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懸而未決的收購案,引起島內政黨紛爭,最后扭曲審核程序,凸顯臺灣復雜的社會心態及政治生態
《財經》特約作者 胡采蘋 記者 王真
3月16日,中國臺灣地區主管金融業務的“行政院金融監督委員會”(下稱臺灣金管會)發布“兩岸金融業往來許可辦法”修正草案,新制定了保險、證券、銀行三大金融業的兩岸相互投資規定,大陸地區共有五大銀行、三大保險公司及中信證券符合資格,可率先在臺灣地區設立辦事處。
此前,兩岸金融業在去年亦出現熱絡交流氣氛,過去從未在臺灣露面的大陸金融高管,在下半年分批飛抵臺灣,很受矚目。
然而,一樁令臺灣全島震驚的金融收購案,卻從臺灣層面,折射出兩岸金融交流可能潛藏的諸多變數。
今年3月1日,美國國際集團(AIG,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宣布,將亞洲地區的保險資產友邦保險公司(AIA,American International Assurance)以355億美元價格,出售給英國保誠集團(Prudential);一周以后,AIG再宣布把旗下美國人壽(American Life Insurance)以155億美元出售給大都會人壽(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幾乎同一時間,AIG在臺灣地區的子公司南山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南山人壽)出售,卻意外陷入膠著。其中牽涉中國大陸資本市場的神秘人物、港商名流、諸多金融資深人士,更掀起臺灣政經波瀾。
南山人壽案,由最初的普通收購案,逐漸演化成整個社會對大陸富豪資金的疑慮,進而引起島內政黨紛爭,最后扭曲審核程序,也凸顯了臺灣當今復雜的社會心態及政治生態。
“好險!有南山?”
AIG在金融海嘯期間幾乎瀕于破產,僅依靠美聯儲超過1800億美元貸款勉強支撐,美國政府成為AIG的最大實質債主;前述幾宗出售案件的背景,正是AIG積極變賣全球各地資產,欲籌措資金清償美國政府貸款所致。
AIG在臺灣也有一家子公司“南山人壽”,是美方在1970年收購的臺灣保險公司,AIG一共持有其97.57%股權。
目前南山人壽是臺灣第二大壽險公司;截至2009年11月,擁有800萬份有效保單,涵蓋臺灣400萬名保戶。南山目前擁有新臺幣1.5兆資產,凈值超過1260億新臺幣。
南山人壽有一句十分著名的廣告詞:“好險!有南山”,以雙關語方式表達出“還好有南山人壽”和“好的保險產品在南山”兩層意思。 AIG遭遇金融危機時,有臺灣媒體直接把廣告詞打上問號:“好險!有南山?”凸顯“保險公司不保險”的窘境。
由于南山人壽多年經營績效優異,每股凈值較高,在金融風暴中,成為AIG美國總公司優先出售的優質資產之一。
2009年10月,AIG宣布,南山人壽由“博智金融”(Primus Financial Holdings Ltd.)與“中策集團”(China Strategic Holdings,00235.HK)兩家公司以21.5億美元價格中標。
“博智金融”與“中策集團”對臺灣金融界是陌生名詞,中標消息一出,參與南山人壽投標的其他落馬對手紛紛跳腳,直指“博智金融”背后資金是在大 陸股市赫赫有名的“明天系”實際控制人肖建華。
盡管博智金融董事長麥睿彬(Robert Morse)、董事總經理吳榮輝出面大力否認背后資金來自肖建華,然而這一傳聞,還是開啟了南山人壽出售的多舛命運。
肖建華之所以被很快指出與“博智金融”關系不淺,源于肖建華在臺灣,與當地政商多位人士均有所接觸之故。
2009年9月9日,早在南山案開標前,民進黨籍陳水扁嫡系“立委”高志鵬、黃偉哲就在臺北召開記者會,指出競標者博智金融公司總裁宦國蒼,有大陸國企從業背景,博智金融資金有來自大陸資金嫌疑。兩人進一步指出,與宦國蒼有較深交情的肖建華隱藏在博智金融背后。《財經》記者向宦國蒼求證時,他已不愿再對南山案做任何說明。
一位曾經受到肖建華合作邀請的臺灣私募基金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肖建華廣交臺灣各黨派“立法委員”,通過此法,很快能運用立委平時累積的廣大政商人脈。
該人士說,肖建華通過立委廣邀臺灣政商界人士,但都以化名“張銘”、“肖華”的身份。
肖建華不到15歲就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30歲前開創出“明天系”控股集團,掌控明天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以及部分金融、資源類公司,在大陸幾乎從不公開露面。但其人脈深厚,被政經界所熟知。
