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是農業大省,自然災害頻仍制約著安徽農業的發展,而農業保險這種財產保險,有效的補償了農業災害造成的損失,穩定了農業的生產,保護了農民的積極性。安徽省急需建立一套適合農業保險特色和安徽省省情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從安徽農業保險的現狀出發,對其進行合理定位,指出問題之所在;并分析國內部分省市正在試點實施的發展農業保險的五種模式,力圖在此基礎上,尋求出最利于安徽農業發展的農業保險模式。
關鍵詞: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安徽省;探析
中圖分類號:F84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060-02
安徽是農業大省,發展農業保險對于穩定農業生產,改善和提高農民生活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農業保險是安徽農業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安徽農業保險的發展卻相對滯后,所以,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已迫在眉睫。
一、安徽農業保險的現狀
(一)安徽農業保險的定位
安徽農業保險的發展,與所有的新事物一樣,經歷了曲折發展的螺旋上升過程,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起步期。1983年開始,為適應安徽農村經濟體制的合理構建,促進安徽商品經濟又快又好發展。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安徽獨家經營,設立了50多個險種,并與同年12月簽發了第一張畜牧保險單。將安徽的農業保險視為一項民生工程,實現了政府對農業保險性補貼,使得安徽的農業保險得到快速發展。
第二個階段,繁榮發展期。1990年,安徽農業保險得到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高達1 500萬元;1991年,安徽遭受洪水災害,這使得廣大農民切實感到了保險帶來的實惠,增強了農民購買保險的意識,農業保險得到了快速發展;1992年農業保費收入更是高達6 500萬元。安徽農業保險的繁榮不僅表現在保費收入的增加,還表現為除規模較大的小麥和水稻種植保險外,還涉及了養殖業的許多領域。
第三個階段,曲折發展期。1993年以后,安徽農業保險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安徽農業保險逐漸市場化的背景下,財政取消了對農業保險的各項優惠政策;同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實行了商業化改革和利潤最大化考核政策,逐步壓縮農業保險這一虧損險種。安徽農業保險業務逐漸衰落,處于萎縮的狀態。據安徽省年鑒1998—2004年的統計,全省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分別只有1 022萬元、734萬元、571萬元、489萬元、573萬元、394萬元、98萬元[1]。
第四個階段,快速發展期。2004年安徽農業保險面臨了一個契機:中國保監會在九個省市開展農業保險的試點,安徽就被確定為試點省份之一。2005—2006年保費收入分別為138萬元和120萬元,比2004年有所回升。2006年農業保險被作為支農惠農政策的重要部分,得到了中央、地方的高度關注。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2007年安徽農業保險得到迅速發展,保費收入高達5 343萬元,是2006年的近45倍。2008年安徽省被確定為農業保險財政補貼試點省份;同年4月,安徽省出臺了《關于開展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標志著安徽省政策性保險工作全面啟動,安徽政策性農業保險試行各項財政補貼80%。安徽農業保險的發展從此步入快車道,農業保費收入高達30 774萬元 [2] 。
(二)安徽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
1.農民方面存在的問題。第一,農民對農業的相關保險知識了解較少,對自然災害心存僥幸而投保意識較弱,因此對農業保險更是興趣缺乏。第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生存門路日益增多,大量農民外出務工或做小生意為生,對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降低。 第三,農民的投保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民現狀達不到保險公司要求;二是部分農民知識水平較低,對農業保險的相關政策、專業術語無法理解,不清楚理賠的相關程序。
2.保險公司存在的問題。第一,農業保險風險太大導致了保險公司缺少經營的積極性,保險公司以盈利為目的,但農民收入低、保費收入相對較少,且安徽省幾乎每年都有自然災害,保險公司入不敷出。第二,保險理賠實際操作困難,理賠過程中存在虧損理賠難、責任確定難、費率厘定難的實際問題。第三,農業保險發展水平落后,險種不夠豐富,地區覆蓋不全的問題。保險公司內部人才匱乏,部分員工素質一般、能力有限。在農民這個群體前,農業保險面臨著履約能力與道德水準的雙重質疑。
3.政府方面存在的問題。第一,政府對農業保險的定位不合理。安徽省的農業保險起步晚、發展慢,盲目將其推入市場,使安徽農業保險經歷了一段困難時期。第二,政府對農業保險的管理不系統、不科學。因為農業保險發展的時間短,所以政府還沒有完全掌握其規律,更是缺乏監管的技術和經驗。另外,政府監管的前瞻性和靈活性也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第三,政府對農業保險支持不到位。政府的支持是農業保險發展的強大后盾,這個支持表現在法規、經濟、行政等各個方面。而現實農業保險的發展存在法律法規建設缺位,財政補貼安排不合理,行政支持拿捏不準等問題。
二、安徽省農業保險模式的探析
(一)農業保險的發展模式
