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闡釋
培養鑒賞狀物文章的興趣,提高鑒賞狀物文章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做:
一、從事物特征的描寫角度賞析。狀物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傳神地描摹出事物的樣子,這個描寫最關鍵的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二、學習調動各種感官,從事物的形、聲、色、味等角度賞析。要將事物描摹得栩栩如生,作者往往從細微處著筆,我們鑒賞狀物文章,就要對這些景物描寫多加體會揣摩,從形、聲、色、味等角度調動自己的感官去認識這些事物,從中理解作者蘊涵的情感。
三、品味語言,從語言修辭的角度賞析。狀物文章的優美集中體現了語言之美。狀物文章的作者會發揮語言修辭方面的特長,將所狀之物寫準寫美。品味語言,即是品味詞語的表現力。有時,一個詞甚至是一個字的使用,就能讓事物變得鮮明生動。因此,我們要仔細品味能“一字傳神”的詞對描摹景物、傳情達意的表達效果。
四、體會深情,從作者情感的角度賞析。作者的情感是文章寫作的出發點,語言只不過是作者情感的載體,是作者寫作的目的所在。閱讀狀物文章,看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收到了怎樣的效果,應是我們賞析的重點。把握文章的情感,一是要抓住能統領全文感情基調的文眼,二是要體味文章的整體感情氛圍。
經典閱讀一
云雀
□賈平凹
小的時候,我眼見過一個奇妙的現象,便不敢忘卻;一直到現在,我已是垂垂暮年了,但仍還百思不得其解呢。
我們的隔壁,是住著一位老頭的。他極能養鳥,門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樣的鳥籠;里邊住著云雀,綠嘴,畫眉,黃鸝兒……盡是些可憐可愛的生靈兒。整天整天里,我們就守在那鳥籠下,聽著它們鳴叫。叫聲很是好聽,尤其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樣,打老遠就能聽見,使人禁不住要打一個麻酥酥的顫兒了。
時間一長,那云雀聲就不比以前那么脆了,老頭便給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鳴叫,就萬般逗弄;于是它就又叫起來了。但它叫起來的時候,總是在籠里不能安寧,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黃黃的小嘴從籠格里擠出來,盯著高高的云天,叫得越發啞了。
“它唱得太疲勞了。”我們都這么說,便去給老頭建議,不要逗弄它了吧。
但是,每每黎明的時候,它就又叫起來了,而且每個黎明都叫。我們爬起來,從窗口里看去,天剛剛發亮,云升得很高很高,老頭并沒有起床呢。于此才明白別人不逗弄它,它還是每天要叫的;依然嘴擠在籠格外邊,翅膀撲閃著,竟有幾根絨絨的羽毛掉了下來。
“它在練嗓子嗎?”妹妹說。
“不,它那嗓子已經啞了。”我說。
“那它為什么還要唱呢?”
“誰知道呢?你聽,它是在唱一支憂郁的歌嗎?”
細細聽起來,果然那叫聲充滿了憂郁;那往日里悠悠然的叫聲原來是痛苦的呼喊呢?
“是它肚子饑了,渴了吧?”妹妹又說。
我們跑過去,要給它添些食兒,卻看見籠里滿滿地放著一盤黃谷,一盤清水:這又使我們迷糊了。
“一定是向往著云天吧。”
我們這么不經意地說過,立即便覺得是很正確的。想,它未被老頭捉住之前,它是飛在天上的,天那么空闊,天便全然是它的;黎明的時候,它一定是飛得像云一樣的高,像黑暗宣告著光明。如今,黎明來了,它卻飛不出去了,才這么發瘋似的抗議了!我們在籠下撿起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憐了。
我們把這想法告訴給老頭,老頭笑我們可愛,卻終沒有放了它去。它每天還是這么叫著,唱那一支憂郁的歌。
我們終于不忍了,在一個黎明,悄悄起來,拆開了籠的門,放它出去了。它一下子飛到了柳樹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動,有些站不穩,幾乎就要掉下來了。但立即就抖抖身子,對著我們響亮地叫了一聲,倏忽消失在云天里不見了。
老頭發覺走失了云雀,捶胸頓足了一個早上,接著疑心被人放走的,大聲叫罵。我們聽了,心里卻充滿歡樂,覺得干了一件偉大的事情。
云雀飛走了,我們卻時時戀念著它,當看著那籠里的綠嘴、黃鸝、畫眉,就想它這個時候,是在天的哪一角呢?在云的哪一層呢?它該是多么快活,那唱的,再也不是憂郁的歌了,而是凌云之歌,自由之歌,生命之歌了啊!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突然,我們在那棵柳樹上,卻發現了它。它樣子很單薄,似乎比以前消瘦了,也疲倦多了;在風里,斜了翅膀,上下怯怯地飛。我們驚喜地呼喚它,但立即就趕走了它,怕那老頭發現了,又要捉它回去。
但是,就在第四天的早上,我們剛剛醒來,突然就又聽到了云雀的叫聲。趕忙跑出門,看那柳樹,柳樹上沒有它。老頭卻在大聲地喊叫我們了:
“啊,云雀,還是我的那個云雀!”
