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下,反思性教學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甚至成了衡量教師是否優秀的指標之一。而當今對教師的反思研究主要集中在在職教師領域,對中等師范生反思能力的培養研究則比較少。從中等師范生反思能力欠佳的現狀出發,以思政課反思性教學為切入點,以達到中等師范生反思能力培養的目的。
關鍵詞:思政課;反思性教學;反思能力;中等師范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235-02
反思性教學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性教育改革和實踐中蓬勃興起的一種教育理論,它撼動了在教育領域中長期占主導地位的技術性教學理論。
師范教育是“工作母機”,是整個教育的基本建設。師范教育在整個教育事業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1]。中等師范學校的師范生是將來的幼師或小學教師,是幼兒啟蒙階段的老師,他們對幼兒今后的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當今,對教師反思研究的對象主要集中為在職教師的反思研究,對師范生反思能力的培養研究則比較少,對中等師范生反思能力的培養研究則是少之又少。
筆者希望以中等師范學校思政課的反思性教學為例,尋找出培養中等師范學校師范生教學反思能力的途徑, 幫助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班的學生盡快轉變角色成為一名具有反思能力的青年教師。
一、反思性教學的理論基礎和含義
(一)反思性教學的理論基礎
杜威認為,所謂反思是“指對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形式,根據支持它的基礎和它趨于達到的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的積極的、周密的和持續的思考。”反思“包括這樣一種有意識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證據和理性的堅實基礎上建立信念。”[2]從杜威對反思的論述中,不難看出:反思是有指向的,反思應該是主動的,反思是要講方法的。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How to think) [3] 一書里,論述了反思性教學的思想。根據先前所提出的關于反思的概念,杜威認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主動地把教學活動當做對象,有目的有方向地對其進行反思。當然,杜威并不主張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進行反思,而應該是要有針對性,這樣反思的效果就更加明顯了。可見,杜威的思想形成了反思性的一個重要部分,為我們當前的教學改革向反思性教學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另外,建構主義對反思的心理過程,做了詳細的研究,為反思性教學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使反思性教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二)反思性教學的含義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們怎樣思維》中闡述了關于反思性教學的思想。他將反思概括為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認為反思起源于主體在活動情景過程中所產生的懷疑或困惑,是引發有目的的探究行為和解決情景問題的有效手段。
中國對反思性教學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學》一文中對反思性教學作了定義:“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發展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ning how to teach)’與‘學會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4]
二、思政課反思性教學的基本方法和特點
(一)思政課反思性教學的方法
本文在這里討論的反思性教學的方法是指在反思性教學中進行反思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關于思政課反思性教學的方法在各類研究中有很多,筆者集百家之長,認為思政課反思性教學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寫教學日記。教師在每天上完課后,可以采用日記的形式,把上課的心得體會、迷茫困惑、經驗教訓,下一步的計劃等等,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就會帶來好的習慣,提高教學水平。第二,對學生進行訪談。通過對學生的訪談,可以了解自己不能發現的問題和學生的一些想法和建議。第三,問卷調查法。對于有些比較敏感的問題,通過對學生的訪談不能實現,只好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這樣往往能獲得學生的真實想法,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集體備課法。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和同事一起就某一教學內容進行集體備課,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同時也介紹了自己的經驗,何樂而不為。第五,行動研究法。開展反思性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教學問題,實現教學目的。而問題往往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因此,我們要經常開展反思性教學活動,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自己的反思習慣、增強反思意識、提高反思能力,其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讓老師提高教學水平。
(二)思政課反思性教學的特點