被臺灣媒體爆出諸多名人與肖建華都有接觸后,不少人紛紛出來澄清。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曾經私下對友人形容見到肖建華的感受,“這人太聰明,跟他合作我會怕。”而“行政院長”吳敦義之子吳子廉身份敏感,公開向臺灣媒體喊話,表示和肖建華通過共同友人邀約見過幾次,但并不熟悉,遑論有合作可能。
曾經見過肖建華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肖建華在見面時暗示,其背后資金背景深厚,在大陸有良好人脈。意即表示出合作意愿,但該人士并不為所動,最終沒有與肖建華做更深接觸。
“中策”殼路徑
肖建華的出現,被臺灣媒體熱炒,促使臺灣金融監管單位對南山人壽出售案戒心升高;也因此,收購團中出資八成的“中策集團”背景復雜(博智金融僅占收購資金二成),掀起更大波瀾。
臺灣地區“金管會”在審批南山出售案的過程中強調,南山人壽買家資格,要依據五大原則嚴格審查,包括:買方承諾保障保戶與員工權益,資金來源符合法令規定;買方具備專業能力經營保險業;承諾長期經營南山人壽;并且具備足夠的財力。
然而根據香港證交所資料顯示,中策集團注冊的經營業務包含兩個:電池制造和銷售,證券投資及墊付應收款項。與保險事業毫無瓜葛。
資料顯示,中策集團有長期作為殼公司、通過資本運作獲利的歷史。從財務報表來看,也能夠清楚說明其“殼”的性質。
中策集團一直以來收入很低且連年虧損, 2006年虧損4365萬港元,2007年虧損3375萬港元,2008年虧損4.68億港元。
從2000年以后的財報來看,伴隨虧損同時,其資產規模不斷縮小。在1999年12月31日,中策集團的凈資產是33.76億港元,期間不斷縮小,至2009年6月30日,凈資產僅僅只有4.06億港元。
中策集團其實是一個幾經換手的“殼”。印尼富商金光集團創辦人黃奕聰次子黃鴻年在上世紀90年代買下中策集團以后,通過它在改革開放初期,繼續在廣東地區以外商身份投資,并收購了多家國有企業。
2000年10月,黃鴻年開始出售中策集團的股份,要約賣給了陳國強控制的錦興集團有限公司(00275.HK)和保華集團有限公司。陳國強是香港錦興集團的主席,擅長收購空殼公司,注入資產后尋求買家以高價出售。
此后,中策集團幾經轉手,控制人包括浸淫香港資本市場多年的高央、張松橋等。
高央是奧地利國籍,從事中國和奧地利之間的貿易業務,有關業務主要是由上世紀90年代起擔任中國機械制造和工程公司的歐美貿易代理。其運作平臺是上海中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高央進入中策集團后,通過中策集團的附屬公司,在中國大陸做起了物業投資和輪胎銷售、旅行及酒店業務。此后高央也逐漸退出。
2008年后,坊間傳聞“重慶首富”張松橋成為中策集團的大股東。張在重慶以做房地產起家,但是通過其在香港市場的資本運作身價倍增,亦是香港豪宅市場炒家。
張松橋目前是渝港國際(01224.HK)、渝太地產(00613.HK)、港通控股(00075.HK)及中渝置地(00032.HK)四家香港上市公司的主席。
臺灣金融監管部門及金融界人士猜測,這樣一個有著深厚資本運作意味的“殼公司”,未必真對保險業有興趣,恐怕不能保障對經營負責到底,亦不能保證不會短期出售南山人壽套利。
從2月27日中策集團發布的重大收購事項公告中可以發現,整個南山人壽收購案中,惟一拿出現金的是博智金融的2億美元,作為博智金融注入南山的股東權益。
而中策集團將通過銀行貸款6.4億美元,以及配售可換股票據籌資約78億港元和配售股份籌資39億港元,來完成整個收購的籌資。
為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信譽,中策集團讓博智金融的麥睿彬和吳榮輝擔任收購方的聯席行政總裁。麥睿彬曾擔任花旗銀行亞太區資本市場暨銀行業務執行長,吳榮輝曾經是臺灣富邦金融控股公司的策略長。
中策集團董事會,更是香港名流云集,包括前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和恒生保險有限公司主席柯清輝,以及曾擔任摩根大通私人銀行亞太區行政總裁、香港特別行政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的馬時亨。
罕見政治介入
由于有肖建華牽涉其中的傳聞,以及中策集團幾經變換的“殼”公司歷史,臺灣島內對參與這樁收購案的兩家公司質疑頗多。
雖然博智金融強調,AIG和財務顧問摩根士丹利在出售南山人壽之前,都對博智金融、中策集團進行過實地核查,確認資金來源和股東結構不含大陸資金。但包括南山人壽員工,以及多位民進黨籍“立委”,還是不相信此說法,要求臺灣地方監管部門徹底調查。
民進黨籍“立委”一路追打,國民黨執政下的監管機關謹慎異常,收購團在去年11月第一次提出收購申請,臺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下稱投審會)即因“股東結構揭露不完整”理由退回申請文件。
同時間,國民黨籍的“行政院”院長吳敦義,除了惹上“長子密會肖建華”風波,更被媒體拍到在香港會晤前全國政協委員郭炎。
