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始終牢記肩負的社會責任,樹立高遠的藝術追求,發揚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淡泊名利、潛心創作,心無旁騖、精益求精,不斷提升思想道德素養和藝術境界,創作更多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精品力作,努力成為德藝雙馨、深受人民歡迎和喜愛的藝術大師。各級黨委政府要努力營造創新文化,鼓勵創新精神,尊重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進一步完善扶持文藝創作和精品生產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優秀人才健康成長和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促進我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李長春在參觀“不負丹青——吳冠中紀念特展”時說。
中國當代藝術的追求,應當緊緊把握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進程的脈搏,關心當代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訴求;緊緊把握文化藝術自身的發展趨向和人們審美趣味的發展變化,以獨創性的表達和獨特的藝術語言形式以及深刻的思想觀念揭示,順應時代和人民的要求,正確表達對時代前進的關注和對這個時代中人的命運的關切,用作品的豐厚蘊涵、直指心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贏得觀眾,不斷以作品觀念和形式的創新,為當代中國藝術的發展增添亮色。
——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撰文談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
我并不認為形成畫家的獨特風格是件很難的事情。布封說“風格即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獨特性,這并不標志著你的藝術水準。風格也是有品級的,大師是大師的風格,名家是名家的風格,小家是小家的風格。不一定有風格就一定是大師,但是,凡大師必定有風格。
——范曾認為,個人獨特風格與藝術成就并無必然聯系。
申遺只是一項保護活動,一種程序,不要過度炒作,不要給它更多不必要的期許,過高的期待都是不太好的,要理性看待,理性地發展。有了“文化遺產”這塊牌子,只是一個文化保護的牌子,它還不是“金字招牌”,保護之后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文化學者裴鈺談各地蜂擁而起“申遺熱”。
我的樂趣在這里,有的人收藏是為了投資,我不是。你看我以前搞文學,但后來就不搞這個了,一個原因是文學的高峰期已經過了,另一個還是文物比文學更有意思,搞文學你一個東西不懂可以繞過去,文物就不行,沒法繞。在我看來文物就像雪茄,文學就像香煙,抽過雪茄的人,覺得抽香煙就沒味道了。
——收藏家馬未都談自己從文學轉行收藏的原因在于“樂趣”。
我國傳統書論中特別強調“人品和書品”的關系,我認為是非常正確的,也是具有終極價值的。強調人品,就是不僅僅強調藝術本身,而是把藝術作品、藝術家放在了一個更為廣泛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中去考量,包括藝術家、藝術作品對社會、歷史、文化產生的影響,以及自我人格的塑造和不斷完善,并起到積極的表率作用,這樣的藝術家及藝術作品才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和更深遠的意義。
——著名書法家言恭達談自己藝術與人生的追求。
面對俗化的文化環境和繚亂的文學現狀,批評家需要增強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并以知識分子的良知、審美高端的感知,洞悉走勢,仗義執言,激濁揚清,逐步改變文學批評宣傳多于研究、表揚多于批評的現狀。
——文學批評家白燁說,在目前這樣的環境中,文學要守住自己的“下限”。
在社會快速發展中,我們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得到的我們都看到了,失去的傳統、文化,我們卻不容易看到。有時候,對于這種失去,提醒我們的不是社會學家,不是科學家,而是話劇。
——著名話劇導演賴聲川說,戲劇這一藝術形式反映的是社會生活,但又可以概括、總結這個時代。
古玩無處不在,只要你留心就可以發現,因為藝術從來沒有離開過生活。但是收藏古玩也要有自己獨特的眼光和鑒別能力,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文化、審美知識和修養,增加自己的收藏經驗,才能去粗取精,在收藏中不斷進步。
——收藏家李軍談自己對于收藏的認識。
藝術的本質,不是制造符號,而是表達一種精神的維度。某種改變是否被接受,不取決于符號而取決于精神?!巴黄啤辈粌H是藝術家個人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的問題,文化的問題。如何在這個時代中,更好地自我認知?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代藝術家張曉剛認為,“突破”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