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闡釋
“記”和“敘”原本是社會生活文字化的兩種方式,“記”即記錄、記載;“敘”為陳述、轉述。記和敘的主要差別在時間方面:記,是在事發當時用文字原原本本地“錄”成文、“載”于冊,有歷史意蘊;敘,則是時過境遷之后的陳述與轉述,有次序、有增減。廣義的記敘文實際上涵蓋著現實生活中的日志、新聞、傳記、散文和小說等。
語文教學中,記事文不以人、物、景為表述的目的與主體,而以事件的展示與再現為目的、為主體。
記事類記敘文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或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果來安排記敘順序,或平鋪直敘、或設置波瀾、鋪設懸念。多在完美的敘事中恰當地插入抒情、議論,以達到揭示事件所蘊涵的哲理的目的。不管怎樣敘事、敘多少事,只為很好地表現文章的中心。以上是記事類記敘文的鮮明特點。此外,記事類文章通常都有明晰的線索。
經典閱讀一
深深一躬
□王國華
上海郊外的一個別墅小區里,有一位老花匠。老花匠每天種花、澆花、修剪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為之服務的,是這個城市里最有身份和地位的人。那些人腰纏萬貫,一呼百應,每天開著轎車往來于城市中心和這個別墅群之間。那些人腳步匆匆,左右著上海前進的步伐。老花匠則不緊不慢,穿梭在花叢之間,樹枝之下。他向西裝革履、高貴優雅的先生女士們微笑、點頭,甚至還和他們打招呼,那些人很有禮貌,對他的問候總是報以矜持的微笑。但老花匠明白,自己和人家永遠是兩個世界的人。他不知道那些人在忙些什么,想些什么,自己只是一個從鄉下到城里來打工的人,沒資格認識他們。自己只要照料好每一塊泥土,讓泥土上的鮮花愉悅那些匆忙的人,這就足夠了。
有一天,老花匠倒在了泥土上。他得了急病,昏迷過去。保安趕緊報告物業公司的經理。“老花匠病了,需要送醫院,現在他身上沒有一分錢,請大家伸一把手吧!”小區的廣播里立即播出了這個消息。一些門打開了,一些急匆匆的腳步停下了,就在等救護車的幾分鐘里,一張張票子揣進了老花匠的兜里。
幾天后,老花匠順利出院了。從鄉下趕來的女兒把他扶回小區。那些衣冠楚楚的業主,見到他,依然矜持地對他笑笑,和他擦肩而過。但老花匠感到自己和他們不再有距離。他找到物業經理,找到保安,要謝謝那些解囊相助的人??墒?,沒有人能提供一份名單。顯然,即使是挨家挨戶敲開門去詢問,他也不可能得知究竟了。
女兒攙著老人,徘徊在小區的樓群之間。
天色漸晚,燈光亮起來了,昏黃的、明亮的,整個小區星星點點的光亮,晃在老人的臉上。他在每一棟樓前停下,認真地站好,深深地彎腰,鞠躬!堅硬的城市,在堅硬的外表下還有這么多柔軟的地方。他向這永不蛻變的柔軟鞠躬!
(選自《神筆閱讀與作文》)
導讀
懂愛且會愛,這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生物的地方。只是,時間、地點發生了變化,人們表露愛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了??蔁o論社會怎么變化,人們內心的愛,都會存在。愛,是永遠不會消失的。本文敘述了一個老花匠在人情似乎非常冷漠的城市打工,危難之時,很多平時“堅硬”的城市人卻慷慨解囊,救其于水火之中。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記敘要素一目了然。文末,老花匠在每一棟樓前停下、認真站好、深深鞠躬的動作,因被分解而產生動感,讓老花匠虔誠感恩的情意盡在無言中。
經典閱讀二
刀愛
□喬葉
明媚的三月三如期來臨。然而,三月三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卻不是野外風箏飄飛的輕盈和艷麗,而是奶奶用刀砍樹的聲音。
“三月三,砍棗兒干……”每到這個時候,奶奶都會這么低唱著,在晴朗的陽光中,手拿一把磨得锃亮的刀,節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棗樹砍去。那棵粗壯的棗樹就靜靜地站在那里,用飽含滄桑的容顏,默默地迎接著刀痕的洗禮。
“奶奶,您為什么要砍樹?樹不疼嗎?”
