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歷了2008年的三鹿牛奶之觴后,食品市場似乎度過了較為平靜的一年,但年終歲尾的「問題奶粉」又死灰復燃,可口可樂「雪碧含汞」,「主食轉基因」安全問題引起全民激辯,春節期間,海南毒豇豆席卷大陸、前不久的「性早熟」事件,又一次將奶製品行業推向風尖浪口,還有南京的「小龍蝦」事件、金浩茶油的「召回門」……種種食品安全問題,使得人人自危的同時,也拷問著市場及各企業的誠信問題。
表1:2009-2010食品安全大事記
2010年8月30日大陸最大的山茶油生產商——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金浩茶油)因致癌物超標陷入「召回門」;
2010年8月25日南京小龍蝦事件暴發;
2010年8月12日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引起消費者對奶製品業的新一輪恐慌;
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標奶粉事件「卷土重來」;
2010年7月5日報道最近有調查發現,美國的麥樂雞竟然含有橡膠化學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
2010年5月23日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節目曝光:售價上千元、用於養生保健的「天然紫砂煲」竟然是由普通泥土與化學物質混合而成,「紫砂門」事件引起軒然大波;
2010年3月19日,「地溝油」事件,讓民眾對速食避之不及。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據一項權威調查表明,現在,在市場、超市能夠「放心」地購買各種食品的受訪者只占四成。尤其是對國產奶粉,投信任票的只有兩成。有報道指出,由於香港開放,所以,香港的進口奶粉從2008年以來,就變成了熱銷品,近來更常常賣到斷貨,各商家更限制大陸游客每人每次只能購買兩瓶進口奶粉。
是什麼讓這些問題出現?自然是誠信!是整個市場的誠信問題。中國乳業的信譽重建,恐怕短時間內無法完成。一旦失信於民,企業,甚至整個市場都會遭遇到空前的誠信危機,有數據表明,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了消費者的最大不安。(如表2)
企業責任是立足之本
保障食品安全本來是身為食品生產企業最低的、最起碼的要求,企業應加強自律,堅守食品安全的底線。但是,一些食品加工企業為了一時的利益,在整個行業「潛規則」的慫恿下,不惜損害百姓的健康,冒著法律的風險,干起缺德的行為。現在,有太多的消費者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心缺乏信心,他們認為,產品質量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認知度的主要因素,企業只有保證了質量,才能建立消費者的信心。
「三鹿奶粉」、南京「小龍蝦」事件等這些食品安全問題,其實,都是企業的責任心不夠,才導致問題出現。為了讓蝦看上去更好看,用洗蝦粉把蝦洗得光鮮亮麗;在嬰幼兒喝的奶粉里添加過量的有毒物質,讓數萬家庭遭受著沉重的打擊。這些企業,在謀求了最大利益的同時,也放棄了做為一個經營者應該要遵守的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
某大型企業的企業主指出,企業以社會責任為基礎,消費者的信任是企業生存的前提,一旦喪失消費者信任,即使是百年老店,也只有破產一條路。企業在經營時不忘社會責任,以誠信為本,獲得消費者的信任,才能得以最終做大做強。
很多臺商品牌對質量的把關都是十分嚴苛的,臺商企業主們說的最多的就是「品質是第一生命線」、「沒有品質就沒有企業的明天」等,皇冠集團的董事長江永雄表示,正是因為對質量的嚴苛要求,讓「臺商製造」在大陸站穩腳,在世界站穩腳,誠信也是讓「臺商製造」比其他同類商品多賣15%的根本原因。
期待政府出手監管
接二連三的食品安全問題,絕大部分是由於生產經營者的不當行為造成的。但是,每年因為政府的監管不利而造成的問題,也不在少數,更有因為政府對某些食品的檢測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所以,也有很多企業受到了牽連。
龍鳳集團就曾受「冤枉」困擾。2009年元宵節前一度沸沸揚揚的「龍鳳湯圓過氧化值超標」事件,讓龍鳳損失達數千萬元人民幣。龍鳳集團董事長葉惠德指出,依據國家標準,只有用動物性食品或堅果類作為內餡,才需要檢驗過氧化值,芝麻是否為堅果類有待商榷。其次,湯圓出現過氧化值高,還可能是運送環節、賣場陳列溫度、消費者取后未結賬又未放回冷柜造成。「上游原料不匹配,法令過於繁瑣和嚴苛,基層公務人員執法斷章取義,加上不正規的媒體操作,讓我們戰戰兢兢。」
遭遇這種事情的企業,肯定不止龍鳳一家。而企業能做的,就是完善其自身的內部管理,理順外界溝通,加強自身的實力,以更具競爭力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及檢測標準,政企聯手,對市場進行有利宣導與監管,才是最好的解決途徑。
福建森寶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慶麟曾說,「要保障食品安全,必須從源頭抓起,因此,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機製,徹底根除問題食品。政府也要出臺扶持政策,支持企業食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而盼盼食品集團總裁的蔡金垵也希望,政府部門不斷完善食品檢測機構的建設,更加幫助企業把好食品原料、加工、運輸等環節,讓消費者更放心消費,也讓企業更放心生產。
透明化是企業生存良方
在這個信息為王的社會里,每天人們接觸大量的信息,卻無法真正去辨別信息的真假。很多消息,一經曝光,眾多媒體便紛紛轉載,各大門戶網站上網民跟帖無數。在輿論的炮轟中,其實,也有很多無辜的受害者。回看很多問題的出現,媒體也是難逃其責的。媒體和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信息的發佈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些媒體在轉載或引用時,只發佈了不合格食品的問題信息,對這些不合格產品已被依法處理的情況并沒有進行全面說明。媒體不客觀的信息過濾和片面報道,引起了消費者的誤解。
基於這樣的情況,企業對於媒體一些報道,有如驚弓之鳥,始終戰戰兢兢。更有不良媒體利用這樣的機會,公然對企業主叫價要挾。一位曾深受其害的企業主表示,之前,公司正遭遇一場嚴重的信任危機時,有媒體打電話給他,要求支付一定數量的採訪費用,就愿意出手幫助企業主解除危機,幫助企業主講清楚整個事情的經過。在企業主堅決不同意的情況下,媒體最終沒有寫出正面報道,事件也不了了之,當然,企業也因為這件事情,遭受了金錢跟信譽上的雙重打擊。
面對這些不良報道,企業首先要做的,是保證自己產品的品質,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同時,應該盡量把整個流程都透明化。
大成集團現在做的就是垂直整合一條龍。每一包產品都有一個可追溯的安全碼,可以在互聯網上輸入安全碼,即可以查到這個產品從入籠到成品每個環節的詳細信息。大成集團主席韓家環表示,這樣的做法,對消費者來說,可以建立信心;對廠商來說,完全透明化,非常具體的追溯性,可以有效的控制每個環節,也確保了整個產品的安全性。
在這個信息公開的社會里,企業也唯有與時俱進,做到管理更透明化,流程更具可追溯性,才能更具備讓消費者信任的實力,也能讓企業的發展更加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