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深入調研社情民意入手,得出腐敗似乎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的社會現實, 指出長此下去,將會不可回避面臨由“腐”必然導致敗黨、敗國、敗軍、敗己的嚴重危害性。文章另辟蹊徑,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提出用淡泊之心、畏戒之心、知恥之心來增強拒腐防敗能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腐敗;生活方式;危害;傳統文化反腐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194-02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這是十分英明的。決定明確指出必須充分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準確理解這句話,我們應從深入調研社情民意入手。
一、正視現實,腐敗似乎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們常常認為貪官把腐敗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從深入調研和體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可以發現:平民百姓從孩子出生進醫院到入托、上學讀書、找工作、拓展事業、出事打官司、生病找醫生、死了進火葬場,甚至連部隊里的留轉士官等等,凡是人們想要辦成某種事,首先想到的是找關系、走后門,而不是想到依靠組織程序。似乎找關系、走后門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什么同鄉、同學、同事、戰友、上司、部下、朋友、熟人、鄰居、師生等,皆成為巧取利益的捷徑。找關系走后門必然引發行賄受賄,由此必定滋生腐敗。我們不可回避的是這樣的現實:人人恨腐敗,個個搞腐敗,腐敗似乎已經成為人們一種生活方式,成為民族生存的一種文化。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一是中國是一個講人情的國度。我們這個國家自古以來熱情好客,好講私下交情。無論大事小事,若有人的關系通達,或多或少行得方便。這就形成凡事講關系、重交情、輕理性的社會基礎。使得能鉆營的人比不會鉆營的人多占便宜,使得某些方面不可避免出現不合理、不合法、不公正、不健全的病態狀態。
二是上層腐敗使百姓不得已而為之。市場經濟中一些不受制約和監督的權力,使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無遺。權力的逐利和尋租,讓行賄者得到切實的好處,而不行賄辦起事來處處碰壁。老百姓對此十分痛恨,卻無力改變,只得適應社會“走后門,拉關系”才能生存的社會狀況。長此下去,社會為腐敗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從而加劇社會腐敗的程度。
三是顛倒是非,人們習慣用腐敗的觀點看問題。上層的腐敗,輻射沿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人人都要遵循的無形網,使人難以置身其外。這種病態現象時間一長,習慣成自然,似乎變成一種人人都要適應的生活方式,迫使人們用腐敗的觀點看問題、看是非,用腐敗的觀點指導生活和行動。
二、不可回避,由“腐”必然導致“敗”的發展規律
腐敗似乎成為人們一種生活方式,最為可怕的是,人們對腐敗保持沉默和漠視,成為腐敗生長的沃土。這樣就必然出現更大政治上的“腐”:公職人員在運用權力的過程中,不遵循公平、正義和黨性原則,不履行職責、濫用權力的行為。如任人唯親,欺上瞞下,壓制民主,跑官賣官,不擇手段攫取權力、弄權瀆職,欺壓群眾,官僚主義等;出現更大經濟上的“腐”:政治權力與物質利益的非法交易,以及非法挪用公共資源以供私用的行為。如貪贓枉法,貪污盜竊,行賄受賄,敲詐勒索,憑借職權吃拿卡要,奢侈揮霍,用公款大吃大喝,請客送禮,講排場、比闊氣等;出現更大生活作風上的“腐”:生活作風背離社會公共道德和黨紀國法,如道德敗壞、賭博、嫖娼、腐化墮落、沉湎于追逐私利和個人享樂等。
思想變質、生活墮落的“腐”帶來的惡果必須導致毀滅性的“敗”。 主要表現在:
一是敗黨。執政黨的垮臺,主要不是因為外部的力量,而是由于自身的腐敗。歷史上因“腐”而“敗”黨的事例屢見不鮮,如20世紀90年代,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以及臺灣民進黨先后喪失政權。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經濟長期搞不上去,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改善,喪失執政地位的原因,但其中決定性的一條就是由“腐”生“敗”、喪失民心,被人民所拋棄,從而喪失執政地位。
二是敗國。腐敗必然侵蝕國家機體,毀害人民安康,像慢性頑癥,促使國家走向滅亡之路。中國歷史上歷代王朝的覆滅都是與“腐”帶來的“敗”分不開的。商朝毀在紂王手里,隋朝毀在隋煬帝手里,大唐盛世毀在不孝子孫唐玄宗、肅宗手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荒淫無度,腐敗成性。
三是敗軍。腐敗損害軍隊,渙散軍心,削弱部隊戰斗力,最終會在強敵面前不堪一擊,倒致全軍覆滅。最典型的是李自成率領起義軍經過十多年屢敗屢戰,最后攻下北京城,但他們在北京只住了40天就被吳三桂引領清兵趕了出來,一路敗逃,最終全軍覆沒。就是因為他們一進京,那些高級將領恣意享樂,造成軍紀廢弛。近些年,我軍也查處一些出賣軍隊情報、貪污受賄、生活腐化等大案要案,影響十分惡劣,損害了黨和軍隊的形象,給部隊建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必須引起高度警覺。