由于曾經擔任香港中信嘉華銀行主席的郭炎一度參與競標,民進黨籍“立委”紛紛質疑吳敦義協同大陸資金染指南山人壽。至此,一樁標售案已經充滿藍綠對決氣氛。
過去臺灣地區的金融并購案件,除非牽涉到公有銀行、金控,原則上不需要“立法院”審議;而牽涉到外來資金時,則需要臺灣“經濟部”投審會批準。
然而南山案牽涉廣大保戶權益,加上輿論爭議過大,除了將收購案送入“立法院”審批,“經濟部”投審會特別規劃“三步驟審查機制”,第一步驟要求收購團隊完全披露股東結構;第二步驟是會同金管會、“中央銀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大陸委員會聯合審查;第三步驟則是啟動“行政院”16個部會聯合審查。范良棟公開表示,“只要有任何一個部會不同意,就不放行。”
標售案送進“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財政委員會要求收購團隊詳細交代資金來源,確認其中究竟是否有大陸資金;經濟委員會更要求收購團隊,七年內不得出售持股。審查程序從去年10月拖延至今未決,南山案成為臺灣罕見的艱難收購案。
中策集團行政總裁柯清輝對《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中策集團內部的44名股東名單已經交由臺灣金管會、“經濟部”投審會審批,中策集團也主動披露了其中4名股東的身份,除張松橋以外,還有香港新世界集團(00017.HK)主席鄭裕彤、有“香港西裝大王”之稱的榮德豐(00109.HK)、中國林大集團(00910.HK)董事長吳良好,以及香港比富達資產管理公司創辦人、麗盛集團(01004.HK)主席李鋈麟。
柯清輝對《財經》記者表示,四位股東持有的少數股權,即使被判定為大陸資金,持股數也未達目前臺灣法令認定的大陸資金公司標準(目前臺灣地區比照香港紅籌股,將大陸資金持股達30%以上之公司劃定為陸資公司)。
根據中策集團在2009年8月公布的可換股票據配售協議名單計算,張松橋占有全部發行量的10.26%,鄭裕肜占5.77%,吳良好占5.13%,李鋈麟則有2.56%,在第一批發行的可換股票據中,為總發行量的23.72%。
然而中策集團接下來發行股份籌資中,現有股東將認購多少,未來股東結構變化如何,會否因此使中策跨過“陸資公司”門檻,則是目前臺灣金管會、“經濟部”投審會全力清查的關鍵。
南山案懸念
為了消除監管部門顧慮,中策集團、博智金融不惜化敵為友,與競標落敗的臺灣中國信托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891.TW,下稱中信金)合作。
中信金是臺灣四大金融控股公司之一,早些時候在投標案中不敵中策財團,由于中信金自認出價條件、員工照顧條款皆優于中策博智團隊,不服標售案結果,一度準備狀告AIG。此時,中策卻轉向中信金合作。
中策集團與中信金在2009年11月17日簽下合作備忘錄,一旦收購案獲得監管部門通過,中策集團將以6.6億美元價格,將手中南山人壽的三成股權賣給中信金;而中信金將以每股17.74元新臺幣價格(約人民幣3.55元)發行25億股普通股,由中策集團認購11.72億股,等于中策將拿到中信金9.95%股權。
3月11日,中策、博智再度把最新收購資料送至臺灣“立法院”、“經濟部”投審會接受最后審查,金管會也正在就南山案的合理性進行研究;監管當局稱兩個月之后應該有結果。
去年11月中策、博智訂立收購協議后,本來預計今年3月應該能夠審批完成,然而在臺灣社會極度不信任收購團隊的情況下,審批一拖再拖,資料也越送越細,各方預計,此收購案估計今年6月都未必能夠審核完成。
柯清輝對《財經》記者證實,中策、博智與AIG的收購要約將在今年7月中到期,屆時如果收購未成,而責任不在收購方,前期支付AIG的8600萬美元訂金,依約必須還給中策、博智。果真如此,AIG出售南山案等于延宕一年,回到原點。
南山人壽出售雖是一起簡單的金融資產出售案,但所引起的臺灣島內風波,以及諸多最后扭曲的程序,亦折射出臺灣社會對外來資金的疑慮,以及政治紛爭對經濟活動的影響。
審批程序進行至此,臺灣監管單位僅能依照中策、博智的股東國籍進行審議,曾經參與競標的私募基金人士表示,“審查變得很荒謬了!”原先金融圈關心此案,是為了防止類似肖建華之類的股市炒手介入南山人壽,同時由于中策集團具有“殼公司”性質,目前實質操縱中策的是誰,才是各界真正關心的目標;然而現在監管單位卻僅能糾纏于收購團隊股東國籍歸屬。
一位曾經參與南山人壽出售案的投資銀行業人士說,南山案過程中出現太多當初預料不到的變數,造成臺灣社會內部對“大陸資金”的疑慮;即使“兩岸金融業往來許可辦法修正案”通過,開發兩岸金融機構相互投資,但南山案的最后結果,對于后續兩岸金融合作的氣氛,有重要影響。
“如果最后真的沒有通過,我們下次難免會考慮得更多。”投資銀行業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