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完全符合社會歷史規律,有堅實的理論支撐,理直氣壯,前途光明。主張搞資本主義,不是別有用心,就是缺乏理論認識。同時,中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純而又純”的公有制,而作為主體的公有制與作為并存的非公有制共同發展,也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經得起實踐檢驗,這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層內涵。
關鍵詞:“東方社會理論”;“跨越論”;社會制度;所有制
中圖分類號:F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001-02
李長春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六個為什么”。現就其中的兩個為什么進行較深入的探討,即談一談為什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能搞資本主義和為什么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純而又純”的公有制兩個問題。
一、“東方社會理論”
要想讓理論回答問題,就得先搞清理論本身,所以我們得先來看看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尤其應該談談理論本身的轉變。
可以說,馬克思的大半生對“東方社會”(相對于“西方社會”而言)的看法大體上是具有“否定性”的。馬克思不得不承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殘酷性的存在是有其歷史必然性與必要性的,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可以在破壞東方傳統社會體制的同時,推動東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并造就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從而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共產主義,處于被動地位的廣大東方社會雖值得同情但同時也是無奈的。可見,馬克思還沒有尋找到建構歷史發展的“可能性空間”(參考定義:一定根據及其條件系統,在相互結合以前所構成的可能性關系體系。它是該根據變化發展的各種可能狀態的集合[1])的條件。
時代變遷,“衰落”的資本主義不但沒有走向死亡,反而增強了自我調節能力,指日可待的歐洲革命遲遲未能如預言所示,但“東方社會”的革命形勢卻讓馬克思發現了新規律。資本主義在歐洲的充分發展并已走向“衰落”的大前提下,一些國家本身不經歷資本主義發展直接走向共產主義(實質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會主義)也是歷史規律。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峽谷”給了我們相當有價值的啟示。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就是“東方社會”的重要一員,“東方社會理論”必然與中國發生聯系。所以在我看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及其相關事物的建立和發展在馬克思那里就存在著堅實的理論基礎。那么理論基礎本身就一定蘊涵著問題的答案。
二、“跨越論”
“東方社會理論”的理論結論是針對“俄國公社”的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科學構想。實踐也證明“跨越論”對我們回答問題更具說服力,所以這里著重談談“跨越論”。
1.跨越的可能與不能。既然說“跨越論”是科學構想,那么就必須回答跨越“卡夫丁峽谷”何以可能?在歷史發展的“可能性空間”中,在掌握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主體完全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歷史環境”選擇歷史發展的道路。“俄國公社”恰好處于特定的歷史環境,存在“可能性空間”,有“各種情況的獨特結合”,所以“俄國公社”可以跨越“卡夫丁峽谷”,“不必自殺就能開始獲得新的生命”。
然而,我們也必須回答跨越“卡夫丁峽谷”何以不能?事實上,農奴制改革及其他一些不利情況使俄國公社沒能繼續得以保護,“指日可待”的西方無產階級革命也沒能如期所至等等。歷史環境沒能真正使“各種情況的獨特結合”得以實現,構成歷史發展“可能性空間”的條件一一被破壞了。所以,馬克思的“跨越論”沒有實現,俄國公社還是“倒進了資本主義的懷抱”。
2.中國的跨越。公認的事實是,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的是另一種形式的跨越,是馬克思“跨越論”精神實質的印證。雖然兩種跨越方式的起點不同,具體的歷史環境也不相同,但這并不影響“跨越論”的理論穿透力。事實證明我們探索到了前人沒有發現的“可能性空間”,我們拓展并深化了“跨越論”的內涵,使這一科學構想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中國正是這樣。由于近代中國資本的先天不足,而我們跨越式的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把“波折”、“恥辱”降到了最低、近乎是“不必自殺就開始獲得新的生命”。
三、堅持社會主義還是搞資本主義
我們實現了“跨越”,那究竟是“跨越”了什么呢?眾所周知,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是雇傭勞動制,是以榨取剩余價值為直接目的的,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一切罪惡的根源。馬克思的本意正是跨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從而“不經受資本主義生產的可怕的波折”。而我們正是在沒有徹底飽嘗這一“波折”和“恥辱”的情形下,就跨越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成功地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那么既然已經成功地跨越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再回過頭搞資本主義不就是開倒車嗎?不就是經歷“可怕的波折”嗎?不就是自取其辱嗎?我們非要讓自己遭罪,難道不是精神失常嗎?
