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監護制度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他關系著對未成年人和處于特殊情況下的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問題,從而也關系到家庭和社會的發展。但是目前中國并沒有系統完備的監護制度,因而帶來眾多社會問題,從而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分析了中國監護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關于完善中國監護制度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監護;監護制度;監護責任;監護監督;權利義務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192-02
目前,隨著中國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社會關系與家庭關系也日趨復雜,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保護越來越顯得尤為重要,而原有的監護制度內容簡略,操作性差,在諸多方面難以適應新的變化,因而引發了眾多社會問題,從而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監護的含義及監護制度的意義
1.監護的含義。監護制度是監護人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實行的監督和保護。監護制度起源于羅馬法,早在公元前450年古羅馬頒布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中就作了規定。監護制度是在家庭制的基礎上出現的,其設立之初是為了保護家庭的財產利益,屬于在家長權統治之下的權力范疇,只是隨著羅馬經濟的發展,才逐漸演變為保護被監護人的利益。早期的監護強調監護人的權威,但是近現代以來,為了適應生產關系的變化和新的社會結構,監護更傾向于一種保護制度。
中國目前有關監護的立法主要見于《民法通則》對監護人產生、權利、義務和責任作了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中關于監護問題,補充規定并作了擴充解釋,進一步彌補了《民法通則》規定的不足。另外,《婚姻法》、《收養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法律也做出了若干與監護有關的較具體的規定。
2.監護制度存在的意義。監護制度的存在的意義是在自然人具有權利能力而無行為能力的情況下,幫助這種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得到實現,從而得到生存和發展,使家庭成員和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助義務得到法律的強制性保障。
二、中國監護制度的立法現狀與缺陷
1.監護人的權利義務不均衡。關于監護的性質,法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中國的監護制度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一種觀點認為,監護是一種義務,另一種觀點認為,監護是一種權利。其實,監護既是一種義務,又是一種權利,是權利與義務的結合,而以義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職務。而中國現行法律中所規定的監護僅僅是一種義務。如《民法通則》第18條規定,“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p>
2.監護種類的規定缺乏科學性。監護的種類是監護制度的重要內容。中國《民法通則》規定的主要是兩種形式即法定監護和指定監護。法定監護是由法律直接規定一定范圍內的人員為監護人的監護。指定監護是指沒有法定監護人或者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有關部門或人民法院指定人的監護。中國所謂的指定監護不是一種獨立的監護種類,而是法定監護的實現方式,類似于國外的法定監護。而所謂指定監護在國外實際上是指以遺囑形式指定監護人。
3.監護爭議的規定不科學?!睹穹ㄍ▌t》第17條第3款規定,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時,由被監護人的所在單位或者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法院裁決。這一解決監護爭議的規定,存在以下不合理之處:首先,指定權授予相關組織行使是不妥當的,其次,有指定權的組織不止一個,在實踐中容易造成相互推諉或者各自指定不同的人擔任監護人的沖突狀;再次,監護訴訟必須以指定不服為前提,即“指定前置”的規定弊大于利,容易導致監護人長期不確定因而監護人利益得不到保障的現象發生。因此,這種指定前置的規定,不僅實際操作困難,而且違反了效益原則。
4.沒有設立專門的監護監督機構和監護監督人。為了監督監護人忠實地履行義務,各國民法都規定了監護監督機構和監護監督人。如德國的監護法院,瑞士的監護官廳,法國的親屬會議,日本的家庭法院等。德、法、日、瑞士民法都規定了監護監督人,對其產生、職責和資格等作為類似監護人的規定。之所以做出這些規定,是為了保護被監護人的利益,因為監護的產生不以親屬關系為必要,監護人不積極履行職責,或違反法定義務侵害被監護人利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必須對其進行監督和制約。
中國民法雖然規定了監護監督機構的內容,但很不完備也不盡合理。中國監護監督機關與監護權力機關是合二為一的,都是由居民(村民)委員會和法院這樣的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充任,但由于其本身有更為重要的職能工作,監督職責又沒有落實到具體的人或部門,這樣的監督幾乎形同虛設。同時,由于立法過于簡單,沒有對監督機構如何行使監督權作出實質性的規定,監督機關的監督作用也難發揮。由于監督機制的軟弱,現實中便有監護人利用職權侵害被監護人利益的事情發生。此外,由于監督不到位,不少監護人怠于監護,結果造成社會上許多精神病人,未成年人到處游蕩,嚴重危害了社會的正常秩序。
三、完善中國監護制度的幾點建議
(一)應該明確規定監護人的權利
為了緩和監護關系中權利義務失衡的沖突,應賦予監護人報酬請求權、辭任、拒任等權利。
1.監護報酬。關于監護人的報酬,在許多大陸法系國家都作了規定,德法采取補償原則,美國、瑞士采取有償原則,但中國采取無償原則,監護人要絕對無償地履行監護職責,給被監護人帶來了相當重的負擔,很難調動其擔任監護人和切實履行監護義務的積極性,導致監護制度實施效率低下。所以,應當給予監護人獲得報酬的請求權,從而充分調動其履行職責的積極性。監護人獲得報酬的途徑有兩種:(1)被監護人有財產或有撫養義務的,由被監護人或撫養義務人支付;(2)被監護人無財產的,監護人的報酬可由國家民政部門或社會保障機構適當負擔。
2.明確監護人有辭任或拒任權。若監護人由于智力、體力相對欠缺或其他客觀原因,而難以履行或適當履行監護職責時,法律應賦予其辭任或拒任權,這樣不僅調動了監護人的積極性,而且也有利于使被監護人的利益得到更好地保護。許多國家的法律都賦予了監護人辭職或拒任權。日本還規定了監護人的辭職權。不論拒任或辭職,監護人都必須有正當理由,無正當理由辭職、拒任的,會受到處罰。
(二)在法律中具體規定監護人的侵權行為方式及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
應明確規定,哪些行為是監護人不適當履行監護職責,哪些行為是監護人侵犯了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并應明確規定,當監護人不適當履行職責已給被監護人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失或監護人實施侵權行為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人身傷害的,監護權力機關有權責令監護人具結悔過,返還財產或賠償損失,情節嚴重的應追究刑事責任。
(三)應取消監護訴訟中的指定前置程序
在上文中關于“指定前置”弊大于利的分析來看,應該取消監護訴訟中的指定前置程序,直接由人民法院受理和解決監護爭議。因為從《意見》來看,它不但從實體方面規定了人民法院確定監護人的原則、順序,還從程序方面規定此類案件比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別程序進行審理,可見,設立指定前置實屬沒有必要,既給妥善解決監護爭議增加難度,還不符合效益原則,因此,取消監護訴訟的指定前置是有合理依據的。
綜上所述,監護制度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它關系著對未成年人和處于特殊情況下的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問題,從而也關系到家庭和社會的發展。完善中國的監護制度, 對促進社會的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意義。
[責任編輯 王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