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闡釋
繪景記敘文是以描寫大自然中的各種景象以及社會環境中的某些建筑、設施等為主要內容的記敘文。此類記敘文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運用準確、優美的語言描繪景物的特點。這類文章一般會從景物的形態、色彩、聲音、氣味以及由此渲染出來的氣氛、意境等方面來突出其特點,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進行描寫,遣詞造句也十分注意錘煉,常常是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詞就能讓事物表現出其獨有的特色。
二、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描寫景物。一般來說,寫景的順序主要有由整體到部分、由遠及近、由上到下或者與之相反的順序等。在描寫對象固定的情況下,作者也常常采取這樣幾種順序:按觀察的先后順序寫;按時間推移的順序寫;按景物的不同類別寫。
三、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描繪景物。為使筆下的景物更形象,更生動,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繪景類記敘文常常使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來描繪景物。
四、融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是繪景類記敘文的主要特點。作者總是帶著個人的喜好去描繪他所見到的景物,帶有明顯的感情傾向。
經典閱讀一
看月
□葉圣陶
住在上海“弄堂房子”里的人對于月亮的圓缺隱現是不甚關心的。所謂“天井”,不到一丈見方的面。至少十六支光的電燈每間里總得掛一盞。環境限定,不容你有關心到月亮的便利。走到路上,還沒“斷黑”已經一連串地亮了街燈。有月亮吧,就像多了一盞燈。沒有月亮吧,猶如一盞街燈損壞了,沒有亮起來。誰留意這些呢?
去年夏天,我曾經說過不大聽到蟬聲,現在說起月亮,我又覺得許久不看見月亮了。只記得某夜夜半醒來,對窗的收音機已經沉寂,隔壁的“麻將”也歇了手,各家的電燈都已熄滅,一道象牙色的光從南窗透進來,把窗欞印在我的被袱上。我略微感到驚異,隨即想到原來是月亮光。好奇地要看看月亮本身,我向窗外望。但是,一會兒月亮被云遮沒了。
從北平來的人往往說在上海這地方怎么“待”得住。一切都這樣緊張,空氣是這樣齷齪,走出去很難得看見樹木,諸如此類,他們可以舉出一大堆。我想,月亮仿佛失掉了這一點,也該列入為上海“待”不住的理由吧,假若如此,我倒并不同意。在生活的諸般條件里列入必須看月亮一項,那是沒有理由的。清曠的襟懷和高遠的想象力未必定須由對月而養成。把仰望的雙眼移到地面,同樣可以收到修養上的效益,而且更見切實。可是我并非反對看月亮,只是說即使不看也沒有什么關系罷了。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過。那時在福州的鄉下,當地閩江一折的那個角上。某夜,靠著樓欄直望。閩江正在上潮,受著月亮,成為水銀的洪流。江岸諸山略微籠罩著霧氣,好像不是平日看慣的那幾座山了。月亮高高停在天空,非常舒泰的樣子。從江岸直到我的樓下是一大片沙坪,月光照著,茫然一白,但帶點兒青的意味。不知什么地方送來晚香玉的香氣。也許是月亮的香氣吧,我這么想。我心中不起一切雜念,大約歷一刻鐘之久,才回轉身來。看見蠣粉墻上印著我的身影,我于是重又意識到了我。
那樣的月色如果能得再看幾回,自然是愉悅的事,雖然前面我說過“即使不看也沒有什么關系”。
(選自《葉圣陶散文名著》)
導讀
本文作者寫了“看月”的兩個地點,一個是上海,一個是福州的鄉下,作者將在這兩個地方看到的月亮的特點作了比較,也將看月的感受作了比較。文章前半部分寫上海的月亮,突出了上海的月亮因受“環境限定”,人們對其“不甚關心”,很少留意;而在福州鄉下看到的月則十分迷人,令人忘我,使人愉悅。閱讀本文就要抓住對比的寫法,體會作者對月亮的喜愛、迷戀之情。本文的重點在第四自然段,描寫了“我”在閩江岸畔看過的“最好的月色”,從視覺、嗅覺等方面寫出了月色的迷人,以及作者在月色中陶醉,達到忘我境界的感受。
經典閱讀二
冬景
□賈平凹
早晨起來,匆匆到河邊,一個人也沒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兒,空落著,連燙煙鍋磕煙留下的殘熱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鐵一樣的生疼。
有人從河堤上走來,手一直捂著耳朵,四周的白光刺著眼睛,瞇瞇地睜不開。天把石頭當真凍硬了,瞅著一個小石塊踢一腳,石塊沒有遠去,腳被彈了回來,痛得“哎喲”一聲,俯下身去。
堤下的渡口,小船兒依然,柳樹上,卻不再悠悠晃動,橫了身子,被凍固在河里。船夫沒有出艙,吹著他的簫管,若續若斷,似乎不時就被凍滯了。或者嘴唇不再軟和,不能再吹下去,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煙長上來,細而端。什么時候,火堆不見了,冰面上出現一個黑色的窟窿,水嘟嘟冒上來。
