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高氣爽的日子走近里斯本,那里氣氛平靜、緩和,使人感覺輕松,總想舒心地喘一口氣。
黑色成了一道風景線
這座首都遍地碧綠,除了馬路和樓房之外,幾乎全是草坪,修剪得整齊美觀,閃著綠油油的光,讓人看了真想上去打幾個滾。草地上有稀疏的游人,或閱讀、或野餐、也有的靜坐著閉目養神。成群的鳥雀在草坪上覓食、追逐、起落。沒有人驚嚇它們,更沒有人傷害它們,對我們這些黃皮膚的陌生人照樣友好、親近。還有那一只只靈巧的小松鼠,在空蕩蕩的長條椅上跳來跳去,有的竟然大大方方地坐在上面,似乎成了這里的主人。玩膩了,便越過界限,跳到馬路上,將兩只小前爪抬起,搖晃著大尾巴,與街上的行人尋樂。汽車駛來,才慌忙退守草坪。小松鼠如此活潑大方,使我想起它們在中國深山老林里的同宗,個個被嚇破了膽,一遇游客便沒命地奔逃。二者脾性相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該是不言而喻了。
里斯本的城市建筑雖然宏大,但無冒尖的高層樓房,而且多為乳白石。正像初次飛臨城市上空從云縫里見到的一樣——一片縹渺的、乳白色的異國宮殿。樓房并不是密密麻麻,而是錯落有致,橫豎成行。馬路寬闊、平坦,所以城市建筑比較我們國內的顯得更為低矮。整座城市顯得整潔而清新。
除了碧綠的草地和乳白色的建筑之外,還有黑色的居民。他們有著健康的肌體,發達的四肢,卷曲的頭發和雪白的牙齒。工地上勞動的是黑人,路邊的小商小販是黑人,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也多是黑人。我們路經三個運動場,里面跑跳拼搶的也有很多黑人青少年。以前,曾有人說里斯本是白色的城市,也有人說是綠色的城市,當然他們言之有據。但我覺得是一座黑色的城市,因為在我眼里,滿眼看到的都是黑人。不過有一點還應說清楚,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社會地位在這里是平等的。
釋放著的現代文明
秋日的里斯本,依然驕陽似火,走在大街上,可以見到不少外地的游客,細聽他們說著各自的語言,這才知道原來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度。也許迫于秋老虎的淫威,這里男人大都穿T恤和短褲,可能為了涼爽吧,短褲都很肥大。里斯本人很隨意,就是走親訪友,好像在穿著上也很自由。這里的女子大都穿著白色或咖啡色吊衫,吊衫吊得很高,只能遮住胸部,下身著短褲,她們毫無拘束地行走在大街小巷及在商場里購物、聊天,從容而灑脫的身姿,盡情展示著西方女性的獨特魅力。
來里斯本之前,聽朋友說葡萄牙是個比較隨和、但是不十分講究禮節的國家,只有在正式的社交場合才能表現出優雅和謙恭的姿態。那次,我問當地的導游:“怎么和里斯本人打交道?”“如果你遵守他們的習俗和個人隱私,另外與他們交談和聊天時要注意談話的話題就行了。”導游說,“不過一般的談論話題是足球、政治以及自己的家庭等,他們很樂意與你交談的。”這里的人們在相互介紹時握手是最常見的禮節性的動作,女士們則相互親吻兩側的面頰來表示問候。如果你向葡萄牙人行禮,也會得到他們優雅的還禮。
里斯本的飯館特別多,在飯館吃飯,但見里面的陪酒女郎很多,除了本國姑娘,大部分來自英國和西班牙。由于鄉下的男子具有濃厚的封建意識,不愿娶做過陪酒女的姑娘為妻,因此本國的陪酒女日漸稀少,由越來越多的別國姑娘填補了她們的空缺。
在里斯本飯館里,一落座往往就有幾個陪酒女郎給你倒好一大杯葡萄酒,在這里葡萄酒就是飲料,為了表示他們的友好,首先由陪酒女陪著客人喝一杯葡萄酒。葡萄酒的品種很多,開始喝的是開胃葡萄酒,作為男士如果不喝的話,是被人瞧不起的,用導游的話來說至少算不上男子漢。
