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市場了,最好還是按市場的玩法,一板一眼的來。老想著討巧,或是利用公權力塑造一時的業績,最后搞亂的還是整個行業。
連著看到姜文《讓子彈飛》和成龍、張黎《辛亥革命》兩片的曝光照。前者的陣容包含了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胡軍、廖凡、姜武、苗圃、姚櫓、張默、邵兵、馮小剛;后者則號稱擁有成龍、姜武、李冰冰、趙文瑄、余少群等70余位明星;再加上之前一直宣傳頻頻的《建黨偉業》,內地的大投資電影,似乎自《建國大業》后,正開始步入一個靠“群星效應”狂攬票房的時期。
“群星效應”在任何年代,都是娛樂業謀殺眼球的絕招。這一點無論是在1940年代京劇名伶匯聚上海的那出著名的《四郎探母》,還是1980年代斯普林斯廷、邁克爾·杰克遜、萊昂內爾·里奇、肯尼·羅杰斯等合力演繹的《WeAreTheWorld》中都有體現;喬治·克魯尼的《十一羅漢》系列,英達當年的《我愛我家》、郭寶昌的《大宅門》……只要真是一二十號乃至百十來號的群星薈萃,那么這部作品就肯定會成為當時轟動性的話題。尤其是近年過分依靠票房評論業績的內地電影,一部《建國大業》的熱賣,既讓客串的大小明星過足了在銀幕上被觀眾驚呼的戲癮,也讓過去哀嘆內地明星沒有票房號召力的業內人士,充滿驚喜和惶惑:“原來金幣還可以這樣來煉成!”
金幣既然可以這樣來煉成,那么想煉金幣的人肯定就不止是一撥兒兩撥兒。于是也就有了今天“群星同輝”式制作頻頻出現的局面。不過接下來問題也就來了:人海戰術偶爾來一次,觀眾還覺得新鮮。如果年年都來,甚至每個季度都來一次,那大家還會不會像原來那么買賬?華語影視藝人中,有名有姓、觀眾同時還認可演技的,畢竟人數也就那么幾個。本來制片方玩人海戰術,是因為藝人單獨的號召力不夠,想靠集體的沖擊力來取巧??涩F在一玩再玩,一旦集體的號召力也陷入疲軟,那又怎么辦?而且類似這種名演員各自露面三分鐘的電影,誰都知道,劇本不可能在塑造角色上留出多大空間。
戲本來的看頭就不大,人臉再看煩了,就很難說“群星效應”的影片,不會漸漸蛻化成銀幕版的央視春晚。春晚當年走紅,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群星薈萃;可后來明星越匯越多,大家的表演空間都受到擠壓,漸漸便有了招罵的可能。眾所周知,凡是眾星云集的作品,通常演員收的酬勞多是“友情價”??恳欢俚摹坝亚閮r”去維持作品創作上的質量,這恐怕對于一個行業來說,多少有一點可疑。再有就是:即便有一兩部影視,因為高水平的友情價,創下了高票房、高收視、高性價比,可它們對那些同場競技的“平價作品”來說,能稱得起“公平”嗎?
既然是市場了,最好還是按市場的玩法,一板一眼的來。老想著討巧,或是利用公權力塑造一時的業績,最后搞亂的還是整個行業。中國足球“背叛運動”和市場雙重規律所帶來的慘痛教訓,離其他行業未必就那么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