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決定理論認為,當人的勝任力,自主性和關聯性三種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行為個體會進行逐步自我調節,使外部的規則與自身興趣、價值觀相吻合,最終產生內在動機。將自我決定理論引入到高校學生干部的激勵上來,對解決當今許多學生干部隨著任期增加,出現的積極性喪失,工作被動,中途離職等問題,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高校;學生干部;激勵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255-02
高校學生干部是指在高等學校的學生正式組織中居于一定領導工作崗位、擔負一定學生教育管理任務、行使一定服務職能的學生,是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同時他們也是社會工作參與者中的特殊隊伍,具有特殊的需求結構。根據中國心理學研究學者的調查,高校學生干部六類需要的強烈程度依次是:人際需要、貢獻需要、尊重需要、發展需要、基本需要、安全需要 [1] ,這決定了他們的工作動機與企事業員工主要追求經濟利益存在顯著的差異。如何激勵學生干部,對發揮其工作自主性,直接影響著學生組織的工作績效。目前,對學生干部的激勵問題已引起了有關管理部門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問題:(1)激勵方式的單一,向物質和榮譽激勵方式傾斜嚴重,并難免與主觀性的績效考核掛鉤;(2)干部心理需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3)多為事后的、條件性激勵。激勵機制的缺失不同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干部隊伍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比如,隨著任期的增加,學生干部表現出的積極性下降,行為缺乏自主性,中途離職等。本文將對自我決定理論基本觀點進行介紹,進而探討該理論對高校學生干部激勵的啟示。
一、自我決定理論
(一)自我調節機理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展潛能。自我決定就是一種關于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境信息后,個人對行為作出的自由選擇 [2] 。Deci和Ryan指出,人類都試圖滿足三種基本需要:勝任力(competence)需要,自主(autonomy)需要和關聯(relatedness)需要 [3~4] 。勝任力是指人們在從事各種活動中感到自己是能勝任、有能力的需要;自主需要是指個體在與環境交互中,能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選擇;關聯性是指個體隸屬于某一群體的需要。當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后,個體便會產生行為動機的自我調節,從無動機或者外在動機逐漸向內在動機移動。所謂的無動機(amotivation)是指個體并不知道自己行為的原因,缺少行為的動力,處于“應付”狀態;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是由活動外部因素引起的,個體在外界的要求與外力的激發下產生的行為動機,外部動機不會自發形成而其導致的個體行為是工具性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是由活動本身產生的快樂和滿足引起的,不需要外在條件的控制,是自我決定的行為。行為動機由無動機到外部動機進而內化為內部動機是一個連續的自我調節過程,是外部規則和自我價值觀整合的過程。圖1顯示了自我決定理論中的動機類型和其調節過程。
圖1最左端是無動機狀態,當我們的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出現無動機的狀態。中間部分是外在動機,描述了內化的不同程度:外部調節(external regulation),個體行為是為了獲得或者避免懲罰,行為的原因完全由外部控制;內投調節(introjected regulation),行為仍然受到獎賞和懲罰的驅動,但同時包含了自我控制的偶然情況;認同調節(identified regulation),當行為體開始考慮活動本身價值時產生的調節,這時,個體認同了活動的價值以及對自己的重要意義,但是此時的行為仍然由外部因素驅動;整合調節(integrated regulation),當個體不僅認識到行為的意義且將其整合到自我感知中時產生的調節,它是自我決定性最強的外部動機調節形式 [5]。這一層面上的調節雖然仍然是工具性的,但具有很強大自主性和自我決定性,這點與內在調節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構成了真正自我調節的基礎 [6]。
(二)基本需要的滿足對自我調節的影響
自我調節理論認為,只有當勝任力、自主和關聯需要這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行為體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調節,三種需要及其滿足程度對內部動機的產生有決定性影響 [7] :首先,當個體對外部的社會事件感到勝任感時,會激發內心的成就感,于是個體內部動機會能到增強。其次,自主感即自我決定在動機內化過程中起關鍵的作用。因為即使人們體會到成就感,但是沒有體會到行為的自我決定性,那么就不能真正促進內在動機的形成,只有在高水平的自我決定和勝任感同時存在時,內在動機才能以強化。再次,歸屬感的需要與個體內在動機也存在一定關系,當個體在具有歸屬感的環境里時會更愿意地產生對環境有益的自主行為。最后,三種需要的滿足程度越高,自我調節機制就會越有效,由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的轉變會越完全。
二、對高校學生干部激勵的啟示
