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藝》:你覺得現在電影業的規范程度如何?
高群書:現在各種資本,像房地產商都開始涉足電影,民營電影公司也不斷壯大,情況好了很多,起碼變得有序了。是真正的有錢人在投資拍電影,而不是之前那樣一個人拿著一個項目到處“忽悠”錢。
《綜藝》:你覺得中國電影的盤子整體還能到多大?
高群書:中國人口13億多,這么多的人,你能分到一塊兒就行!好比未必所有電視臺都得是CCTV,也可以辦芒果臺,不管別人再罵,再嘲弄,有廣告就是勝利。別試圖當天下霸王,好像個個都得氣吞山河似的,怎么可能?如果《西風烈》能有一條院線放一個月,基本就能回本——當然目前不現實,什么時候能到這個地步,中國電影市場就成熟了。
但電影市場就像一個江湖,江湖永遠有老大,不斷有后來者推翻前一個“老大”,把他后路斬斷……這是一個很惡性的競爭心態.他們都認為市場是有限的,其實市場是無限的——最好的例子,去年國慶檔,《建國大業》和《風聲》,大家都怕兩個片子打起來,但實際情況是雙贏。
電影市場這塊蛋糕完全可以越做越大,正常情況下,每年應該有20~30部中檔主流片在市場上能賺到錢,但目前的情況是,每年只有10來部能賺到錢,這說明電影市場目前有些虛假繁榮。
《綜藝》:你總在強調類型片?
高群書:我們的大片,只有古裝武俠這一個類型;馮小剛的戰爭片《集結號》探索得很好,他的喜劇片也不錯。我希望能把中國的類型片慢慢建立起來。《風聲》是諜戰片,《西風烈》是警匪片,《千鈞一發》是作者電影的商業化——《千鈞一發》票房失敗,是體制的問題。
我也經過了一系列反思,以前對張偉平說的話不信,拍《英雄》時他說我們正在給中國電影“燒炕”,現在我明白了,我們大家都在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燒炕”,如果早點燒熱了,今年蔣雯麗的《我們天上見》應該有好票房。我們的電影宣發也沒有達到繁榮狀態。中國的報紙、刊物、電視劇都在細分——老六(張立憲)的《讀庫》好比電影中的“小片”,而《三聯生活周刊》則是中片,韓寒的《獨唱團》就是“大片”;南方報業,先立足廣東、占領南方,再蔓延北方——中國電影也應該是這樣,我想做的就是《三聯生活周刊》,一些能占領部分市場的“中片”。 真正的大片是投資8000萬元以上的,可能我以后會拍。現在片子的投資越來越大,但希望別像現在很多大片那樣,無論畫面效果還是票房成績,都讓人看不出來是投了那么多錢的。
《綜藝》:投資越來越大,導致近兩年電影導演“億元俱樂部”這個詞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了。
高群書:“億元俱樂部”就是扯談——主要還得看票房回報率,如果投資1億元,回收1億元票房,連拷貝的成本都回不來。只有傻投資商才看所謂的“億元俱樂部”。
《綜藝》:電影融資方面,有什么經驗可談?
高群書:要讓人相信你,第一,你做過很牛的事;第二,盡最大努力說服他。就我而言,我覺得投資方首先看的是我,別看有什么明星,制作團隊都是誰。如果相信我就投,不相信,覺得我不夠格,就別投。當然,我代表了“60分”,是個基礎點,此外再加演員、編劇、制作等等,才是“100分”。目前中國電影市場還沒有培養出“非誰演出,觀眾才看”的習慣。一個大片必須要有誰,那是前幾年的情況——但事實是那些所謂的大腕兒并不能支撐起電影的票房。反而是《風聲》跟《三槍》這樣全是國內本土演員的組合,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風聲》是個例子,顛覆了一個概念——我們的電影可以不靠那幾個大牌來支撐。
《綜藝》:你很看重好萊塢的敘事風格?
高群書:是,沒有敘事的支撐,電影就完了。好萊塢電影工業發展了百年,值得信賴,現在很多得獎的電影人說什么超越好萊塢——有資格談超越么?拿獎跟超越沒關系。別指望電影節拿獎,回國來票房還很好,這一招已經過時了,再這么想就是愚蠢。
中國的經濟可以超越很多地區,但電影目前還很難,因為軟實力還沒達到。有人說奧斯卡有什么牛的,我們拿的是威尼斯,全世界的獎——這太可笑了,奧斯卡他真不在乎嗎?美國電影工業的效益和影響力在其整個國家的工業中排前5名,奧斯卡的含金量很高。我特別喜歡馮小剛的說法:“咱不去,咱也拿不了,就甭在那夜郎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