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現在經常使用的手機軟件是什么?”,在中國,如果問很多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這樣,“游戲、電子閱讀器、QQ吧”,如果再問,“為什么您會選擇這幾樣應用呢?”得到的答案則很可能是,“因為手機上預裝了”,或者”這些軟件別人都有,而且用手機上網很容易獲得”。中國用戶手機軟件的個性化程度其實并不高,使用情況顯得十分被動。
蘋果應用商店iTunes App score的成功帶動了手機應用商店的活躍。在今年2月份的2010移動世界大會(MWc)上,荷蘭軟件商店分析公司Distimo公布了對目前六大手機軟件商店的分析報告。調查發現,比之其他應用商店,蘋果應用商店在規模、豐富程度方面的優勢仍然占有絕對優勢。
國內的手機軟件應用商店是否可以復制蘋果商店的成功?而我們知道,除卻蘋果硬件的成功之外,蘋果應用商店的成功才是其穩固地位的關鍵。而國內手機軟件的應用,還存在盜版、免費與收費的選擇,及運營方的諸多問題。
應用商店?在提及這個問題時,相信大多數手機用戶想到的,只是“手機QQ”,“手機微博”、“手機開心網”等等從PC互聯網“搬”過來的應用軟件,以及諸如“91熊貓看書”等的手機“流行”軟件。嚴格意義上講,應用商店的概念并不存在于中國手機互聯網——用戶獲得這些軟件的渠道太多是直接免費下載,有的甚至從PC互聯網的下載渠道而來,再安裝到手機上使用。以某家手機設備商為主導的應用商店在中國市場并不占據優勢,而運營商推出的應用商店也因推出時間較晚、沒有殺手級應用以打開市場等原因,無法占據主流的手機軟件市場。
免費還是收費?同PC互聯網一樣,手機互聯網仍然面臨免費與收費問題。按照免費理論的架構,在一個免費的基礎平臺之上,開發收費的增值服務,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現實的問題仍然在中國用戶的消費習慣之下變得有些無奈:很多軟件開發者表示,他們開發的軟件往往可以拍到蘋果應用商店下載的前幾名,放到國內,卻立馬被免費“削”去了價值——收費的軟件更難獲得用戶認可和使用,而在用戶被動的情況下則難上加難。而這種對知識產權的實際挫傷,也造成了開發者的流失:很多頗具創意的軟件開發大多流向了國外應用商店平臺,而這些豐富開發卻與國內較為單調被動的手機軟件世界無關。
運營商還是終端設備商?在國外,由終端設備商主導的手機應用商店占據主流,而在中國,這個市場的競爭者出現了運營商的身影。中移動MM商店、中國聯通天翼空間等等,似乎都以一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態度,在維護和開拓語音服務基礎上,把未來手機軟件的市場占住。同時,國內市場上,諾基亞、三星、聯想等的應用商店也在廣募開發者,試圖在中國市場成為第一個蘋果。
手機應用商店及產業鏈的缺失造成了用戶使用手機軟件的被動情況,而收費模式、多角色競爭造成的市場擁擠又給手機軟件市場平添復雜因素,中國手機用戶自如的使用手機軟件的時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業內觀點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手機應用程序商店是大勢所趨。隨著3G時代的到來語音業務收入逐步下降運營商必須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手機應用商店是一種值得的借鑒和參考的模式。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中國人不喜歡付費購買軟件,免費模式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功。中國用戶傾向于游戲,音樂、照片和即時通信軟件,而不愿為搜索。YouTube和內容瀏覽付費這與美國用戶截然相反。開發人員應當根據這些特點調整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