文化逐漸消失,整個鄉村環境和鄉村文化都走上了嚴重城市化的道路。這些環境問題和鄉村文化的異化嚴重威脅著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4.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在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中,成都的鄉村旅游僅僅在“食”的方面服務設施相對比較完善,而在“住、行、游、購、娛”等方面設施條件均不令人滿意。一些農家樂雖提供住宿服務,但服務水平不上檔次,環境衛生、食品衛生條件也有待改善。鄉村旅游在旅游設施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娛樂設施簡單,類型單一;旅游購物設施少甚至沒有;沒有設置道路標示牌和景點解說標示;廁所簡陋且衛生條件差。成都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調查顯示,25.8% 的游客認為是“飲食衛生差”,13.6%的游客認為是“交通不便”影響了鄉村旅游,9%的游客認為是“設施落后”,7%的人認為是“服務質量差”。由此看來,設施不完善、衛生、服務落后不但給游客帶來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旅游地的形象,降低了旅游地的檔次,減少了景區的客流量。
三、成都市城鄉旅游聯動的基本思路
1.重視旅游業的關聯作用。成都市實現區域與城市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是一個全局性的系統集成目標。旅游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雖然只是其中一個子系統,但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帶動作用。因此,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在全局指導下對旅游業進行正確定位與合理分工,充分發揮旅游業的能動作用。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旅游業,主動發揮其在國民經濟中巨大的關聯帶動作用,并做到與其他產業部門協調發展。在旅游開發中,必須以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服從規劃,主動銜接,積極整合。只有這樣,才能明確發展方向,找到自身的生長空間,有的放矢地發展旅游產業,同時以此推進城鄉“大旅游”的聯動和發展。
2.建立協調經濟結構體系。包括旅游業在內的成都市社會經濟,經過改革開放和發展,已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實現了初步現代化,但同時在前進中也出現了不少新情況。一部分人和區縣經濟富裕了,而人群、城鄉的差距卻拉開了,基尼系數超過了警戒線;人口的軟性流動加大了,城市二元結構依然存在,農村進城人員的就業、生活等方面的問題,也產生一些行為失范的情況;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市場經濟這把“雙刃劍”也帶了社會負面困擾,在區域旅游開發過程中也同樣如此。目前,成都市旅游業的發展正進入到一個結構性調整與提升的新型階段。隨著加入WTO以后所面臨的國際競爭以及與國際接軌,旅游市場開發中的國際、國內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場體系的格局將作巨大的改變和調整。為此,要建立起以集團化龍頭企業為骨干的市級旅游競爭力體系,并相應完善旅游開發的市場促銷體系、品牌體系;鼓勵與支持個體私營、股份合作等開發主體,與國營、集體形成城鄉旅游多元化開發所有制體系。與此相適應,建立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主導、宏觀調控機制以及“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開發經營機制;面對旅游新觀念和市場需求的新變化、新趨勢,傳統的觀光旅游一統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休閑度假、康體娛樂、商務會展、文化體驗等多樣化旅游活動方式和內容,旅游資源本質內涵將被進一步激活和深層次開發,從而呼喚著觀光、度假和專項三大產品體系協調發展的新型資源開發體系的建立;隨著旅游資源與環境、人口壓力的不斷增加,旅游區開發中的土地使用,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社會經濟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等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建立起以旅游業為帶動,經濟、社會、人口、環境協調發展的區域可持發展的結構體系??偠灾?,在旅游開發實踐中,要不斷把握發展規律,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不斷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以努力建立起符合未來發展、內外協調的新型旅游開發結構體系。
3.統籌城鄉旅游環境保護。最近成都市提出建立田園城市的發展目標,其本質即為城鄉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就是要統籌城鄉旅游環境保護。為此我們要通過科學的決策和普遍行動,按照發展“效率、代際與區際公平和生態平衡”的原則,實現與資源、環境、人口新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改革和建設實踐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首先應牢牢把握住“發展”這一根本思想認識。其次,我們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資源、環境和人口的承載力,協調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效益,維護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和進一步優化,使開發和保護相得益彰。按照可持續發展思想,我們這一代既要把成都城鄉優秀的自然與文化遺產資源完好地傳承下去,又要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為后代保留足夠的發展空間。這樣做符合于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思想,也有利于資源、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
4.堅持以人為本的旅游發展原則。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些城郊村鎮的旅游業迅猛發展起來了,這部分人和地區逐漸富裕起來了,然而貧富差距拉大了。另外,開發過程中在征用土地、補償拆遷、居民點外搬、農村經濟轉型、農村勞動力再就業以及外來文化融入等許多環節上,均出現了一些失范情況,直接損害了地方社會的利益和安定,市場經濟這把“雙刃劍”正帶來相當的社會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區域旅游開發中,必須以人為本,全面統籌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在開發中,當然不能忽視社會問題的解決,但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消極應對,而應當把區域社會發展作為我們旅游開發的根本目的和義不容辭的任務,做到“開發一片、富裕一方.造福一地”,把它當成促進旅游業發展和騰飛的不可缺少的一翼,使旅游開發者與當地政府和民眾達到“雙贏”的目的。為此,我們在旅游開發中,始終要把當地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維護他們的權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旅游開發工作中來,從而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并獲得經濟效益。而且,以此帶動整個地方的精神文明、社區文化建設和人口素質教育,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傊痪湓挘匀藶楸?。統籌旅游經濟開發與地區社會發展,兼顧開發者與地方基層政府、農民群眾的利益,則開發就取得成功,就會實現“雙贏”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
5.加強城鄉旅游業現代化建設。堅持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在旅游開發中大力弘揚以先進文化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生產力。作為世界最大產業的旅游業,很難設想可以脫離科技進步去謀求自身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旅游的開發活動,必須充分考慮世界科學技術的進步,并運用到旅游行業中來,不斷形成新的增長點,以此推進變革,帶動全行業的發展和現代化。在這方面要統籌現代科技在旅游飯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各行業內的運用,并做好協調整合工作;要統籌現代科學管理等為代表的軟件手段開發及人力智力開發,使信息化網絡服務與科學化管理技術完美結合。在旅游資源與產品開發中,要統籌新技術的開發與運用,特別是多維空間的實景模擬技術、高科技游樂工程與設施、人造環境營造技術、文物古跡遺產保護技術等等,使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開辟新天地,上一新臺階,從而建立起傳統與現代并存并和諧發展的旅游資源開發新體系。
參考文獻:
[1]張付芝.成都市城鄉旅游互動發展研究[J].小城鎮建設,2009,(3).
[2]傅文偉.以科學發展觀統籌旅游開發[J].焦作大學學報,2007,(3).
[3]杜寧,叢海勃.統籌城鄉旅游發展的必要性及戰略走向[J].經濟研究導刊,2008,(18).
[4]宋言奇,段進軍.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不可忽視的六大環節[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1):79-82.
[5]李善峰.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J].山東社會科學,2006,(7):15-17.
The Thinkings of Rural-urban Linkage Development about Tourism in Chengdu
XU 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610106,China)
Abstract: Chengdu as the “cradle of Chinese farmers happy travel”,the National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of growth poles to promote the linkage of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very necessar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producing a lot of problems and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ordinated system of economic structure,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etc. may well be achieved in Chengdu “China’s Garden City”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ploration strategy for the new target.
Key words: Chengdu;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linkag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