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片不是一種有特色的類型片組合,而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沒有在不同的類型片模式間精巧融合的沖動,這是最大的問題。
在第19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上,眾多業內專家一致認為,未來五年是中國電影的“黃金五年”,到2015年,國內票房將達到350億元左右。但也有一組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黃金期”內,很多電影并沒人們想象中那么賺錢:《赤壁》《投名狀》《十月圍城》等大片均賠多賺少。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寧宇就指出,國產大片除了賺錢難,還面臨著負面評價多的深層困境。
其實大片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含糊的名稱。似乎大明星,大投資,再加上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就是大片了。份量大,自然意味著慣性大,大片如同《赤壁》中用鎖鏈串聯的曹軍大船一樣,看上去氣勢恢宏,同時也埋藏著危機。
電影故事首當其沖,因為大多是改編自經典故事,觀眾們耳熟能詳,創作者不敢冒險創新,比如陳可辛的《投名狀》,除了人物造型和整體色調之外,故事本身談不上突破。而《赤壁》把小喬設計成特洛伊中海倫式的角色,更被批評得體無完膚。亂花漸欲迷人眼,此中事非似乎很難厘清。于是,創作者繼續拿名著名片來當擋箭牌,比如《唐吉可德》《三槍》,而批評者則像是患上了大片綜合癥,以痛罵之為人生一大樂事。
這種情況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最突出的表現莫過于題材大量撞車,比如層出不窮的關公、西游、楊門女將之類。但更嚴重的問題在于,觀眾開始對于這類影片審美疲勞了——不用看就知道拍出來的影片什么貨色,還有什么期待可言?
之前曾有些電影人認為,中國觀眾無法接受太復雜的電影,但《盜夢空間》4億多的票房證明這種判斷早過時了。觀眾想在影院里體驗到的,不僅是視聽刺激,還有智力的挑戰。觀眾能短時間內容忍銀幕上的角色比自己笨,但不可能永遠這樣。《葉問》系列讓部分電影人意識到民族情緒原來如此賣座,于是《精武風云·陳真》對此無節制地升級,但票房與預期相差甚遠——機械地復制某種成功做法,并不是一件靠譜的事兒。
但中國究竟需要怎樣的類型電影來填充未來巨大的市場空間?不同類型之間有節制的融合是個方法。香港電影之前是大雜燴,各種類型都有,生怕漏掉什么。就如同一鍋湯里什么調料都放,久而久之就成了怪味湯。所以類型之間的融合點一定要精巧。比如早年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就是把一般的恐怖片模式,放到了太空里,與科幻片結合一起,創造了新的經典。《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主體故事非常老套,愛情加社會關懷,但當這一主旋律類型被放在一個電視節目模式里時,立馬卓爾不群。
現在的大片不是一種有特色的類型片組合,而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沒有在不同的類型片模式間精巧融合的沖動,這是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