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家莊市毗盧寺博物院收藏有兩尊漢代裸體石人,這兩尊石雕像,原來就在小安舍村東的農田里,解放初移到了該村一民宅內,20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時,被文物工作者發現,幾經輾轉,最后被毗盧寺博物院珍藏。
兩尊石像用青石雕成,一尊高175厘米,胸圍205厘米,為男性形像;另一尊高163厘米,胸圍190厘米,為女性形像。其造型呈跽坐狀,頭部比例較大,尖下巴,大眼睛直鼻小口。腰間系帶,身上無衣紋,應是裸體,足部似穿鞋。男像單眼瞼,女像雙眼瞼,神態恭順,雙手交叉,撫于胸前,頭戴平巾幘,其中女像帽頂下陷,中央陰刻成方形。
兩尊石像采用圓雕、浮雕和線雕結合的手法,造型古樸大氣,具有西漢雕刻藝術的典型特征。就現存的實物資料而言,其簡略造型與跽坐姿態,與原存陜西長安縣常家莊村北的石刻牽牛像和斗門鎮內的石刻織女像相近,而牽牛、織女兩尊石像均刻于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由此推知,石家莊小安舍發現的兩尊石像的時代不會晚于西漢中期。
據《漢書#8226;南粵傳》和《史記#8226;南越列傳》記載,漢文帝為懷柔遠方,曾于公元前179年下詔擴建西漢南越王趙佗先人墓(位于石家莊市北郊趙陵鋪村東),并令真定縣派人看守。《大清統一志》載:“趙陵鋪東大冢六,小冢二十三。”《獲鹿縣志》亦載:“漢文所修三十六趙佗先冢。”時至解放初期,趙陵鋪村東尚存十幾座大冢。這兩尊石像原來的所在地小安舍村,東距趙佗先人墓約三公里,因此,這兩尊石像或許與趙佗先人墓有些關聯,甚至是漢文帝初年專為趙佗先人墓雕刻的也說不定。
考古資料表明,我國人物石雕藝術雖然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但形體都很小,在現存的漢代大型石雕人像中,以東漢者居多,西漢者較少。小安舍石刻亦為大型石雕人像,其歷史年代應早于西漢昆明池石刻,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型石刻,是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