2003年中國保監會提出了發展農業保險的五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政府主辦模式,由地方政府出資成立專業性農業保險股份公司,如上海安信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優點是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對農業保險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有利于保險基金的積累和滾動循環使用。缺點是這種模式需要雄厚的財力作支撐,政府財政負擔較重。第二種模式是政府主導下的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模式,以吉林安華為代表,其性質是商業性的。優點是充分利用商業保險公司現有的機構、專業人才和農險經驗的資源。在經營農業保險的同時,開展農村壽險、財險等其他業務。缺點是商業性保險公司追求贏利的本質與農業保險的公益性不相匹配,政府補貼乏力和農民投保能力弱會成為其主要隱患。第三種模式是互助制模式,以黑龍江陽光相互制農業保險為代表。這種模式按照“先農險、后商險,先局部、后放大”的原則,把臨時救災的政府行為變為保險補償的經濟契約行為,有利于風險管理 [3]。缺點是一旦發生大面積的受災情況,依靠會員或社員交納的保險費不能及時有效地分散風險;經營手段主要依靠基層行政組織代理展業,很多扶持資金被基層政府截留,違背了互助制的原則,引起群眾不滿 [4]。第四種模式是共保體模式,以浙江省成立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共同體”為代表。主要采取市場運作、財政兜底的方式。優點是降低了獨家承保的風險,提高了農民化解巨災風險的承受能力,有利于建立再保險機制以分散風險。缺點是共保的范圍小,風險基金積累速度慢,沒有強大的財力支撐的政府會在出現巨災后,面臨難以承擔較大風險。第五種模式是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以法國安盟為代表。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經營技術。但是,外資保險公司追求商業利潤的本質與農業保險高風險、高成本、收益低的固有特點不相符。農業保險性質決定了外資保險公司在農保領域不可能是主導,只能作為一種補充。
(二)安徽省農業保險的合理模式
1.選擇安徽省農業保險模式的依據。建立適合安徽省省情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必須先明確選擇的依據,選擇的依據只有一個:既適應農業保險特色又要適合安徽省省情。首先,農業保險具有社會效益高于其經濟效益的特色,它屬于準公共物品,要重視其公益性,這意味著政府要起到主導作用,但并不等同于政府要事無巨細、親自開展農業保險業務。根據安徽省省情,安徽是農業大省,且自然災害頻發,而安徽省財力卻有限、政府兜底承擔農業保險全部風險的這一道路在安徽省無法實現。綜上,安徽省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需要政府支持卻不能過分依賴政府,適合農業保險特色和安徽省省情是安徽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的依據也是其特色。
2.安徽省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的選擇。回顧安徽農業保險發展的歷史,對比五種農業保險模式,它們各有利弊。考慮到我們選擇的依據和歷史經驗,我們得出了結論,即安徽省農業保險的發展模式近期內最宜采用政策性農業保險模式。
所謂政策性農業保險,就是為了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由保險公司開展的有政府提供保費補貼的特定農作物、特定養殖品種的保險。其險種主要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的農產品。各地可以根據當地農業產業政策開展其他農業保險業務。政府不僅參與宏觀決策,而且一般要介入微觀經營管理活動。政府根據不同險種制定不同的補貼標準,由財政給予經營補貼以及其他財政優惠措施,以適應安徽省農業保險的需要,滿足廣大農民參與保險的需求 [5]。在《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規定:保費來源采取“三家投”方式,即“中央財政投一點,地方財政出一點,參保農戶拿一點”,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6]。
這種模式的優勢很明顯:第一,這種模式的制度運行成本低,省去了政府再建一個專門的農業保險公司的成本;也避免了巨災面前,政府無力兜底的尷尬;同時,只要政府的政策到位,扶持措施得力,就有利于既承擔風險,又可以在政策框架下充分發揮市場化操作的優勢,這無疑是一種最佳選擇。第二,我省承保的兩家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實力很強。其中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財產保險公司,也是我省目前舉辦農業保險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保險公司,有大批農業保險專業技術人才,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經營農業保險的經驗,又具有相當廣泛的分銷代辦網絡,這都是其他保險公司所不具備的 [4]。
三、結語
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曲折的、不斷完善的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安徽農業保險需要不斷地完善和提高。本文所認同的安徽農業保險的發展模式有待于進一步接受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我們會汲取國內外農業保險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安徽省農業保險的現狀,不斷思考、探索,使安徽農業保險的發展與時俱進,保證安徽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安徽統計年鑒(1998—2004)[K].合肥: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169;1999:191;2000:229;2001:211;2002:213;2003:222;2004:220.
[2]安徽統計年鑒2009[M].合肥: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216.
[3]靳玉紅.吉林省農業保險發展戰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4]段學慧,范純.安徽農業保險的特殊性及對策[J].鄉鎮經濟,2008,(3).
[5]鮑耿磊,胡中應.安徽省農業崛起的必由之路:發展農業保險[J].華東經濟管理,2007,(3).
[6]楊新華.安徽新一輪農業保險試點中的六大“亮點”[J].經濟論壇,2008,(1).[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