所以,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符合社會歷史規律,順應歷史的車輪,理直氣壯,前途光明。主張搞資本主義,不是別有用心,就是缺乏理論認識。實踐尤其是蘇東國家的殘酷教訓已經證明,若搞資本主義,中國必將是死路一條。
四、中國特色的所有制關系
雖然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還必須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確立正確的所有制關系,從而發展壯大社會主義制度本身。
1.公有制還是私有制。社會主義的中國確立“純而又純”的公有制行嗎?馬克思說:“那么現今的俄國土地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2] 那么我們一定要問:俄國土地公有制是共產主義公有制嗎?顯然不是,不然怎么會是“起點”!這個“起點”實質上也就是我們國家的起點,那“純而又純”的公有制應該是起跑線還是目的地呢?答案是不是太明顯了?
“純而又純”的公有制必然意味著消滅私有制。消滅私有制的內在規定是:(1)生產力極大發展,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已經奠定。(2)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走到盡頭、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得以建立。(3)消滅的不是一般的私有制,而是資產階級的私有制。
顯然,應該把《哥達綱領批判》中關于共產主義的觀點視為歸宿而不是出發點。而現階段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還相當低,正像小平同志講的:“是不夠格的社會主義”,所以根本無從談起徹底消滅私有制。還要看到,消滅私有制是手段、不是目的,借助消滅私有制來實現人類解放才是目的。我黨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可以看做是對目的和手段的誤解。所以,現在采取“純而又純”的公有制是根本不行的。
既然純粹的公有制行不通,那搞私有化行嗎?馬克思說:要占有資本主義的一切積極成果。今天看來,“一切積極成果”無非是指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和社會生產力以及民主政治、人的個性發展等等。這些肯定成就不但不能跨越,而且必須在奪取政權后經過一個長期的階段補上這一切,努力把它們吸取過來。但 “占有”、“吸取”絕不意味著單一的經濟增長和某種片面的追求,因為,僅僅通過“占有”、“吸取”去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就必然還要“倒進資本主義懷抱”,蒙受“恥辱”。所以要占有的是“一切積極成果”,也僅僅是指“積極”的成果。這就斷然否定了“全盤西化”、私有化。那么怎么來保證這個成果是“積極”的呢?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尤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才是這一“波折”、“恥辱”的根源,不消滅根源一切舉動也都是徒勞。所以“占有”、“吸取”的前提是必須要改造或揚棄俄國公社的土地公有制,使之成為共產主義公有制的“起點”,“俄國公社”與“積極成果”一定要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才能實現全面的現代化,結果才能不違初衷。
如此看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占有”、“吸取”,但是“占有”、“吸取”并不是也不能是搞私有化,公有制是必須要堅持的,我們的公有制與“占有”、“吸取”的“積極成果”也一定要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
2.主體與并存。兩種方式都行不通,那究竟該如何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否則就不是社會主義。“沒有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公有制經濟,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也就沒有我們共產黨執政以及整個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物質手段。”[3] 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私有經濟的發展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社會主義的性質靠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來保證。
可是也要看到,我們能跨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但我們所不能跨越的東西更多、更復雜,對社會主義建設更關鍵,更需要我們關注。也就是說生產力發展階段與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各種生產關系是無法跨越的。所以就必須實事求是,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階段的現實,就必須大力發展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也就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辯證法告訴我們——利用發展之從而最終消滅之。有了理論支撐,就應大膽為之。
五、結論
前人和今人的理論與實踐都雄辯地證明:我們一定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能搞資本主義,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純而又純”的公有制。只有堅持了這些,我們這個經歷了風雨六十年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永葆青春、生生不息、長長久久。
參考文獻:
[1] 劉曙光.人的活動與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關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8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3]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