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闡釋
記事類記敘文的閱讀考查,超不出“現代文閱讀”考查的范圍。現代文閱讀考查是語文試卷的一個已經定型化的板塊與題型,其考點大體有五個: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和讀后感受。
記事文的閱讀考查題,乍看起來是考一些所謂的知識與技能“點”,其實“知識點”“技能點”本身并不是考查對象,考題真正要評價與測量的,是同學們的閱讀鑒賞能力。
能力是一定的心理態勢與一定的行為方式的“積”。有哲人說過:“正確地做事與做正確的事同樣重要!”正確地做事,指做事的方式方法選擇要得當;做正確的事,要求做事的態度與動機要純正。
同學們要提升自己閱讀與鑒賞記事文的能力,就要有意識地在關鍵詞句解讀、事件整體概括、文章意蘊參悟和語言技巧鑒賞等方面多多訓練。
經典閱讀一
奇跡的名字叫父親
□葉傾城
1948年,在一艘橫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親帶著他的小女兒去和在美國的妻子會合。
海上風平浪靜,晨昏瑰麗的云霓交替出現。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艙里用腰刀削蘋果,船卻突然劇烈地搖晃,男人摔倒時,刀子扎在胸口。他全身都在顫抖,嘴唇瞬間烏青。
6歲的女兒被父親瞬間的變化嚇壞了,尖叫著撲過來要扶他,他卻微笑著推開女兒的手:“沒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輕輕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來,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鋒上的血跡。
以后3天,男人照常每晚為女兒唱搖籃曲,清晨替她系好美麗的蝴蝶結,帶她去看大海的蔚藍。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兒尚不能注意到父親每一分鐘都比上一分鐘更衰弱,蒼白,他看向海平線的眼光是那樣的憂傷。
抵達紐約的前夜,男人來到女兒身邊,對女兒說:“明天見到媽媽的時候,請告訴媽媽,我愛她。”
女兒不解地問:“可是你明天就要見到她了,你為什么不自己告訴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兒額上深深刻下一個吻。
船到紐約港了,女兒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認出母親,她大喊著:“媽媽!媽媽!”
就在這時,周圍人忽然一齊驚呼,女兒一回頭,看見父親已經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噴,霎時間染紅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結果讓所有人驚呆了:那把刀無比精確地洞穿了他的心臟,他卻多活了3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覺。唯一可能的解釋是因為創口太小,使得被切斷的心肌依原樣貼在一起,維持了3天的供血。
這是醫學史上罕見的奇跡。醫學會議上,有人說要稱它大西洋奇跡,有人建議以死者的名字命名,還有人說要叫它神跡……
“夠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醫生,須發俱白,皺紋里滿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聲大喝,然后一字一頓地說:“這個奇跡的名字,叫父親。”
(選自《愛情婚姻家庭》2007年第5期)
閱讀思考
1.本文的標題有什么含意?
2.文章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記敘的哪幾個要素?
3.為不讓女兒察覺自己的生命已危在旦夕,文中的父親是怎樣掩飾自己的?
4.用簡明的語句概括文章敘述的故事。
5.有人說,“母愛是綿綿的春雨,時時滋潤著我們”,讀過本文,你的感想是什么?
經典閱讀二
母親的特權
□積雪草
母親是一個溫和寬厚的女人,幾乎從未與人爭吵過,唯獨跟父親過不去。父親偶爾犯個錯,母親便會揪住他的小辮子不放。
有一天,父親來了興致,下樓跟棋友聊天下棋,興高采烈地走了,可沒過半小時就垂頭喪氣地回來了。母親問其原因,父親說:“那家伙輸了不認輸,老悔棋。”父親氣鼓鼓地撅著嘴,像個孩子似的賭咒發誓,再不跟那老家伙下棋了。任母親怎么勸,他都不聽,竟然不吃飯!
我一回家,母親便把父親的“惡劣行徑”數落給我聽。聽著聽著,我隨口應道:“父親這個人就是這樣,有時候太情緒化,像個孩子似的,老年人在一起玩,輸贏有什么重要?心又粗,脾氣又壞……”
母親停了老半天突然說:“這一次肯定是那老頭悔棋的次數太多了,你爸才生氣的。你爸有時候是心粗,但他每次去外地出差,回來的時候都記得送我一樣禮物。你爸是脾氣壞,但一個男人怎么能連點脾氣都沒有呢?你爸敬業、愛家、愛你們,不像現在的年輕人,一點兒責任感都沒有,就知道瘋玩兒。”
察覺母親把矛頭對準了我,我沒敢再吭聲。心想:我剛才說的這些話,都是母親平常對我說過的,怎么我復述了一遍,竟惹母親生氣了呢?
