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年底,中國首家Facebook校內網一經上線,便引得大大小小的同類網站競相綻放。根據互聯網實驗室今年7月份的數據統計,位于前三甲的人人、開心和51占據了市場81.68%的份額,固定用戶數已突破1億。
然而,中國SNS界的新科狀元、榜眼和探花還來不及為自己喝彩,他們的模板、美國的Facebook已成功實現兩級跳,不斷拉大彼此間的距離。與此同時,Alexa的數據顯示,最近三個月用戶平均訪問量,人人下降了4.5%,開心下降18.6%,前十名中有九個業績都出現了下滑。中國的Facebook們到了該反思的時候了。
2004年2月,Facebook上線,網站只對大學校園開放,學生通過郵箱進行實名制注冊,而這恰好成為Zuckerberg創業第一階段成功的主要原因;2005年12月,國內的校內網上線,由此開啟我國Facebook之路。由于大學生接受新生事物比較容易,同時大學校園是一個封閉的圈子,比較容易控制。所以,這一階段,國內跟得很緊。
2006年9月,Facebook對全網開放。隔離不同類型用戶的設計使得網站的思路愈加清晰。有數據顯示,從06年9月到07年9月,Facebook全美網站排名由第60名躥升至第7名,2007年11月,校內宣布,開始正式進軍白領、高中市場。然而,根據Alexa數據,從2007年7月到2007年年底,校內全球排名由360名滑至750名。由此可見,校內業績增長后勁不足。究其原因,固然與中國網絡環境尚不成熟有關,但是沒有以中國白領群體的消費需求和生活習慣為出發點,一味模仿美國模式,導致校內向全網用戶開放的渠道并不通暢,市場反響不夠熱烈,校內自身難逃其咎。
2007年5月Facebook開放了API,推出Facebook Platform,標志其進入第三階段。平臺吸引了大量開發商,有的開發商年收入可達上億美元。而大量的第三方應用極大強化了Facebook的功能。2008年5月Facebook首次超過競爭對手Myspace;受到Facebook良好業績的感召,加之08年3月上線的開心網在國內的迅速躥紅,校內網于2008年7月率先在國內推出了自己的開放平臺,之后MySpace、聚友網、51.com、一起網、海內網、豆瓣等10家SNS紛紛開放了API。然而,迄今為止,平臺并沒有帶給國內SNS可觀的贏利和較好的排名。主要是由于垂直領域鮮有大公司愿意將自己的內容放到平臺上去。同時,做平臺的大公司放不下架子,創新力不足,又受到開心短期內獲巨利的驅動,導致目前平臺上的APP多以社交游戲為主,且大公司也參與進來直接與中小開發商爭利。國內一些所謂的平臺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第三方平臺,既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又是游戲的參與者,市場毫無公平可言,很多開發商陸續轉戰海外。畫虎不成反類犬,國內模仿者輸在了沒有學到美國人的做事方式上,既然想做平臺,那就專注于做平臺,APP的研發都是開發商的事,與平臺無關。只是制造者,而非參與者,這體現了平臺的公正,因此才能夠吸引其他細分領域的網站進駐,Facebook與其他網站能夠和諧共生,這也為美國社會的良性競爭貢獻了一己之力。由此看來,中國的Facebook們的路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