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所在機構:南京大學臺研所)
在如今的臺灣社會,隔三差五的「民調」正大行其道,特別是選舉來臨時,名目繁多的「民調」更是鋪天蓋地,不管是有能力還是沒能力做民調的機構,都會趕場「湊熱鬧」,甚至出現了某間平面媒體《XX時報》因為做「假民調」被人揭發的丑聞。
2010年9月11日,《聯合報》公佈了該報於8月20~26日晚間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有16%民眾主張儘快獨立,15%主張維持現況以后再獨立,5%主張急統,9%主張緩統,51%希望永遠維持現狀,僅4%無意見?!乖搱笤诿裾{后直陳,主張「永遠維持現狀」者「比率首次突破五成」,預示著臺灣民眾對於臺灣前途的看法逐漸朝「永遠維持現狀」發展。在隨后的相關「解讀」文章中,無不對這次民調結果肯定有加,大有強化這次民調「真正反應了臺灣民意」的趨勢。
我們先不討論此次民調的準確性及其結論的正確性與否,僅就臺灣民調歷程略述淺見。
俗話說:民意如流水。俗語之所以有這樣定論,就是因為「民意是時間的變數」、「民意是環境的變數」。對民調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就算是調查內容相同的兩次民調,其結果都會「因勢而移」、「因時而異」、「因人而宜」。也就是說,任何民意調查結果都帶有一定「目的性」和「隨意性」,很難切實反映民意。民意調查會因時間點、調查者、受訪者、量表製作、提問方式、樣本設定、抽樣范圍、問題排列順序等技術層面的些微差異,結果大異其趣。臺灣這麼多年來,各個機構進行的「五花八門」民調,結果無不「百花齊放」、結論一直都是「眾說紛云」、「各說各話」,特別是針對選舉進行的民調,可謂是「各黨各派」做的民調結果都不一樣,每個民調到底有多少可信度、準確性,只有「天知、地知、調查者知、百姓知?!挂驗槊癖妼λ忻裾{結果「心中都有一把尺」。
民調結果受環境和時間影響
臺灣多年來的民調為何「定性有餘、權威不足」?相信與臺灣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脫不了干系。當執政者或利益團體有意引導民調結果時,總會有辦法實現預想的民調效果。
自2008年5月國民黨在臺灣重新執政以來,兩岸關系得到了較大的緩和與發展,兩岸「兩會」先后舉辦了五次會談,簽訂了包括ECFA在內的14項協議和一個共識,兩岸實現了全面直接三通,民間交流前所未有地活絡起來,兩岸關系確實進入到了一個「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階段。《聯合報》在這個時間點公佈的這個民調結果,與世人的觀感落差頗大,正因為如此,其調查結果頗受臺灣各界重視,特別是那些詮釋馬英九「新三不政策」(不統、不獨、不武)的「有識之士」,猶如抓到救命稻草,對此結果無比興奮地認同是可以理解的。
與此同時,《聯合報》也將此結果與其2000年7月類似的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臺灣民眾的統獨態度明顯轉變,「主張急統或緩統者,十年來合計減少15%,取而代之是主張永遠維持現狀者增加19%,主張急獨或緩獨的比率也略多5%?!菇逡宰C實此次民調結果的「權威性」和「趨勢性」。
兩個民調 兩種結論
但是,臺灣另外一個民調中心——「遠見民調中心」,也在連續觀察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變動趨勢??v觀該中心2003年以來的民意調查結果,發現:1)從2003年10月起,贊成與大陸統一的民眾始終徘徊在10%左右,在2006年達到了最高,近15%;在2009年底跌至7%左右,又於2010年3月回升至10.5%,變化不算大,相對穩定;2)在2003年到2010年3月近7年的時間里,主張臺灣「獨立」的民眾比例也在20%到30%的范圍內移動,在近期達到26.2%;3)在主張「統」「獨」人數均不算多的同時,抱以「到時候再說」心態的人卻居於多數,在同樣的這段時間,一直有超過30%到45%左右的人選擇了「先維持現狀,以后再看情形」;4)更有趣的是,在該民調結果中,對於「永遠維持現狀」的選項,除了在2004年4月偶過15%外,大多數時間停留在10%左右,和主張統一的民眾比例相仿。