忽然想起一句話:“我可以說,你不可以說。”我忽然明白,數落父親的不是,批評父親的缺點,原來只是母親一個人的特權,是不容許別人插嘴的。
比如父親吸煙,母親會說:“吸那么多的煙當飯吃啊?”其實母親的潛臺詞是,氣管不好還吸那么多的煙,又喘又咳的,夜里睡不著多遭罪啊!父親喝酒,母親會說:“喝那么多酒,像個酒鬼似的,滿身的酒氣!”其實母親是想說,喝那么多的酒,高血壓發作了可不是好玩兒的。父親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兒,生悶氣的時候,母親會說:“一個大男人,心胸就不能寬廣點,怎么就那么小心眼呢!”其實母親也許心里想:小心眼,生悶氣,吃飯容易生病,生病了又沒人能替你遭罪。
我突然明白,母親對父親的數落,其實是愛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他們那一代人,也許一輩子不會說出那個“愛”字,但一言一行卻都是愛,甚至數落之中也包含了暖融融的愛意。
自己可以數落,別人不可以,哪怕所謂的別人是自己的兒女也不可以,這就是愛的特權吧!母親愛父親的特權,永久的特權!
(選自《蘭州日報》2007年8月20日,有改動)
閱讀思考
1.文章開頭寫母親對父親的態度,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文章第六自然段中的黑體詞該如何解釋?
3.作者是從哪里“察覺母親把矛頭對準了我”的?
4.本文敘事詳略自如。全文較為詳細地敘述的只有一件事,即__________一事,其他諸如母親歷次數落父親、母親含沙射影批評“我”等,都極為簡略。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采用的表達方式是__________,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所運用的寫作技法叫__________法。
經典閱讀三
三次刻骨銘心的撒謊
□崔永元
人不是生來就會撒謊。先承認,我曾無數次撒謊,但是有三次最刻骨銘心。
小學四年級的一天,我們走在上學路上,遠遠地,看見柏油路上有一團白。我眼尖手快,走近后看清是紗巾,便撿了起來。紗巾是那個時代的奢侈品,它在幾個同學手里傳過后,重新傳回我的手中。到了學校,我親手交給老師,然后作為拾金不昧者而受到表揚。
可當我走進家門,卻發現母親表情嚴肅地坐在家中:“紗巾誰撿的?”
“我撿的。”
“當時有別人嗎?”
“有。”
“幾個人?”
“三個。”
“那怎么說是你撿的?”
“我先看見的。”
“你撒謊!”我只記得母親吼完,便手執笤帚,劈頭蓋臉地朝我打起來。
我家兄妹四人,我最小,父親長年出門在外,教養孩子的重任就落在母親一人身上。母親認為打為上策,意思是傷其筋骨以觸之靈魂。
直到笤帚被打散了,母親才歇手。“為什么撒謊?為什么說是自己撿的?說!”
“我覺得就是我撿的。”
“你覺得,別人都看不見,就你能看見,是吧?撒謊是品質問題,從小品質不好,長大就得蹲監獄,你知道嗎?”
“知道。”
“知道為什么還撒謊?”
“我沒撒謊。”于是,第二輪痛打開始了。晚上,后背火辣辣的,我只得趴著睡覺,第二天我記得還發了高燒。
母親學問不高,但她以一種樸素的判斷來決定對孩子的要求標準,甚至不惜用強硬手段制止孩子們有損高尚品質的行徑。
轉眼間升入初中,我特別著迷電影,所以有了第二次撒謊。那天下午放學后。部隊的地下車庫正在連映老電影。我和同學進去一連看了兩部,早已忘了時間。當開始放映第三部時,我趕緊擠出人群,邊走邊想如何解釋自己晚回家。可是借口或者說謊言并不好編,母親又給了我一次痛打。
我知道,母親的初衷和結果都是好的。
高考前夕,我又一次因電影而撒謊。電影院即將上映新片《基督山恩仇記》,我和班上幾位同學相約逃課去看電影。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幾天以后的一個下午,班主任李秉國把我叫出教室,手里拿了張電影票:“你去看電影吧,新片《基督山恩仇記》。”“可還得上課呢!”“沒關系。下午的歷史課晚上回來我給你補。”
我拿著電影票茫然地在校外轉了兩圈,決定回去上課并承認錯誤。李老師說:“人的一輩子分很多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最重要的事,你現在最重要的事是參加高考。”
很多年后,我和李老師說起這事,他說:“有這回事嗎?我怎么不記得。”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選自《意林·少年版》2010年4月,有改動)
閱讀思考
1.看到本文的標題,你能推斷出本文的內容嗎?
2.本文有一件事的敘述采用了略寫,是哪件事?
3.文中撿紗巾事件中,母親為什么打“我”?請用自己的話替文中的母親說說責打孩子的理由。
4.李老師教育高考前曠課看電影的學生的方法很高明。試說說其高明之處。
5.謊言有善意和惡意之分。本文所記的三件事為什么讓作者“最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