在我們用餐的過程中,幾乎每上一道菜陪酒女郎都要換一種酒,不管你瓶子里的酒有沒有喝完,上第四道菜的時候,我們的桌上已經積累了八瓶不同品種的酒,這些酒都沒有喝完,此時我們的心里納悶起來,是不是陪酒女郎變著花樣搞推銷?看著我們不理解的神情,賠酒小姐操著流利的英語告訴我們,這是根據菜肴配菜,吃紅燒肉時,喝紅葡萄酒;吃海鮮時,喝白葡萄酒;吃素菜時,喝玫瑰香葡萄酒。在里斯本任何一家飯館都這樣。
陪酒女郎的酒量確實大。在我們桌上的陪酒女郎是三位英國女性,年齡都在三十歲上下,身材高高的而略微顯胖,在服務員送來每一種酒時,她們一邊給我們介紹著菜名,一邊倒酒,先給自己斟上滿滿一杯,然后按次序上酒,酒店的高腳酒杯很大,一杯可以盛酒二百毫升。喝第一杯酒時,我們能輕松應付,當喝第二杯的時候,酒甜而略帶辣味,只能勉強應酬了。陪酒女將第二杯酒一飲而盡,我們的杯里還有大半。這些陪酒女面不改色飲完第四杯時,我們一個個只是舉著杯而無能為力了。
處處車滿為患
在里斯本,所有的街道,甚至公路旁都有停車帶,但是又永遠擺滿了車。記得我們圍著一個叫“慧普頓”的公園整整轉了好幾圈,好不容易瞅準機會,找了個空隙鉆了進去,等參觀過后出來去餐館用餐,還得步行,因為車開過去還是沒地方放。不過這里人倒車技術確實高明,前后車距僅有巴掌大,車主竟能一次性地就倒進去了。公路旁停車帶里停著的車,大部分像我們國內的廂式貨車,那種車車身很小,但是里面卻能容納廚房、臥室和衛生間,都是一對對情侶外出觀光時用得多,也有的是流動的居家。里斯本的汽車有的小得如同玩具,就連一些富翁也坐小型車,也許這些車在街上便于穿行吧。
因為小型車輛多,所以當地交通管理明文規定,所有車輛禁止穿行巷內。市內所有的大街小巷都設有監控儀。導游對我們說,她曾經偷開小型車鉆進小巷,不料一連收到5張罰款單,每張罰單50歐元。
這里的企業每天早上7點上班,下午4點下班,每周6天工作日。秋日的里斯本下午4時正是艷陽高照,這段時間是全天車輛流動高峰期,這時你會發現任意一處要道口,當亮起紅燈的瞬間,公路上停著的車輛都會排得長長的,一眼看不到頭,少說也有5公里。高速公路上的車輛更是擁擠。4排車寬的單行道,車子仍是一輛接一輛,沒有絲毫的空隙,里斯本的高速公路不設收費站,設施完好,路上布滿了標識牌,圖文并茂,直觀明晰,少說也有六七十種。
“公開”的秘密
在里斯本的參觀項目,出國前就到手了。見日程表上有調查局和造幣廠,心頭禁不住有些詫異:此等戒備森嚴的單位,難道葡萄牙的保密機關竟會如此慷慨大方地讓游客光臨?
參觀完畢,心頭的疑惑自然消除。首先,我們被通知不準攜帶相機,哪怕就連隨身的手機一類的通訊聯絡工具都要暫時寄存起來。然后排成長串,按照指定的路線進入了一條彎彎曲曲的、迷宮似的玻璃胡同。胡同只有一人寬,兩邊盡是辦公室,雖然看見里面有人在操作、在爭論、在按打字機,可是聽不見任何聲音,這是因為厚厚的安全玻璃隔斷了聲源。在造幣廠,情形大致如此。從成堆的紙張,一直看到剛生產出來的一捆一捆的歐元,最大的一張卷面為十萬歐元。每個車間,各有一名黑人職工,盡管參觀者像流水一樣從玻璃外面流過,但這些職工卻無時不向外張望一眼,他們也在議論,說笑著。待被身后的游人擠出玻璃長廊之后,我悟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并不是葡萄牙當局慷慨大方,而是現代先進的科學幫了他們的大忙,根本無須安插警衛,層層設防。這樣的參觀,等你看了兩場無聲電影,自然就有了這種感覺。
我把里斯本比作葡萄牙的眼睛,因為它向外界傳遞著葡萄牙的表情。進出無妨,但是經過一定的安全檢查,看你身上是否藏有炸彈,槍支或匕首之類的兇器。在總統府,總統一家就住在二樓和三樓,但游客只能在底層轉轉,誰又能越過雷池一步呢?
依照導游人員的指引和安排,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在里面進進出出,人們十分珍惜這幾十分鐘寶貴的時間,雖不準拍照,但我們可以用心靈的窗戶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進記憶的倉庫。(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