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提早步入了老年社會,目前我國的老齡人口總數額已經達到1.74億左右,占人口的總比例達到12.78%,而且以每年800萬——900萬的速度在快速增加。老年人口數量的逐步擴大使得養老問題迫在眉睫,老年人的生活現狀也成為一個新的社會關注焦點。
老年人的物質生活現狀
隨著中國老年人口的增長,老年消費市場也日益引起重視,針對老年人衣食住行用的老年用品正在逐步增多。但就目前的狀況來看,老年市場提供的產品和老年人的真正需求之間還存在差距,這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數量上的差距。我國目前的老齡人口已經達到了1.74億左右,根據國家老齡委的預計,目前我國老年市場的需求量應為1萬多億,現階段市場的供給量遠不能滿足,供求之間存在巨大市場空白;另一個方面是現有的老年產品與老年人真正需求的產品之間存在差距,產品種類不夠豐富、真正能滿足老年人需要的產品不多,這就意味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企業的競爭、發展空間。
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高低和自身的經濟能力及子女供養能力直接相關。現階段我國老年人,在吃飽穿暖的普遍層面上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但在生活品質保證、提升上,則相差很懸殊。
城市老年人衣食住行用等物質生活現狀
城市老年人在退休后基本上都享有養老金,加上中國人普遍的儲蓄習慣,城市老年人大部分在養老的基本經濟保障上問題不突出,老年人的消費多數集中在衣、食、行、樂、保健等方面。
在城市中,由于商品供應比較充足,城市老年人在生活方面選擇余地較大,老年人在基本物質生活上不存在太大困難。
在城市中,那些沒有養老金、沒有經濟來源,依靠低保收入維持生計的老年人通常生活質量相對比較低,但他們基本上已經納入到國家的基本保障體系中,在生存方面不存在很大的障礙。
村老年人衣食住行用等物質生活現狀
農村老年人大多以種地為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雖不能再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卻不能像城市老年人那樣退休,享受國家發給的養老金,主要還靠家庭贍養。這無疑增加了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使得原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城鄉家庭的經濟狀況進一步分化,農村老年人在生活、醫療、精神等方面都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其中尤以醫療問題最為凸顯。有關部門資料顯示,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比較高,但是,農村合作醫療的補貼額度有限,發生重大疾病時根本不夠用。對多數農村老人來說,受經濟條件和子女觀念的影響,有病只能依靠鄉村醫生,打打針,吃點藥。經濟條件較好的老人得了大病或許可以住院治療,而其他的老人只能小病硬挺,大病等死,用于老人治病的費用占所有家庭支出的比例較低。
農村老年人收入來源單一,主要依靠土地或者子女供給。而老年人大部分的積蓄用于給子女建房、成家,基本花費在子女身上,預留給自己用來養老的是很少的一部分。農村老年人更不能像城市老年人一樣有退休金養老保險作為生活的基本保障,以至于很多農村老年人的生活僅維持在最低水平,由此造成了很多農村老年人都存在營養不良的疾病。這種情況直接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東西部地區也存在差距。但從整體而言,農村老年人生活水平不高、飲食結構不合理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當然這也和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但是根源還是收入低的問題。
如何讓提升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品質
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不僅要豐富老年人所需的用品、設施,滿足老年人的多種需求,還要關注到低收入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提高老年人整體的保障水平,主要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老年人的醫療保障,擴大醫療保障的范圍,將城市中低收入和農村老年人納入到醫療保障的范圍內,并提高額度,真正做到國家強調的“老有所醫”——讓每一個老年人能看得起病、治得起病。
◆擴大養老金的范圍,將城市尚未納入該范圍的老年人和農村老年人納入該范圍內,增加老年人的經濟收入,實現“老有所養”,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除了保障體系建設外,根源性問題在于增加整體國民收入,提升國民收入的分配比例,尤其是整體提升農民收入,這是解決農村老年人物質生活水平的基礎所在。
老年人精神生活現狀
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如今多為子女、社會所忽略,我們常說贍養老人、孝順老人不僅指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老人需要的更多的是情感照料和精神關照,所以贍養老人更重要的是精神贍養。
城市老年人精神生活現狀