思政課反思性教學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第一,思政課的反思性教學需要追求教學效果的思想教育性,要求教師具有積極的心態和強烈的責任心。這是思政課與其他課程所擔任的任務不同決定的,思政課除了傳授課程知識外,還必須更加注意學生的德育教育。第二,思政課的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廣博社會生活方面的知識。思政課的內容所涉及的知識面相當廣泛,思政課程以生活為基礎,事關人倫日用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對政治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思政課的反思性教學要求具備不斷的創新精神,要體現時代的特征。思政課程本身肩負對學生進行國家大政方針的教育,時代感理應很強。第四,思政課的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思政課本身就是一門事關日常生活中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學科,所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必須被每一個思想政治教師所采納。
三、師范生反思能力的含義和特征
(一)師范生反思能力的含義
在本文中筆者借用了申繼亮、辛濤對反思能力定義的界定,即教師反思能力是指教師在職業活動中,把自我作為意識的對象,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自我及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 [5]。
(二)師范生反思能力的特征 [6]
根據對中等師范生反思能力的理解,筆者認為,要成為一名具有反思能力的中等師范生則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第一,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工作的對象是祖國的未來。在師范生還沒有登上七尺講臺的時候就應該使他們明白自身的責任。只有有了這種深深的責任感,師范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才能極力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積極的去改善教學,形成教學反思的習慣。第二,善于觀察,積極探索,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反思型的教師是樂于、善于對教學進行反思的群體,對自己的課堂駕馭、教學開展、師生溝通等各個方面都會反思,作出有助于教與學的決定,用證據來支持判斷自己的決定和立場。他們在走上講臺之前的學生生涯一定也是愛觀察,喜思考的。第三,勇于自我批判,注重合作。反思的過程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是一個將自己的不足展示于人的過程。反思型教師敢于班門弄斧,敢于在專家里手面前展現自我,同時得到肯定和批評的意見,作為自己進一步改善自己教學的妙計。反思型教師首先是個反思型的學生,當反思型教師還是學生的時候,就應注重合作,以開放的姿態和強烈的責任感,積極的與同學、師長合作交流,汲取經驗、彌補不足。第四,具有較強的專業素養,思想開明,嚴謹認真。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為人師,必定要擁有較強的專業素養。正所謂的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一名具有反思能力的師范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應當努力學好自己的專業課程,為將來從業作好準備。
四、思政課反思性教學特點與中師生反思能力特征的共性
第一,兩者都要求具有較強的專業素養。思政課的反思性教學要求思想政治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和廣博社會生活方面的知識。而中師生反思能力特征表現為具有較強的專業素養,思想開明,嚴謹認真。第二,兩者都要求理論聯系實際。思政課的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而中師生反思能力特征表現為善于觀察,積極探索,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第三,兩者都要求具備不斷的創新精神。思政課的反思性教學要求具備不斷的創新精神,要體現時代的特征。而中師生反思能力特征表現為中師生注重與老師同學之間的共同協作,共同進步。第四,兩者都要求有主動積極的心態和強烈的責任心。思政課的反思性教學需要追求教學效果的思想教育性,要求教師具有積極的心態和強烈的責任心。
可見,思政課反思性教學的特點和師范生反思能力特征有著本質上的相通之處。
五、通過思政課的反思性教學培養中師生反思能力的案例
Z老師八年前畢業于江西師大思政教育專業,之后一直在上饒師范學校擔任政治教師。在讀大學時,Z老師學了許多教育學、心理學和思政教育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可是在她剛走上講臺的時候,總覺得學生對她的課沒有興趣,為此她感到苦惱。后來她在一次不經意中與同事聊起這個問題,該同事說,我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畢竟是理論層面的,要它成功指導我們的教學還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上課的具體情景來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Z老師聽后恍然大悟,之后她便開始注意觀察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隨時對自己的教案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教學效果大為改觀,現在Z老師已經成了學生最歡迎的教師之一。與此同時,Z老師也會在指導學生實習的時候,把這段經歷講給學生聽,要求學生們要有反思意識。潛移默化中,學生們牢牢樹立了反思意識。Z老師教書時間不長,居然有自己培養的學生在基層教育中成為名師了。Z老師不僅在教學中成功貫徹了反思性教學思想,而且還成功地培養了學生的反思性教學能力,的確值得借鑒。
從上述的理論探討和案例展示中我們不難發現,在中等師范學校思政課教學中進行反思性教學,對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以及培養中等師范生的反思能力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召開的全國師范教育會議[R],1980.
[2]布魯克菲爾德.批判反思型教師ABC[M].張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1.
[3]杜威.思維與教學[M].孟憲承,慶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學[J].教育研究,2002,(7).
[5]申繼亮,辛濤.論教師教學的監控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1).
[6]魚霞.反思型教師的成長機制探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