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對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其職業流動狀況是否存在差異呢?廣西是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級行政區,以廣西為個案,通過比較研究,發現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職業流動存在差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職業觀念的影響是導致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職業流動;民族;民族差異
中圖分類號:F127.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3-0095-02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對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國際勞工組織在2001年就業論壇上通過的《全球就業協議》明確提出:“工作是人們生活的核心。不僅是因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還是人們融入社會、實現自我以及為后代帶來希望的手段。” [1]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其職業流動狀況是否存在差異呢?這正是筆者力圖去探求的主要問題。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和資料來源
(一)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1.職業流動。所謂職業流動,就是指尋找和變換工作的過程 [2] 。職業流動分為代內流動和代際流動,筆者將代內流動操作化為是否流動和流動次數兩個變量。對于代際流動,主要研究代際流動方向,筆者將代際流動方向分為兩種:向上流動和未向上流動。陸學藝認為,中國存在十種職業類型: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業員工、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和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 [3]。排在前面的職業類型比排在后面的職業類型的社會經濟地位高,在代際流動方向中,筆者以父親職業為基準,如果個人目前的職業類型排在其父親的職業類型的前面,就認為是向上流動,否則就是未向上流動。
2.民族。趙利生認為,“民族是在變動著的社會體系中,以文化區分的,具有自我認同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群體。”[4]中國有56個民族,根據研究的需要,在本研究中筆者將民族分為漢族和少數民族兩種類別。
(二)資料來源
本研究運用的是廣西的抽樣調查資料。廣西屬于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總數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一,廣西的少數民族人口有1 839萬,占全區人口總數的38%,因此比較具有代表性。資料來源于李文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廣西不同民族職業流動與就業培訓政策的比較研究》的數據庫 [5] 。數據庫的樣本容量為1 155份。其中,漢族樣本602份,占樣本總量的52.1%;少數民族樣本553份,占樣本總量的47.9%。
二、職業流動民族差異的實證分析
關于職業流動狀況的研究,學術界一般從職業是否流動、職業流動強度、職業流動方向和職業流動的原因四個方面來分析,筆者也主要從這幾個方面來描述職業流動狀況。
(一)職業是否流動民族差異的實證分析
筆者對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職業是否流動分布情況進行描述統計,結果(見表1):
從表1的統計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有職業流動經歷的比例漢族為52.3%,少數民族為57.0%,少數民族有職業流動經歷的比例比漢族稍微高一點。能否說明少數民族的職業流動比例比漢族的高呢?我們必須對其進行統計檢驗,由于民族和職業是否流動都屬于定類變量,因此,我們采用的是列聯表檢驗,統計檢驗結果顯示:其系數λ值為0.046,顯著性水平值Sig為0.114,大于0.05,表明職業是否流動與民族無關,也就是說在職業是否流動方面不存在民族差異。
(二)職業流動強度民族差異的實證分析
職業流動頻率統計的是勞動者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流動的平均次數,它反映了勞動者職業流動的強度。通過統計,樣本的職業流動強度情況(見表2):
從表2可以發現,總樣本的平均職業流動頻率為1.5次,漢族樣本的平均職業流動頻率為1.4次,少數民族樣本的平均職業流動頻率為1.6次,少數民族樣本的平均職業流動頻率高于漢族。我們能否得出這個結論,少數民族的平均職業流動頻率高于漢族,這必須進行統計檢驗。由于民族屬于定類變量,職業流動次數屬于定距變量,我們對其進行方差分析(見表3),結果顯示,其F值為2.258,表明職業流動次數與民族微弱相關,但其顯著性水平值Sig為0.133,大于0.05,因此,職業流動次數與民族無關,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職業流動強度不存在差異。
(三)職業流動方向民族差異的實證分析
職業流動方向,筆者將其分為向上流動和未向上流動兩種。這主要是針對發生過職業流動的樣本,通過描述統計,樣本的職業流動方向分布狀況(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職業流動中向上流動的比例漢族為47.5%,少數民族為50.3%,總樣本為48.9%,少數民族樣本在職業流動中向上流動的比例要高于漢族。對此,我們對其進行統計推論,由于民族和職業流動方向都屬于定類變量,因此,我們采用的是列聯表檢驗,統計檢驗結果顯示:其系數λ值為0.028,顯著性水平值Sig為0.488,大于0.05,表明職業流動方向與民族無關,漢族和少數民族在職業是否向上流動上不存在差異。
(四)職業流動原因民族差異的實證分析
筆者把職業流動的原因歸納為三類,第一類為個人原因,比如:提高收入水平、獲得升遷機會、專業對口、實現自身價值、改善工作環境、個人興趣等;第二類為家庭原因,包括解決兩地分居、結婚生子、照顧家人、輔導孩子等;第三類為社會原因,比如:組織安排調動、原單位倒閉、下崗等。通過統計分析及其檢驗發現,關于職業流動的家庭和社會原因兩個方面,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不存在差異。關于職業流動的個人原因方面,在獲得升遷機會、實現自身價值、專業對口、改善工作環境、個人興趣等方面也不存在差異,但在為了提高收入水平方面存在差異,少數民族的比例要明顯的低于漢族,少數民族的比例為44.0%,漢族為53.5%。通過列聯表檢驗顯示:其系數λ值為0.094,顯著性水平值Sig為0.024,小于0.05,表明是否把提高收入水平作為職業流動的主要原因與民族相關,漢族在職業流動時與少數民族相比更加注重提高收入水平。
三、形成職業流動民族差異的原因分析
從上面的實證分析我們發現:漢族和少數民族在職業是否流動、職業流動強度、職業流動方向以及職業流動原因等方面幾乎不存在差異,只是在職業流動原因的個人原因方面存在個別差異,漢族在職業流動時與少數民族相比更加注重提高收入水平。這與其他學者對職業流動民族差異的研究的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筆者認為形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影響。廣西是民族自治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為壯族等少數民族的職業流動帶來了比較大是正面效應,他們在職業流動中會獲得一些比較優勢,抵消他們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方面與漢族的差距。二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漢族和少數民族都十分注重自己的職業,少數民族的職業意識覺醒,他們為了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積極參加職業培訓,主動地去尋求社會經濟地位更高的職業,所以在職業流動方面,少數民族和漢族幾乎不存在差異。三是職業觀念的影響。少數民族由于自身的風俗習慣與現代市場經濟的觀念有沖突,導致他們的職業意識與觀念和漢族相比還是有一些差距,其職業流動的意識可能因為自身條件的限制沒有漢族強烈。所以,在職業流動的主要原因方面少數民族和漢族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我們要建立各民族之間和諧的就業與勞動關系,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政策方面對少數民族的職業流動方面給予關照與傾斜,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為他們獲取更好的職業。其次,少數民族自身要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轉變職業觀念,自覺主動地投身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錘煉自己,提高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最后,全社會要形成關注少數民族職業流動的良好氛圍,這樣,中國各民族之間和諧的就業與勞動關系就可以建立,同時也為中國和諧民族關系的發展作出貢獻。
感謝李文華教授允許我使用他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廣西不同民族職業流動與就業培訓政策的比較研究》(批準號:04XSH003)的數據庫。
參考文獻:
[1]張小建,等.當代中國就業與勞動關系[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1-2.
[2]王春光.中國職業流動中的社會不平等問題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3,(2).
[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9.
[4]趙利生.民族社會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60.[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