2010年4月,該中心在《遠見》雜誌公佈的民調結果顯示,15.9%民眾贊成臺灣應該儘快「獨立」、10.3%主張先維持現狀再走向「獨立」(急「獨」與緩「獨」合計為26.2%),42.5%主張先維持現狀、12.4%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維持現狀合計為54.9%),5.6%認為應先維持現狀再和大陸統一、4.9%主張臺灣儘快和大陸統一(緩統與急統合計為10.5%),8.5%未明確表態。
就「主張永遠維持現狀」一項而言,《遠見》民調中心與《聯合報》民調中心的調查結果相差竟達38.6%,不啻天壤!兩個民調時隔5個月,時間并不長,期間也并沒有令人突兀的重大事件發生,其之所以差別如此之大,應從民調本身尋找答案??梢哉f,對民調產生影響的變數很多,一個單一的結果必然存在不少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比如,2001年7月2日,《聯合報》公佈的民意調查顯示,有大約33%的臺灣民眾能接受「一國兩制」,就是如此。
一般民調擺脫不了「三性」
對於今年8月底的民調,《聯合報》也承認,電話抽樣成功訪問了1001位成年人,但也有870人拒絕接受採訪。也就是說,在總體受訪者1871人中,有46.5%未能表達意見,也無法對此做出分析。個人認為,如此高的拒訪率,可以證實此次調查在總體上是不成功的。一般而言,導致這種結果出現,不是「樣本」有問題,就是被採訪者認為「問卷設計」不妥而拒絕回答。
由此看來,實在不必為某次民調中偶爾一次較高程度地支持某個問題而沾沾自喜,也不必為民調中民眾偶爾一次比率過半而肆意放大!
在此想說明的是,有公信力的民調結果固然有其參考性,但是,不能否認一般民調本身存在的「隨機性」、「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如果把「民調」放在歷史長河中觀察,更容易檢驗民調受「客觀因素」影響非常大。
綜觀臺灣近20年來的各種民調,受「客觀因素」和時間的影響是明顯的。自李登輝大權在握、陳水扁接續掌權,前后20多年的時間里,臺灣民眾「支持統一」者逐漸減少、支持「獨立」者不斷增加,兩者呈現明顯此消彼長趨勢,如果以此得出「臺灣必將走向獨立」的結論,恐怕將大謬特謬。因為出現這樣的民調結果并不奇怪,一方面與李登輝、陳水扁推動「去中國化」和「臺獨」路線、強調狹隘的「臺灣主體性」意識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與民調設計者沒有把相關因素「羅列完整」「清晰表達」有關。如果在《聯合報》這次民調中再加一些其他影響因素,其結果肯定大不相同。猶如很難想像在「兩蔣時代」能出現這樣的民調「趨勢」一樣。
無人能夠否認,李登輝在其任期內,不斷地從隱晦到公開地彰顯「臺灣主體性」,宣揚「對中國的感情淡如水」、「統一是一個奇怪的夢」,先后拋出「中華民國在臺灣」、「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乃至於「特殊國與國關系」等,逐漸誘導了臺灣民眾的價值取向,在島內政治上,勾結、縱容「臺獨」勢力,打擊、壓制「統派」勢力發展,「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概_獨」勢力在李登輝的「奶水」滋養下,迅速成長,漸成氣候,為2000年的陳水扁上臺后奠定了基礎。
民調擺脫不了政策引導
陳水扁「占山為王」后,一方面在文化上更加刻意強調狹隘的「臺灣主體性」與「本土化」,如規定教科書中的「我國」改為「中國」,擴大「臺灣史」在歷史學考試中的比例;一方面竭盡所能「去中國化」,將中國近現代史列為「外國史」,將孫中山列為「外國人」;將地理分為「中國地理」與「臺灣地理」;極力推展所謂的「正名運動」,如將「中國石油」改為「臺灣中油」,將「中國造船公司」改為「臺灣中船」,將「中華郵政」改為「臺灣郵政」。時時處處突顯「臺灣」二字的存在,處處意在剪斷臺灣與大陸之間的文化、意識臍帶。在陳水扁不停揮舞權力大棒、大肆鼓吹「臺獨」、動用一切行政資源推行臺獨路線的情況下,人為地割裂族群、將臺灣民眾分為「愛臺」、「賣臺」兩大類。「賣臺」的棒子四處揮,「賣臺」的帽子滿天飛,「大中國情懷」的人士人人自危,不少人為求自保,只能襟若寒蟬。一時間,正義不彰,謬種流傳。
