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最近,國家審計署公布了17個省區市財政管理情況審計調查結果。審計調查發現,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有7個省級和59個省以下地方政府及開發區為吸引投資,自行出臺稅收減免和先征后返政策,或以政府獎勵、財政補貼等名義將稅收和土地出讓金等收入返還給企業,涉及金額125.73億元;有4個省級和10個省以下地方政府及開發區以購房補貼、購車補貼和人才獎勵等名義,向2萬多名企業高管返還個人所得稅4.63億元。由于征收不到位、繳款單位拖欠等原因,截至2009年6月底,有12個省區市本級和26個市縣區有關部門應征未征土地出讓收入、礦產資源補償費和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等非稅收入794.16億元。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17個省區市有625.38億元已收繳的非稅收入未按規定及時繳入國庫納入預算管理,還滯留在有關征收部門的收入過渡賬戶或財政預算外賬戶(摘自京華時報2010年6月14日)。
相對于前幾年國家審計署每年公報后、被稱之又刮起“審計風暴”的社會反映,近幾年的社會對審計署公報的反映似乎比較平靜。社會大眾對單位如此巨額違規現象好象早已見怪不怪了。單位違規現象的屢審屢犯,似乎已成為了習慣,這不僅折射出單位違規已成為慣例,同時,也反映出如果僅僅通過審計手段,似乎難以遏制類似現象的減少。為此,如何使每次審計后,類似的現象減少或者每次審計之后,起碼同類的現象不再發生,也就是說,通過審計能夠幫助單位完善現有流程,鏟除了問題產生的根源,使其不再發生這類問題,是我們實施審計的最根本目的,也就是說,如何從屢審屢犯,到屢審屢善,已經成了審計監督的一個難題。
二、內部控制就是從流程上制約單位的屢審屢犯的關鍵
事實上,屢審屢犯的根源在哪里?這是問題的關鍵:這是因為,許多單位的領導權力沒有得到相應的制約,運用沒有得到合適的控制。這種將權力的運用寄托在人的品格上、道德上,而不是程序上、制度上,這就形成了單位屢審屢犯的基礎。記得一則小案例印證了程序比品格更重要的道理。一群人在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但每天中午只有一小桶飯給大家分用,于是,分飯成為一個極大的難題。于是乎,每次分飯時,大家都要挑選一位品格好、道德高尚的人來掌管分飯的權力,起初,分飯的出于良心與道德,飯分得似乎還公平。但是由于人多飯少,加上每天繁重的體力勞動消耗所帶來強烈的饑餓感,慢慢地,分到他自己碗里的飯越來越多,而分給其他人的飯,越來越少。不得已,大家將他撤了,又重新選擇了一位盡管比前面差一些,但相對還比較公平的人來分飯,并告訴他,如果分的不公平,將他也撤了。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多久。現實的饑餓感又使得這位分飯的人故伎重演,不得已,再次撤換這位分飯的人也成定局。正當大家不知道如何選擇第三位分飯的人時,其中一位出了一個主意:他說,誰分飯都可以,不過,對這位分完所有飯的人只有一個要求,就是當他分完飯后,最后一個選擇他所分的飯。這樣一來,每次分飯的人,都有一個擔心,就是如果那碗飯少分了,可能就是他自己的了。于是乎,每次分飯時,都特別特別的小心,盡量讓每碗飯很平均,不然,他自己就會餓肚子了。這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其實蘊含了一個道理,人的良心、品格或者道德,有時會受外界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流程進行制約,在生理或外界壓力下,有些品格與道德是會變形的。而一個科學的程序,如果運用得當,他比道德、品格及良心更有用。因此,從屢審屢犯到屢審屢善,其關鍵,就是在審計發現問題后,不是簡單地通報這些問題,而是需要從產生問題的根源—流程上去尋找問題所在,也就是如上面例子中提出的,修改分飯的流程,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使是審計變成屢審屢善了。
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原因,最近五部委頒于2010年4月26日,聯合并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實際上,這套指引正是從單位內部流程出發,研究過去許多問題產生根源所在,然后,通過指引去完善企業內部流程,使其不再發生上述審計通報中所產生的各種違規現象。如果各單位真能切實執行這一套指引的話,則其違規現象將肯定會從屢審屢犯,逐漸過度到屢審屢善了。內部控制指引真有這么神奇嗎?那么,我們來看看內部控制指引的實質到底是什么。
三、單位內部控制實施的難題與關健
首先,從指引中看,內部控制共有五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控制環境:因為它是其他四個要素的基礎。內部控制環境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即公司治理結構、機構設置、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等。概括地說,就是單位領導對單位管理時所持的態度、理念、哲學以及精神。過去,我們在聘用單位領導時,更多的是強調領導人的素質、作風、品質。這些其實都沒有錯,但不全面,因為許多單位尚未建立起運用權力時應該遵循的工作流程與制度。甚至有的上級主管領導還特別強調對人的信任:抱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宗旨來管理單位,只要這個人素質好、性格好就可以了,對其不必用所謂繁瑣的制度來約束。還有的單位,特別強調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也特別欣賞一些能將單位業務牢牢記在腦中的高管人員。