一只狗,白茸茸的毛團兒,從冰層上跑過對岸,又跑回來,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黃的。后來就站在河邊被砸開的一塊冰前,冰里封凍了一條小魚,一個生命的標本。狗便驚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駛過來一輛拉車。套轅的是頭毛驢,樣子很調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長長的一層毛。主人坐在車上,脖子深深地縮在衣領里,不動也不響,一任毛驢跑著。落著厚霜的路上,驢蹄叩著,干而脆地響,鼻孔里噴出的熱氣,向后飄去,立即化成水珠,亮晶晶地掛在長毛上。
有拾糞的人在路上踽踽地走,用鏟子撿驢糞,驢糞卻凍住了。他立在那里,無聲地笑笑,做出長久的沉默。有人在沙地里掃樹葉,一個沙窩一堆葉子,全都涂著霜,很容易抓起來。掃葉人手已經僵硬,偶爾被樹枝碰了,就伸著手指在嘴邊,笑不出來,哭不出來,一副不能言傳的表情,原地吸溜打轉兒。
最安靜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樹。
吃過早飯,雪又下起來了。沒有風,雪落得很輕,很勻,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虛虛地積起來,什么都掩蓋了。天和地之間,已經沒有了空間。
麥苗在厚厚的雪下,葉子沒有長大來,也沒有死了去,根須隨著地氣往下掘進。幾個老態龍鐘的農民站在地邊,用手抓住雪,捏個團子,說:“那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熱,五谷就不結了。”他們笑著,叫嚷著回去煨燒酒喝了。
雪還在下著,好大的雪。
(選自《意林》2010年第3期,有刪改)
導讀
作家賈平凹用樸實活潑、生動形象的語言,從視覺、觸覺、聽覺等多個角度對冬景進行了細致描繪,這篇文章改變了一般繪景文章的結構方法,用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將在不同場合、不同距離、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攝取的一個個特定瞬間之景一一展現,生動地描摹出了北方山村的冬景,其高超的繪景技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經典閱讀三
花街
□薛爾康
花街,多么撩人情思的所在。可是,我所說的花街,一定不是你想象中的。
它是路,是用亂石、卵石、碎磚、碎瓦、碎瓷片和碎缸片為主鋪筑的窄窄的路。那些用磚瓦構成的席紋、人字紋、間方、斗紋,用卵石碎瓷鑲嵌出的六角、套六角、套六方、套八方,用多種廢料裝點成的梅花、海棠花、冰霜花、十字燈景,甚至還有開屏的孔雀、飛翔的仙鶴……當圖案精美、色彩豐富的地紋展現在眼前,你會覺得,沒有比用花街兩字來稱呼腳下的路更合適的了。
花街左曲右旋,蜿蜒在蘇州園林中,引你漸入佳境。
花街為游人鋪下一匹素雅的或是華麗的織錦。
我多次游覽過蘇州園林,被那巧奪天工的空間組合藝術吸引了全部注意力,竟不曾留意到腳下的花街;當我終于注視到它的時候,為自己的疏忽感到吃驚:難道不正是它在迂回不盡中引我進入一重又一重美的境界嗎?
我不由得對自己的疏忽抱著一種內疚的心情。花街在腳下默默地執著地延伸,穿越幽篁茂林,繞過假山池沼,貫通亭臺樓閣,仿佛它的存在,只是為了把人引入美妙世界,去領略其中的無限風光。
花街鋪地的圖案,與園林建筑中桶扇、漏窗、掛落、地罩的雕刻藝術是可以媲美的。它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為園林景色作著補充和襯托。只要留心觀察一下,凡是曲徑通幽處鋪地的花紋,多是簡練的幾何線條,增添著幽邃的氛圍;而在柳暗花明處,色彩絢爛的圖案似與鮮花斗艷,渲染出熱烈的景象。網師園占地不足一畝,是一處具有淡雅明快的明代風格的小園林,花街鋪地采用了美麗繁復的大花樣,調諧著游人的美感。而以建筑華麗著稱的留園,則常襯以樸素自然的構圖。具有獨特風格的江南園林藝術體系,是因為花街鋪地才臻于高度的完美。試想一下,如果代以石板路,水泥路,柏油路,游園者倒會感到美中不足,大為掃興了。
花街鋪地是造園工匠的創造。
傳說古時,一座園林落成后,剩下一堆碎磚殘瓦,在清掃它們的時候,有位能工巧匠頓生異想:為何不能將它們鋪成好看的路面呢?于是,腐朽化為神奇,猶如藝術大師最后不經意的一筆,使這座園林達到至美的境界。這一無名氏創造的路的藝術從此流傳下來,直到今天。
自從認識了花街鋪地,蘇州園林的情致在我心目中更多了一層深意。
(選自《文匯報》1986年1月14日)
導讀
作者一開篇就點明贊美的對象——花街,不僅撩人情思,而且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然后作者寫自己贊美的“花街”是指蘇州園林里“用亂石、卵石、碎瓷片等為主鋪筑的窄窄的路”。花街不僅圖案精美、色彩豐富,更重要的是它把人引入美妙的世界,讓人領略到園中的無限風光。若沒有這些花街的補充和襯托,哪里會有一重又一重美的境界?是花街鋪地讓園林臻于完美。作者由此抒發了對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者的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