陳水扁在下臺之際,坦承他在位8年的目標就是要讓臺灣的「主體意識」構成占全體臺灣民眾的80%以上。雖然陳水扁曾絕望地宣稱:「臺灣要獨立」,「李在位12年做不到,我也做不到」、「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歷了李、陳20多年的推動、宣揚,所謂的「臺灣主體意識」有大幅增長,在此背景下進行的任何民調,必然與客觀情勢相吻合,這就是我們強調的「不必為臺灣民調結果大驚小怪」的原因。所謂「民調」,只不過是一時客觀環境和情勢的簡單總結而已。
有待馬英九追求「正義轉型」
2008年3月,臺灣實現了「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重新奪回執政權。馬英九在「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框架下,採取了一些緩和兩岸關系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這些措施的「現實目的性」非常明顯,就是要在「社會現實面」向大陸「要好處」,其目標只是為了解決臺灣經濟低迷、把臺灣從東亞經濟環境邊緣化的險境拉回來;但在「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層面,馬英九目前還不敢「撥亂反正」,甚至首鼠兩端,為了連選連任,馬英九很難在第一屆任內追求「正義轉型」;在政策層面上,馬也必然會「考慮和照顧766萬選民的訴求和利益,以及嘗試討好另外544萬反對者」。
平心而論,臺灣已沒有繼續撕裂族群的本錢,馬英九「左顧右盼」的嘗試固然可敬,但不可能在民進黨氣勢尚存、民眾尚未辨明是非的目前環境中融合,更值得馬政府注意的是,無原則、「和稀泥」式地融合也不利於臺灣社會發展,因為國際大勢、兩岸大勢、臺灣大勢都已發生了巨變,臺灣族群「假融合」必然導致「反對者依然反對,支持者含淚不支持」的困境,反應在兩岸關系和「統」「獨」觀念上,自然是難以持久,因為「腳踩西瓜皮」是滑不遠的。
總而言之,臺灣民調近年來在「統」、「獨」、「維持現狀」光譜之間移動、消長并不足奇,因為臺灣執政者理念就是如此!倘若把臺灣民調進行縱向比較,特別是和「兩蔣時代」比較,一定會出現極大差異,原因無它,就是社會環境不同、執政者宣導的執政理念不同,民調結果也不會相同。猶如前文所談,民調結果取決於「一時、一事、一人、一問……」,但總體而言,民調結果受客觀環境因素影響和左右。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當前,在兩岸經貿關系從功能性一體化階段逐漸向制度性一體化過渡時期,比照臺灣1991年出臺的《國統綱領》,兩岸關系已處於「中程」階段;按照大陸現階段對臺「先易后難」、「先經后政」的策略,兩岸就政治議題進行某些接觸、商談是應有之義,然馬英九及國民黨至今縮手縮腳,不愿也不敢「接招」?!堵摵蠄蟆反藭r公佈民調,顯然有為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政策背書之意,也有用「51%民眾要求『永遠維持現狀』」的「民意」向大陸施壓之嫌。果如此,臺灣方面恐怕也要考慮大陸為政者面臨的壓力,大陸內部對是否一直對臺灣「讓利」、「讓多大利」以及何時有回報等問題的質疑聲,已初露端倪,臺灣方面不可不察。
在此,也想提醒那些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臺灣「有識之士」,「現狀」是不可能「永遠維持」的,30年前的「現狀」與今日的「現狀」豈可同日而語?畢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為社會學的一種工具,民調固然有其「科學性」,但是,民調也帶有明顯「主觀性」,關鍵是看「誰在進行民調」?「誰在利用民調」?就我們觀察,迄今為止,臺灣并沒有出現一個令臺灣2300萬人都「心服口服」的民調機構。我們也真心期盼臺灣的「權威機構」能做一份關於「民調」的「民調」,認真調驗一下臺灣民眾到底有多少人相信目前的「民調」?
我們在此無意否認任何具有公信力的民調,旨在強調,若把一般民調刻意渲染成帶有社會正義的「民調」,甚至如陳水扁和民進黨般假借民調掩蓋、推行臺獨路線,這樣的民調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是在故意誤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