其實,從控制環境來說,這都是一種誤區:因為,這種做法導致將本應屬于單位的資源與權力,沉淀在個人手上,這不僅使得單位領導的權力缺乏制約與傳承。而且過于強調個人而不依賴單位合理流程制約的做法,會隨著個人因外部環境的改變而導致心態的變化,最后很可能釀成上述幾位分飯人的悲劇。所以,要有良好的單位治理結構,要有很好的分權機制,要有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要有一個適當有激勵機制的人力資源政策。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之后,內部控制的其他四個要素才會有發揮的基礎。所以,控制環境是內部控制五要素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要素之一。但同時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要素之一,因為,與其他四個要素相比,它顯得更抽象,也是最不容易執行的要素之一。
其次,要防止出現屢審屢犯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不要以為五部委的指引一發布,單位就能馬上建立所謂的內部控制流程。也就是說,我國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與完善,到底是單位形式上的外在要求,還是實質上的內部需求。不管哪個都需要有一個推動力。確實,從表面看,隨著五部委的制度不斷頒布,隨著外部監管的不斷強化。國內各單位實施內部控制所要求的各種條件與形式都已逐漸成熟。如國資委對一些重要單位外派監事或者外部董事等,如對一些單位除了審計之外,還專門實施了巡視員談話制度等,這些外在形式上的要求,目前中國大部分單位均已具備。我們有理由相信,就是上述被查出問題的單位也有這些制度與形式。但是,還是出現了金額巨大的違規事件。因此,可以看出,我國許多單位如何僅僅將內部控制看作一種外在強制性要求,不得不按監管部門的要求在形式上表現出來,但至于實際上是否按內部控制的機制發揮作用,就是另外一件事了。過去幾十年的單位管理體制,是將單位的資源交到管理層手上,而沒有從流程上對單位領導進行必要的控制與制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怪現象,即單位許多制度與流程,已不能保證單位功能的正常發揮,有些流程,已變成某些部門利益的最大化,而有些制度,甚至成為個人的謀利工具。所以,在單位過去的制度與流程背后,形成了一套利益格局。現在,按照五部委的要求,重新建立內部控制體系,表面上是在改變制度與流程,但實際上,是要打破過去幾十年形成的利益格局,在現實中,這是最困難的一件事。因為,單位許多領導本身就是傳統利益格局的受益者,要他自己主動去打破這樣的利益格局,而形成一套有利于單位功能發揮的制度與程序,他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予以抵觸,這也是許多單位明明請人設計了合理的流程與制度,但就是不愿執行而讓其束之高閣,其原因就在這里。而打破這一難題的良方就是:進一步強調領導的問責制。單位出了問題,不再僅僅是追究出問題的個人或部門,而是追究該單位最高領導者的管理責任,正是因為他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流程與制度,部門或個人才會產生違規現象。因此,要單位最高領導為每一件重大違規現象承擔領導責任,這才是推動單位建立內部控制的最好動力。最近,我國已經開始實施這一套問責制,不管是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而引發的悲劇,還是河南農民趙作海的錯判案件的追究,都開啟了問責制的先河。這將對單位推行內部控制的建立,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催化作用,因此,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不僅僅是一套文字制度的頒布,更重要的是,它需要相關制度的配合與支持。
最后,在改善內部控制的方法與路徑上,各單位應該是大相徑庭的。因為,每個單位業務不一樣,組織結構不一樣,功能不一樣,其內部控制流程也應該不一樣。因為,所謂內部控制,他不是一套單獨的流程與制度,而是從內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重新觀察與評估現有單位的流程是否遵行了內部控制的規則。簡單地說,企業本身是有財務分工制度的,但我們觀察到出納分工是如何進行的?是否單位還在請出納到銀行領取對帳單,是否還在請出納調節銀行調節表,如果有這一現象,從內部控制第四要素控制活動出發,我們就認為這不符合執行與審核分開的原則,有極大的風險,應該予以調整。至于出納放在那個科室里,至于擔任出納的畢業要求,各個單位都可以自己規定,不屬于內部控制內容。因此,現在有些單位知道五部委有這要求,將其他單位的內部控制拷貝過來,放在自己單位中運用,這既無效,也無用。各單位只有從其自己現有組織結構出發,從自己過去歷史沿革出發,在深刻理解內部控制精神的基礎上,通過專業機構的輔導,逐步建立起適合自己單位現有功能的內部控制流程,才是最有效與最有用的制度了。因此,實施單位內部控制的第三個難題,是如何建立起一套真正適用單位業務內部控制制度,是無法畢其功于一役的。而是需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不僅需要科學指導,更需要藝術與智慧來實施。
四、小結
我國改革開放實施了近二十多年的歷史了,對單位及公司的管理方式一直處于摸索階段,過去,總是在重復一放就亂、一亂就抓、一抓就死的惡性循環。就是因為缺乏對程序與流程的尊重與重視。今天,指引的頒布是有相當的歷史意義。盡管我們今天可能還看不出來,但若干年后,我們會發現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