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時候,“成長”和“煩惱”這兩個詞被組合在了一起,讓我一見到它們就有無限的感慨要發出,有一肚子的牢騷要發泄,有滿懷的惆悵要傾吐。好親切的題目!
人都在不斷成長著,可以說一輩子就是一次從頭到尾的成長。不知道“煩惱”是不是可數名詞,如果是的話,我認為用1024這個數量級來計算它也不過分。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也許,那時他老人家的少年時代是無憂無慮的。可是歷史的車輪走到今天,一連串的煩惱找上了我們中學生。煩惱,像霧,像雨,又像風,死纏著我們不放。它是我們的家常便飯。考試、作業、練習沒頭沒腦地向我們襲來,無數的已知、求證、證明等著我們解答。看吧,下面就是我近幾個月來的“習題”:
習題一——已知:已是北京時間22點59分,有“高近1米、重近1噸”的習題在等著我,但我的身軀已沒有力氣再直立了,大腦提醒我去睡覺。
求證:是否要將習題做完?
解答:我去睡覺了。不行,不行。想象一下,如果我不將作業做完,明天老師會用怎樣的臉色、眼神對待我,媽媽又會怎樣對待我?我又會落得怎樣的下場?早知有現在,我中午怎么會去踢球呢?可是我還沒長大,還是個孩子嘛,哪有不玩之理?對,我首先是個孩子,然后才是學生!睡吧……
批閱:你想什么?快起來做習題。誰叫你中午去踢球呢?你首先是個學生,其次才是個孩子,而且是個大孩子了!
批閱者:媽媽
訂正:做吧。題海無邊,做完是岸!我要是不長大,那有多好啊!
習題二——已知:去年做的衣服已經不能再穿了。
求證:我已經長大。
證明:去年的衣服不能再穿。
我的個兒比去年高了。
我在長大。
結論:我的的確確在成長。
批閱:光長個子,不長腦子。
批閱者:爸爸
回答:我不要長大,但又不得不長大。
習題三——已知:每天七節課,有時還要加課,讀過的書、做過的練習不下幾百冊。
求證:成長是好是壞?
解答:一天七節課,每節課四十分鐘,每周上五天,一個學期二十周,我花了那么多時間,我學會了什么?(1)我會講英語;(2)我會解方程;(3)我會解三角;(4)我會幾何證明;(5)我會打字;(6)我會用電腦;(7)我會寫文章;(8)我會閱讀文章;(9)我會作圖;(10)我會各類繪畫;(11)我會欣賞音樂;(12)我會木工;(13)我會電工,等等。看來我沒有浪費時間。而十年前,我只會吃、喝、拉、撒、睡,還有調皮搗蛋。
按此推算,十年后,我至少是個大學生,或許還是個什么“家”、什么教授、什么博士。
我沒有白長大。
結論:成長還是好的。
批閱:我要快快長大,煩惱我不怕。
批閱者:我自己
我要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少年不畏愁滋味!成長的煩惱不煩惱。”
萬變點評
這篇習作最大的特點是構思新穎,讓人眼前一亮。作者運用證明幾何題的步驟和形式,真實而有趣地敘述了“成長的煩惱”,使普通的題材變得很有創意,同時省去了層次之間過多的敘述語言,一目了然,讓我們讀來頗有新鮮別致之感。文末“少年不識愁滋味!少年不畏愁滋味!成長的煩惱不煩惱”幾句,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心態,進一步升華了文章的主旨。
【指導并置評:馮汝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