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七喜宣布戒掉英特爾的“毒癮”,聯姻AMD。這種公開的挑戰英特爾很少遭遇過,因為它習慣了“用管理下級的方式管理客戶”。國內PC廠商正在觀望,英特爾會怎樣回應?看似平靜的背后,波瀾隱現。
七喜其實是被英特爾“逼上梁山”的。英特爾將七喜由Local OEM合作伙伴降級為Channel OEM客戶,在進貨價格及銷售返點上,七喜的待遇明顯降低。而七喜本身的市場處境已經非常艱難,2009年,七喜虧損7620萬元人民幣。在英特爾的控制下,它無法大量購買價格更為低廉的AMD芯片。因此。脫離英特爾,聯姻AMD成為無奈的選擇。
不過七喜董事副總裁毛駿飆炮轟英特爾的言辭卻也反映了行業現實,國內PC廠商已經陷入了由英特爾主導下的商業困局中。英特爾依靠在芯片市場的巨大市場占有率獲得了游戲規則的制定權。它對客戶實行分級管理,最高的級別是MNC,一線PC廠商如惠普、戴爾、聯想等都屬于這個級別第二級是LocalOEM,像本土的方正、同方、神舟、七喜等屬于這個級別;第三級是Channel OEM,新藍、八達等區域品牌屬于這個級別;第四級則是零售渠道。分級的主要依據在于購買英特爾芯片的數量,而這又取決于PC廠商的市場占有率。
但是在英特爾的主導下,國內PC廠商除聯想外,目前的發展模式都不健康。其主要利潤來源不是產品銷售帶來的利潤,而是獲得英特爾的市場廣告推廣基金以及販賣CPU水貨。國內廠商為了配合英特爾新品的宣傳,也相應推出新品,在廣告中則加入“Intel Inside”,從而獲得英特爾的市場廣告推廣基金。其實新品并沒有多大的市場價值,銷售多是虧損的。而且,為了維持自身的級別,國內廠商大量購入英特爾的芯片,而這些芯片其實根本用不完,只能在香港的CPU水貨市場處理掉。
這樣的利潤來源限制了國內廠商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動機。目前國內PC廠商大打價格戰,整個行業的利潤水平很低。市場空間受到限制。規模做不大,又使得國內廠商無法獲得與英特爾的議價能力,只能被迫接受其分級安排。因此,用“毒癮”來形容接受英特爾芯片供貨并不為過。
七喜與英特爾的反目不是偶然的。中國的《反壟斷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英特爾不僅在行業內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并且利用“市場基金返款”和“銷售返點”等多種方式來對PC廠商施加影響,因此明顯處在《反壟斷法》的監管范圍以內。最終七喜與英特爾反目,其實也是該法律實施后,芯片市場更趨多元化的表現。
在國內消費者的品牌認知上,英特爾與AMD的差別并不明顯。在國內臺式機市場上,AMD與英特爾的差距也不大。只是在筆記本電腦市場上英特爾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毛駿飆介紹道,采用AMD平臺的筆記本在價格上比采用英特爾芯片的筆記本要便宜千元左右,這樣的成本優勢是國內筆記本廠商所無法忽視的。在當前PC行業處境艱難的大環境下,七喜反目英特爾很有可能會引發跟風行為。現實情況是否如此,記者連線了幾家國內PC廠商,但是他們均表示話題敏感,不便接受采訪。
芯片供應的多元化是PC市場發展的必然要求。對英特爾來說,調整姿態,放低身段,才能贏得客戶的尊敬和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