我們看時,老頭正提著那個鳥籠。籠門已經重新封了,云雀果然就在里邊,一聲一聲地叫。這使我們大驚失色,責問他怎么又捉了它,老頭說:
“哪里!是它飛回來的;這鳥籠一直在那里空著,它就飛回來了呢。”
“這怎么可能呢?”我們說。
“怎么不可能呢?”老頭說,“我已經喂它兩年了,這籠里多舒服啊!”老頭笑得更得意了。
我們走近去,云雀待在那里,急急地吃著那谷子,喝著那清水,好像它一直在餓著,在渴著,末了,就靜靜地臥下來,閉上了眼睛,作著一種疲乏后的休息。
我們默默地看著它,這只美麗的云雀,再沒有說出話來。
(選自《精典閱讀》)
鑒賞品讀
鳥兒招人喜歡不外乎羽毛漂亮和叫聲好聽,賈平凹就是調動了視覺和聽覺感官,尤其是聽覺感官,用他的妙筆將云雀的叫聲寫得實在好聽極了。本文的語言很美,例如“它一下子飛到了柳樹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動,有些站不穩,幾乎就要掉下來了”一句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將云雀的動作與情態表現了出來。人常說:文以載道。作者通過狀寫云雀的表現,來說明它就是貪圖安逸的代表,引人深思。本文適于結合“鑒賞目標”的第一、二、三點分析作者運用的狀物手法。
經典閱讀二
杜鵑
□郭沫若
杜鵑,敝同鄉的魂,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鳥都比不上。
我們一提起杜鵑,心頭眼底便好像有說不盡的詩意。
它本身不用說,已經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時又被認為薄命的佳人,憂國的志士;聲是滿腹鄉思,血是遍山躑躅;可憐,哀婉,純潔,至誠……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了愛的象征。這愛的象征似乎已經成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這種感情還超越了民族的范圍,東方諸國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鵑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亞于中國。
然而,這實在是名實不符的一個最大的例證。
杜鵑是一種灰黑色的鳥,毛羽并不美,它的習性專橫而殘忍。
杜鵑是不營巢的,也不孵卵哺雛。到了生殖季節,產卵在鶯巢中,讓鶯替它孵卵哺雛。雛鵑比雛鶯大,到將長成時,甚且比母鶯還大。雛鵑孵化出來之后,就將雛鶯擠出巢外,任它啼饑號寒而死,它自己獨霸著母鶯的哺育。鶯受鵑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著比自己還大的鵑雛;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淚的情景。
想到了這些實際,便覺得杜鵑這種鳥大可以作為欺世盜名者的標本了。然而,杜鵑不能任由其咎。杜鵑就只是杜鵑,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認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鶯也相差不遠,全憑主觀意象而不顧實際,這樣的例證多的是。
因此,過去和現在都有無數的人面杜鵑被人哺育著。將來會怎樣呢?鶯雖然不能解答這個問題,人是應該解答而且能夠解答的。
(選自《拈花集》)
鑒賞品讀
郭老不愧是文學泰斗,寫狀物文章也別具一格。他從杜鵑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寫起,抓住杜鵑的特點,寫出了杜鵑的樣子、顏色和育雛習性,調動多種感官進行描寫,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俗話說,言為心聲。作者寫杜鵑的目的在于比喻像杜鵑一樣的人。郭老就是借狀杜鵑的形象,來告訴人們不要被杜鵑的光美形象所迷惑,警示像杜鵑一樣的人和國家,同時警示像鶯一樣的人,意味深沉。本文適于結合“鑒賞目標”的第二、四點進行賞析。
經典閱讀三
石牛
□蔡海鵬
在一次,我在外地一地攤上發現了一頭用石頭雕刻而成的牛。石牛黑黝黝的顯得粗糙,蒙了一層塵土,似乎已臥在那兒好久了。
我花了8元錢將石牛抱了回來。把它放在了書櫥的一個角落里。我孩子不喜歡它,嫌它笨重丑陋;我妻子不喜歡它,嫌它黯然無光。開始我取書的時候,還向那個角落里瞥上幾眼,然而時間久了,我似乎也將石牛遺忘了!
終有一日,一位朋友登門。他將石牛托在手上瞧了瞧,然后極為肯定地說:“這是唐貨!”這下,我可驚呆了,要知道,朋友可是鑒賞文物的行家。這么粗陋的東西,竟然是文物。
于是,妻子拭去石牛身上的灰塵,并把它移放到引人注目的地方。閑來無事,我們一家子便湊到一起賞玩這“稀世珍寶”;有朋友登門,我們便忙著讓朋友一飽眼福……
一日,家里來了幾位遠方朋友。飯后,我照例捧出石牛,遞給在座朋友們,并且極為得意地說:“這可是唐貨,好東西!”我的朋友都很驚奇,眼光立即就拉直了。石牛在朋友們的手中傳來傳去,朋友們連聲說這是好東西。我正揚揚得意,忽然“啪”的一聲,石牛不知被誰不慎滑落在地,定睛看時,可憐的寶貝已被摔碎了!我腦袋“嗡”的就大了,站在那里一動不動,朋友們都閉了氣,看我的臉色。過了好一陣子,我才低聲說:“不要緊,不要緊!”朋友們走后,妻子怨,孩子怨,我也惱得直跺腳。可石牛已經被摔得不成樣子了!
過了幾天,那個鑒賞文物的行家來到我家。我將石牛被摔碎的經過告訴了他。他直為我可惜。最后,朋友意味深長地說:“那石牛雖說不凡,可是它已過慣了那種寂寞、平凡的生活,一旦改變了生活方式,受到眾人的仰慕,反而使它走向毀滅!”
我默默點了點頭,從朋友的話語中似乎悟出了許多。
(選自《周末》)
鑒賞品讀
本文之所以深受讀者喜愛,是因為作者借狀寫石牛的遭遇講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平凡未必不好,一個人應該不斷地奮斗積累,以便將來可以順理成章地成長和成功。如果老是企盼“天上掉金子”,即便有一天幸運降臨,或許也會成為不幸的開端。相信這個道理會對同學們有一定的啟示。本文適于結合“鑒賞目標”的第四點入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