子女在身邊,伴侶在左右,有自己的業余愛好,有人能傾訴心事,有多年的老朋友,這樣的老年人在精神上相對充實,不會常出現孤獨、寂寞、情感無處寄托等精神生活上的問題。而現在城市中還存在很大一部分老人,他們的精神生活非常匱乏,其中尤為嚴重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國家民政部門調研情況表明,如今“空巢家庭”正在逐漸增多,許多老年人都存在苦悶、孤單、抑郁、煩躁、多疑等情緒,嚴重的甚至會產生幻覺和厭世的想法,老年人的生理變更和心理變更障礙正日益成為一個廣泛的社會問題。根據調查,我國老年人中,特別是城市老年人中,空巢率達到50%,很多老人的生活就是“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空巢老人是孤獨的。另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統計,城市老年人中感到幸福和比較幸福的只占56.9%,農村老年人中這個比例僅為33.1%。中國5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自殺人數超過10萬,成為中國自殺率最高的一個群體。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中人與人的關系也越來越淡漠,很多情感已經被高樓大廈阻隔了。1995年,退休回家的李大媽開始品嘗孤獨的滋味。她說,“我現在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我一個人又住著一大套房子,可這些對我真的沒用。”情感上的孤獨是獨居老人最大的精神困擾。
喪偶老人,或有較嚴重疾病的老人:程大媽因6年前老伴心臟病去世后一直過著孤零零的生活,膝下有兩兒一女,現均已成家,三個孩子也算孝順,共同出錢為程大媽找了一個保姆。因程大媽身體不適,她每日的生活就是靠窗而坐,從高空俯視地面。平時連門都出不去,子女平時工作忙,來去匆匆,老人很孤獨,心理也很自卑,不愿說話,不愿見人。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在心理上最渴望情感的關懷,而出于內心的自卑最不敢提出這些方面的要求,他們需要更多子女的關愛和親人的關注。
農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現狀
由于社會經濟整體水平的提高和政府、家庭等多方的努力,農村老年人在物質供養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精神文化生活則顯然還未被重視。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變遷已促使農村老年人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市場經濟對年輕人道德觀念的沖擊、因子女流動而導致留守老人的增多、活動場所及設施匱乏等方面因素,都加劇了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貧乏程度。
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娛樂生活原本就不多,但因大部分老人有子女在身邊,此種問題還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政策效應的顯現,今后農村的空巢老人比例也將逐步擴大。相比于經濟較發達的農村地區,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里外出打工人員的比例更高,這些地區農村老年人的空巢生活更令人堪憂。
另據調查顯示,雖然大多數農村老年人身邊有子女,少數老年人身邊沒有子女,但是不在身邊的子女可以通過電話等方式與老人進行情感溝通和交流。不過,空間距離對老年人情感慰藉的負面影響確實是一個普遍的事實。況且,身邊有子女也并不一定能為老年人提供情感慰藉,這還取決于子女是否夠孝順。子女是老年人情感支持的重要來源,但也不是唯一來源。老年人還可以在家庭之外找到其他支持。在被問及:“您有訴說心事的人嗎?”,回答有的占64.5%,沒有的為35.5%。在這方面,女性老年人的情況要好于男性,女性回答有的為67.1%,男性老年人為61.4%。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老年人的精神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情感上滿足,這種感情上的滿足又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子女親人。現在提倡精神贍養,精神贍養既是家庭義務也是社會義務。一般意義上理解,贍養通常是家庭的義務、子女的義務,但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齡人口的急劇增多,如何養老的問題已不再單純是家庭的問題,更是具有深遠意義和重大影響的社會問題。精神贍養既要有家庭、子女的精神贍養,也要有社會機構的精神贍養,這是衡量一個社會道德水準的重要尺度。精神贍養主要包括:
尊重:這是精神贍養的基本要求,尊重既是對老年人精神需求的一種滿足,也是對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價值貢獻等方面的肯定。如何對待老人即說明了一個國家、社會對待歷史的態度。
情感慰藉:情感慰藉資源對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心理滿足和幸福程度的指數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是其他資源很難替代的養老資源。情感慰藉主要來自干子女和親友。
傳承:父母通常對子女有很高的期待,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子女的婚姻美滿、事業成功都是對父母的極大心理安慰,子女立德立功、傳承美德、繼承傳統,實際上構成對父母最高級別的精神贍養。
現在老年精神贍養問題日益凸顯的原因
在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其本質是精神需求和精神供給的不平衡,在精神需求上的強烈和在精神供給上的短缺都加劇了這種態勢。
社會的發展進步:對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低層次的需求得到基本滿足以后,高層次的需求就會更加突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相對于物質的需求,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日漸突出和強烈。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老年人受生理機制衰退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一般都有其獨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在精神上有較強的需求取向,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種類型:
成就型老年人常常對自己過去的成就感到自豪,他們喜歡同年輕人談自己輝煌的過去,需要別人在情感上支持他們,更希望年輕人尊重自己。
知足型老年人能理智地接納和適應人生步入老年的變化,知足常樂,希望享受家庭的樂趣和兒女的孝心。
好勝型老年人仍然認為自己還可以繼續為社會作貢獻,總是用忙碌的行為和更加努力的工作來證明自己還有能力,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可。
孤獨型老年人或因為子女不在身邊,或是因為配偶離去,或因為身體衰弱,對生活失去興趣,形單影只,常常睹物思舊,多愁善感,因而特別需要幫助,尤其需要子女的照顧和關心。
不管老年人屬于以上哪種類型,老年人的心理普遍比較敏感脆弱,需要親人、朋友、社會更多的關愛和撫慰。
家庭結構的變遷: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家庭從傳統的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模式轉變,家庭結構核心化、小型化。在養老居住安排上,與子女分住的老年人比例必然隨之增加,空巢家庭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家庭類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必然會受到分住養老方式的影響,與子女面對面交流的時間減少,更多的時候是靠老夫妻相依相靠來滿足情感上的慰藉,老年伴侶關系是情感的核心,老人在子女的情感世界處于邊緣化位置。而無配偶的獨居老人在這種家庭居住結構的影響下,精神情感需求不能滿足的情況則更為嚴重。
子女的精神供給問題:長期以來,子女在老年人贍養方面更多注重物質和經濟支持,而精神贍養相對弱化。物質經濟層面的贍養往往比較容易直觀的表達,而精神贍養因涉及子女在時間、精力、情感上的付出,則更容易隱化于無形。另外,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家庭子女數量的減少、子女的異地就業或學習等,都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帶來很大影響。
社會的精神供給問題: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韋斯將老年人的孤獨分為情感性孤獨和社會性孤獨兩類。情感性孤獨是指缺乏家庭成員間的交流,社會性孤獨是指缺乏朋友間的交流。現代社會特別是現代城市社會是陌生人的社會,又是年輕人主導的社會,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愛是相對不足的。
構建老年精神支撐體系:解決老年精神贍養問題
精神贍養問題,不僅需要強調老年人個體的調適,還要關注外部環境的影響,須從老年人個體、家庭、社會和政府等多層面構筑老年人精神贍養的支持體系。
個體的自我調適:老年人不應是精神上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參與者。我們要幫助老年人通過自身的努力達到心理平衡與自我調適。老年人作為獨立的主體首先要學會自我寬慰,應正確認識到衰老是人生的必然之路,老年人在體力和智力方面不能與青年人相比,但在思想認識上可以與時俱進;要學會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的范圍之內,不要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更主要的是要樹立積極的健康長壽觀。
家庭的精神慰藉。社會化養老模式的發展使得家庭在經濟贍養和生活照料上的功能逐漸弱化,但家庭在情感上、精神慰藉上的作用不可能被替代。《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子女等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家庭養老一直是東方國家養老的基本模式。來自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對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至關重要,必須強化家庭作為養老載體的基礎性地位。
社會的關心與重視:很多城市中的老年人離退休后對原單位往往有著極強的歸屬感。做好離退休人員的走訪慰問工作是組織工作中的一項常規工作,是傳達一個組織對離退休人員關心的重要渠道。老年人離退休后的第一活動場所是家庭,第二活動場所就是社區。社區所具有的鄰里互助、情感交流等功能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老年人的某種精神需求。建立健全社區的家政服務體系,為老年人提供最便捷最可靠的家政服務,包括生病時有人陪侍、孤獨時有人聊天,努力營造“尊老、敬老,愛老”的社區氛圍,使老人們有所忙、有所樂、有所依,社區和老人之間才能形成一種良性互動關系。
政府的重視:老年事業是一項公益性、社會性的事業,在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必須積極承擔起職責。在老年人精神贍養方面,政府自然責無旁貸。一直以來國家提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政府在未來的政策導向和宏觀規劃上,需要堅持老年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相統一的原則,更加重視從老年人精神層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
老年人的生活現狀問題是整個社會高度關注并函待改善的問題,也是今后發展中一個關鍵的核心問題。面對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老齡化的問題,必須政府、社會、家庭、個人全方位動員、多方參與、共同解決,如此才能破解難題,實現社會的穩定、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