在高校學生干部激勵中,促使組織的目標、工作的意義同干部自我價值觀的整合是保持學生干部積極性的關鍵。只有學生干部行為動機趨于內部調節,學生組織才能永葆生機活力。自我決定理論給相關管理部門在學生干部激勵上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滿足學生干部自主需要,增進他們的創造性,對工作的滿意度,激發其內部動機
1.正確、合理地利用正激勵。自我決定理論研究表明,完成某種行為而獲得的條件性表揚會削弱個體的自主感,導致內在動機的降低 [5] 。在對學生干部進行正激勵時,必須以自主方式呈現,應是純粹的,非控制的,不能削弱個人的自主感。
2.提供自主抉擇的機會。對學生干部的管理應該強調“人本”的觀點,管理方法不能“一刀切”,應該留有較大的余地讓學生干部自主發揮,使他們成為學生組織發展和學生活動開展的“思想者”,而不只是“勞動者”,這才能保持學生干部的活力。
3.授權激勵,授權要徹底,要“宣告天下”。要徹底是指任人要信之,要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放手讓其去想,去做,避免讓學生干部陷入既有自己想法和思路又要考慮上級意思的困境,導致被動和拘謹;要“宣告天下”是指不僅要讓受權者明確知曉自己的權利,承擔責任,使其行為動機內在化,并且要正式地告知組織成員,避免權受者在調動人員(特別是同級干部)上的尷尬處境。當然授權要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真正達到責權對等。
(二)合理設計工作,有效分工,幫助學生干部感知的自己能力,發掘潛力,滿足他們勝任力需要
1.崗位安排和工作分配更加符合何人興趣、特長,建立動態協調機制。實踐中,學生干部往往對自己擅長的領域表現出活躍的思維,較強的自信心和行動的自主性。工作性質和愛好特長的一致,一方面減少了學生干部對能力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加大了其在工作中的自我意識,提高了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工作動機是出于對活動本身的興趣而不是為了獲得某種與活動本身無關的結果。同時,對于整個組織來說,這提高工作成員積極性和效率,降低了協調成本,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2.充分參與激勵。扁平化管理,增進了解,突破部門的局限,使個體的獨特能力充分展示于整個組織中。這時的激勵需要目標激勵來配合,細化目標,細分任務,讓組織成員充分參與,增加其在工作中自我勝任力感知的次數。
3.提高學生干部的勝任感和成就感。要讓學生干部覺得任務可實現,進而滿足其勝任力需求,需要讓他們認知自己的能力,而這要有外部的積極反饋來支持。但是,如同前面論述的那樣,正激勵必須恰當,不能損傷學生干部的內部動機,要以一種非控制的,支持學生自主的方式呈現。
(三)建立和諧的工作氛圍,滿足學生干部的歸屬感
1.增加老師與學生干部,不同級別學生干部之間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交流,增加彼此了解,一起分享憂慮,減少工作帶來的壓力,形成和諧、安全的工作環境。
2.建立民主機制,重視個體的意見和建議。學生干部有表達自己想法的途徑并且能夠得到組織的充分重視,即使他們的想法沒有采納也要讓他們感覺組織已經充分考慮,使他們感覺自己處于變化的核心,而并非團體控制了他們。
3.“區別”激勵。這里的區別是指要使學生干部感到自己與非組織成員的區別進而產生歸屬感。包括最先且充分了解組織的各種信息和全局動態,與指導老師和組織成員熟識的關系等。這要求在加強交流了解的同時,建立完善的信息傳輸機制,使得信息對稱化,讓學生干部了解的信息范圍不只局限在所負責范圍內,而是整個組織。
(四)幫助學生干部整合活動意義和自我價值觀,促進學生干部行為動機的自我調整,不斷內化
1.“職業生涯規劃”激勵法。要使學生干部對工作付出持續的努力,需要讓其了解學生工作的對于他們的現實意義。在實踐中發掘不同學生干部的才干,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促使他們將學生工作的目標和長遠人生目標相結合,促進學生工作價值和其人生觀、價值觀整合,激發其對學生工作和自我培養的內在動力。
2.目標激勵。組織目標的制定和細化要考慮學生干部自我的心理目標,使兩者不斷整合,最優點結果是組織的目標體現了學生干部的自我目標和自我價值觀,使行為動力機制由外部調節到內部。
參考文獻:
[1]彭巧胤.高校學生干部需要結構與激勵方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生論文,2009.
[2]劉海燕,閆榮雙,郭德俊.認知動機理論在新進展——自我決定論[J].心理科學,2003,(6):115-116.
[3]Deci,E.L.,Ryan,R.M., Williams,G.C..Need satisfaction and the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1996(8):165-183.
[4]Deci.E.L.,Vallerand R.J.,Pelletier L.G., Ryan R.M..Motivation and Education;The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1,26(34):325-346.
[5]Herbert L.Petri John M.Goven.動機心理學:第5版[M].郭本禹,等,譯.西安:陜西師范出版社,2005.
[6]Vansteenkiste M.,Lens W,. Deci F.L..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Goal Contents i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other Look at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Motivation [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6,41(1):19-31
[7]林燁.自我決定理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生論文,2008.[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