四是敗己。由“腐”致“敗”不僅僅是個人政治生命的結束,而且敗壞家風,傷害家庭。有的關進監獄,性命難保,家庭支柱轟然倒塌,影響家庭成員,特別是子女的健康成長。有的家屬子女參與其中,受到法律的嚴懲,造成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三、拒腐防敗,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目前腐敗呈現出來的特點是掌握權力的一些人在搞腐敗,而且成為一種習慣、風俗。同時,大眾對腐敗保持沉默、漠視甚至參與的態度,這種“民俗化”的傾向非常危險。腐敗的民俗化意味著腐敗已經成為一種信念、道德和文化,它深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并且成為人們認可的一種行為方式。蔓延下去,后果不堪設想。要拒腐防敗,有多種方法和措施,嚴厲的法律少不了,但是僅靠法律還是遠遠不夠,解決民俗化傾向還需從文化層面找答案。中國的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1988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聯合發表宣言,人類21世紀要能生存下去,就應到中國孔子哪里去尋找智慧。我們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拒腐防敗的鑰匙。
以物為本的自私自利是一切腐敗現象產生的總根源,而中華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以和為貴,其核心價值講究仁愛、友愛、互助、大同,其宗旨就是克服人的自私自利性。無論是儒家的禮、仁、忠、義、廉、孝,還是法家的禮、義、廉、恥都把 “廉”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就可以說明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現階段反腐防敗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我們可以“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一是面對名利要有“淡泊之心”。 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名和利的煩惱,過分追求名利難免會滋生腐敗。如何對待名和利?孔子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有作為的人,應當將發揚道義作為志向與目標,如果總以穿不上時髦高檔的衣服,吃不到山珍海味而覺得羞恥,這個人就不值得與他討論問題,大概作朋友的資格也都沒有。孔子連過分講究吃穿的人都不足為伍,更不用說對追名逐利之人了。孔子為什么這么看人?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給了明確的答案:“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古人非常重視的是人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倡導從小培養“內圣外王”的理念。內圣,就是加強自我修養、樹立理想境界、磨礪堅強意志;外王,即是服務社會,管理國家、謀福民眾。古人認為,只有清心寡欲、內心安定,不為浮華擾亂身心,才能志向堅定,實現遠大目標。難怪方志敏在《清貧》一文中寫道:“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二是做人做事常懷“畏戒之心”。 現在貪官天不怕,地不怕,越貪越大,就是心中少了個“畏”字。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天命”:我們可以理解為“規律”,理解為民意,理解為全球化的世界的歷史進程與發展趨勢。這里,民意最重要。“畏天命”就是要敬畏人民的意愿與“命令”;“畏大人”:不僅要對領導常懷敬畏之心,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因為他們的人生中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去吸取與參考;“畏圣人之言”,常讀圣賢之書,明白圣賢所說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對于他們所說的我們要以敬畏之心努力實踐,時常反醒自己,與圣賢所言的差距,努力彌補。
有了這個“三畏”,孔子告訴我們還要有“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就是說:有道德、有學問的君子,應該有三件事情時刻警惕和戒備:年輕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不能貪圖女色;壯年體魄強壯,精力旺盛,不能一味地去爭勝奪強;老年疲憊衰弱,不可以貪得無厭。
將“三畏”、“三戒”放在心上,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會保持頭腦清醒,明白搞腐敗就是在違背規律,違背人心,違背潮流;明白人民如“水”,執政者如“船”,水可“載舟”,沒有了人民的“天”,水隨時可能“覆舟”,因而產生“畏戒之心”;就會明白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對于人民交給的權利,真正做到如履薄冰。這樣就會保住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抗住各種誘惑,守得住清貧,耐住寂寞。
三是自我修養培樹“知恥之心”。常言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但是我們接觸的現實是,法網恢恢總有漏洞。現在的貪官只怕刑律,可做壞事時,一點羞恥之心都沒有。喪失了恥辱心,一個人就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歐陽修也講過,“廉恥,是立(做)人之大節”。 孟子講,“人不可以無恥”,又說:“羞恥之心,義之端也。”康有為則講過,“人之有所不為,皆賴有恥心”,“風俗之美,在養民知恥。”都是在說糾正社會的風俗,要從知恥做起,有了羞恥之心,社會上的道德建設才開了一個好頭,根除腐敗才會有希望。
依靠刑法而不教育人們明德知恥,就不可能從思想根子上鏟除腐敗。規范社會秩序不能僅僅依靠刑律,還有文化。恥是文化,不是刑律,但已經成為精神意義上的刑律。其與法律一起擔當著社會秩序的管理工作。其所起到的社會約束作用,有時甚至超過刑律與法制。要讓大眾懂得什么是可恥,什么是光榮。要像做啟蒙工作一樣在全體民眾中大力宣揚“八榮八恥”,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使人們分辨是非,明辨榮辱。從知恥入手,自覺加強自我修養,才是從思想上根除腐敗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