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國的十個方向等三則
焦點
研究中國的十個方向
芝加哥大學 科斯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王寧
“研究中國經濟十法”
《中國改革》2010年第3期
通過研究生產結構,中國的經濟學家定能為經濟學發展貢獻獨創性的理論與思考。下面的十個問題并不能囊括所有研究方向,只為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企業內部是如何組織的?企業的這一特性是如何與其他特性以及其整體運作情況相關聯的?
2.企業如何協調彼此之間的交易?企業協調彼此交易的方式又是怎么影響到其與上游供應商、下游客戶及競爭對手打交道的成本的?
3.企業中的勞動分工模式是什么樣的?如果專業化分工存在局限性,那么這種局限性取決于什么?
4.一方面不同部門間越來越專業化,另一方面又要求各部門間緊密聯系和相互依存。這種矛盾是如何反映在生產結構中的,又是如何被生產結構所解決的?
5.企業如何在創新力競爭中出奇制勝?“創造性破壞”將生產要素轉化成一系列固定的商品和服務。那么這種廣泛意義上的“創新”又是如何實現的?
6.中國企業家和創業精神來自何處?他們如何推動了中國經濟變革?
7.不同情況下的產業本土化是如何運作的?在中國,政治權力和經濟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共塑生產的本土結構的?
8.法律法規、文化規范和信任機制會對企業、地區或國家的生產結構和經濟形勢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9.中國政府的存在將在哪些方面改變我們對前面一系列問題的答案?
10.區域競爭被廣泛認為是了解中國經濟的重要因素。要從地方各級的層面(鄉鎮、縣、市、省、地區)對中國經濟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
制度
制衡政府要縱橫結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張永生
“中央與地方的政府間關系:
一個理論框架及其應用”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0年第2期
通過建立一個研究中央與地方政府間關系的分析框架,上下級政府間有效的縱向制衡和對政府權力有效的橫向制衡是實現國家穩定和取得良好經濟績效的根本制度保障。
政府間的縱向制衡包括兩個維度,即人事權和財政權;而對政府權力的橫向制衡,則同民主與法治相關。如果缺乏上下級政府之間有效的縱向制衡,或者缺乏對政府權力的橫向制衡,就會造成政府機會主義行為。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間關系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政治制度不同,在借鑒西方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經驗時必須慎重。就中央與地方關系而言,中國在財政分配結構上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趨同,但人事權的控制卻有本質區別。
對政府權力進行有效的橫向制衡,就是要建立起民主與法治的框架。這種制衡是防止政府向市場尋租,過度干預市場,侵犯私人產權等機會主義行為的有效手段。
無論中國未來政府間關系的改革會采用何種具體形式,本質上都必須具備縱橫結合的制衡機制。
觀點
政府治理須多方參與共同負責
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 科特爾
“21世紀的政府挑戰”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講座
2010年3月17日
科特爾教授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古典的政府管理方式;二是一個社會的問題是否與外界相關。
當代政府面臨的一大困境是行政界限與政策實踐間存在沖突。傳統解決公共問題的模式是問題定性、職責分配、審查結果。這種模式突出了行政主體的地位,因為民眾總是寄希望于接受過專業培訓的政府公務員解決各類社會問題。
當代政府的另一大困境是規模不匹配。人們有時抱怨政府過大或過小,實質上是因為政府未能有效解決問題。一些可行的應對方式包括提高行政透明度,對決議的政策進行追蹤,加強績效管理。
但是如何定義透明化,以及如何設立機制使行政人員對失控的結果負責。科特爾的解決方案是:第一,建立混合型組織,邀請多方參與決議過程;第二,共同承擔責任,依照各方對成果的貢獻大小分配責任;最后是以信息化代替僵化的行政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