“小孩子不許多嘴!”奶奶總是這么嚴厲地呵斥著我,然后把我趕到一邊,繼續自顧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那時候,每到秋季,當我吃著甘甜香脆的棗子時,我都會想起奶奶手里凜凜的刀光,會暗暗為這大難不死的棗樹慶幸。驚悸和疑惑當然還有,但是卻再也不肯多問一句。
多年之后,我長大了。當這件事情幾乎已經被我淡忘的時候,在一個美名遠揚的梨鄉,我又重溫了童年的一幕。
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樹剛剛透出一絲清新的綠意。也是雪亮的刀,不過卻不僅僅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這些刀在梨樹干上跳躍飛舞,像一個個微縮的芭蕾女郎。梨農們砍得也是那樣細致,那樣用心,其認真的程度絕不亞于我的奶奶。他們虔誠地砍著,仿佛在精雕細刻著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樹的皮屑一層層地撒落下來,仿佛是他們傷痛的記憶,又仿佛是它們陳舊的冬衣。
“老伯,這樹,為什么要這樣砍砍呢?”我問一個正在揮刀的老人。我恍惚地明白,他們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為背后,一定有一個共同而充分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沒有知解的那個謎底。
“你們讀書人應該知道,樹干是用來輸送養料的。這些樹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長得太快了?!崩先诵Φ?。
“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問著說,“長得快的都是沒用的枝條,根儲存的養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長的時候把養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還有什么力量去結果呢?就是結了果,也只能讓你吃一嘴渣子?!?/p>
許久許久,我怔在了那里,沒有說話。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樹是這樣,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個人,如果年輕時太過順利,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瘋長出許多驕狂傲慢的枝條。這些枝條,往往是徒有其表,卻無其質,白白浪費了生活賜予的珍貴養料。等到結果的時候,他們卻沒有什么可以拿出去奉獻給自己唯一的季節。而另外一類人,他們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殘酷的刀鋒斬斷了甜美的微笑和酣暢的歌喉,卻由此把養料醞釀了又醞釀,等到果實成熟的時候,他們的氣息就芬芳成了一壺絕世的好酒。從這個意義上講,刀之傷又何嘗不是刀之愛呢?而且,傷短愛長。
(選自《青年文摘》2000年第11期,有刪改)
導讀
無論是文藝家還是歷史學家,記敘、思辨與探索的往往是人生與社會。如果說生活中我們遭遇的一些不期而至的苦難都能使我們的成長更有意義的話,那么在苦難來臨之前,如果我們能保持一顆自省、自知和自勵的心,自己給自己一些“自作自受”的苦,不也是一種財富的積累嗎?本文作者正是通過記敘小時候奶奶砍樹和長大后又見到砍樹之事,來揭示砍樹之事中所蘊涵的道理的。
經典閱讀三
生命是美麗的
□李永康
舉目遠眺,沒有綠色,天是黃的,地是黃的,連路兩邊的蒿草也是焦黑的。
盡管來這個地方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可眼前的景象還是讓我大吃一驚。最難的是給鄉村孩子們上課。書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們聞所未聞。一些新鮮的詞匯,我往往旁征博引設喻舉例講得口干舌燥,他們卻是一臉陌生。
有一天上自然課講到魚,我問同學們鯽魚和鯉魚的區別,他們一個個都搖頭。他們壓根兒就沒走出過大山見到過魚呀!我和學校領導商量,買幾條魚回來作活體解剖,校領導露出一臉難色。我只好借了輛自行車利用星期天到三十多里外的小鎮上自掏腰包買了幾條回來。
那節課,同學們高興得像過節一樣,我卻流下了熱淚。
聽當地的老師講,這里的學生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上課愛遲到。但開學兩個月來,我教的班還未發現過這樣的現象。為此,我非常得意。我當年讀初中的時候,不喜歡哪位老師的課,就常常采取這種極端的行為來“報復”?,F在我也為人師表了,如果我的學生這樣對待我,我又作何感想呢?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發生的事偏發生了。我把那位遲到的學生帶到辦公室了解情況。原來他家離學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準時到校的話,早晨5點鐘就得起床,要摸黑走上十幾里山路。夏天可以對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風刺骨。我要求他住校。他說他回家和父母說說。第二天,他卻沒來上課。我非常著急,找了個與他家相隔幾個山頭的同學去通知他,他還是沒來。
我在當地老鄉的帶領下,到了他家。忽然間,家徒四壁這個成語從我的記憶深處冒了出來。面對他的父母,我哽咽著,“老師不要求你住校,只要你每天堅持來上學就行”。離開他家的時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過好幾道山梁。
出乎意料的是,家訪的第二天,他居然背著被褥來到學校。我心里非常激動??蓻]隔幾天,他又不來上課了。我再次去到他家。他父母告訴我,說他小時候常患病,身體弱,有尿床的壞毛病,他怕在學校尿床被同學笑話。
我問他想不想走出大山。他說,想。我說,要走出大山就得好好讀書。他抹著眼淚點點頭。我說,相信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
那個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課鈴響過后,我和另一位老師換著去查他的被褥。如果是濕的,我們就悄悄地拿到自己的寢室里烘干。做這些工作,我們既是在盡責任,更是在憑良知。坦率地說,我心里也有過埋怨:這個學生從來就沒有當面向我說過半個謝字——想到這一點我就臉紅——我是不是太自私太虛榮太渴望回報了呢?
直到有一天,我在那尿床的學生的本子上讀到這樣一句話:老師,你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生命是美麗的!霎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
(選自《生命是美麗的》,有刪改)
導讀
本文取材于偏遠山村一塊辛酸的土地。全文像一串美麗的珍珠,“我”為“線索”,“識魚似過節”“家訪遲到生”“再訪住宿生”“偷偷烘被褥”這些情節好似一顆顆珍珠。文章開頭以“黃”“黑”為主色調的環境描寫,結尾處用尿床學生的話巧妙點題,是值得學習的藝術手法。敘事,可以不必“甩花腔”,平鋪直敘最好。在這篇平鋪直敘的文字里,生命的價值、教師的責任、教育的厚重等主題思想都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