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文增,1954年生于河北曲陽,大學文化,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首都師范大學、燕山大學、河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從事定窯研究、恢復工作30余年,使失傳千年的歷史名窯再現人間。
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陶瓷名窯恢復與發展特殊成就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獎勵或稱號。多件作品被英國珍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紫光閣、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收藏。
近日有幸拜讀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文增的文章《陽春白雪 不失前邀——定窯藝術家修養及創作漫談》,感觸頗深。作為陳先生門下有十幾年學齡的學生,深為他的創業虔心和學術探索熱忱所感動,也不免對號入座,結合陳先生的從藝歷程,參閱領會貫通。
文章中提到藝術家成功的三個條件(才藝、才學、才情)和藝術家修養的三個境界(眼毒、心空、手長),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陳大師此境界與王大師之彼境界可說是殊途同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契合宋元戰爭風云定窯業日漸凋蔽的時事,此為定窯的社會背景。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正符合陳先生兒時結緣定窯的情境。陳先生自幼生長在定窯遺址附近,兒時常和伙伴們一起到遺址的廢瓷堆上玩耍。在其他孩子嬉戲、玩鬧中,唯彼時彼地的陳文增“獨上高樓”,他對那些殘瓷片有些近乎癡迷,描摹花飾,拼湊造型,期間陳先生對定瓷藝術的領悟力初露其“才藝”的天賦。加之從小練就的書法功底,陳文增的藝術人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參加工作后,陳先生知道了他兒時迷戀的那一座座千年瓷堆的故事,如果說兒時對書法藝術的癡迷和對定瓷的好奇純屬一個天才兒童“獨上高樓”和藝術的偶遇,那么發誓續寫定窯新故事的“慮事之心” 恐怕是陳先生后天修煉的文化自覺吧。這得益于陳文增自幼好讀書、讀好書養成的學習習慣,深切領會了儒家“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文人精髓。讀書使陳文增有了放眼四野的胸襟和氣度,有了“望盡天涯路”的志向和決心,這條穿越時空隧道的“天涯路”在陳文增的藝術人生中越走越寬,越走越亮。
“才藝如寸綠,不是生來的大樹,它需要培養,需要磨練,需要成長?!标愇脑錾钪O其中玄機,在他的字典中從來就沒有休閑、娛樂這些字眼,工作之余最使其全身心投入的非書法莫屬。在上下班的車上,在出差旅途中,陳文增也總是速寫本不離手,隨時刻劃社會世象、人生百態。書法、速寫,造就了他藝術眼光的獨特和思想理念的獨到,在藝術創作中、在學術建樹上都有舉足輕重的成就,練就了一副“火眼金晴”,是謂其文章中所闡述的藝術家修養的“眼毒”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陳先生在“定窯路”上跌跌撞撞30年下來,有不能盡孝失去親人的悲痛,有親戚朋友“走正路,做個好農民”的“好言”相勸,有好事者對其事業評為“無中生有”的冷嘲熱諷,他都置若罔聞,唯獨能打動他的就是定窯、定瓷。他想在知識的海洋里探尋這塊瑰寶的奧秘,可惜,定窯的工藝在文獻中沒有只言片語,只是對其外觀形象上有文人墨客的吟詠之作,不能作為學術依據。但陳先生不氣餒,他把目光鎖定在那13座定瓷寶藏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游弋在遺址的廢墟間尋覓、勾勒。陳先生博覽群書,了解定窯各個生產時期的政治背景、地理狀況、人文風貌、文化域境,從中比較對照,找規律,尋奧秘。這也是陳先生文章中提到的藝術家成功的第二個條件——才學,只有才藝的藝術家只是一潭死水,有才學而且不斷增長和補充的藝術家就像一條大河,澎湃洶涌,永不枯竭?!边@就是藝術家的創新精神。才學是一個藝術家創新精神的最基本條件,沒有才學奠基的突發奇想只會嘩眾取寵,是與學術研究背道而馳的。陳文增堅持讀書是達此圭臬的唯一路徑。從他有近萬冊文學、藝術類藏書的鑿壁堂,到有十幾萬冊集華夏文化精萃藏書的三聯書屋,陳文增從早期的鑿壁勵志,到時下的博學多聞,隨著他堂室名號的變換發生了質的飛躍,實現了藝術理想的升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陳先生總結的藝術家修養境界中的“手長”境界?!八囆g如取物,手長者能及之,反之則不能及,不能及則不能獲,能及者自然獲之?!标愊壬猿蔀榇?、詩、書三聯藝術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創造者,與他縱覽古今、廣攬博取的藝術視覺是分不開的。陶瓷有史的重量,可以記載時代精神;書法是社會內涵和人文情懷的載體,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依托;詩是人文個性的提煉,表達了客觀的社會百態。沒有“手長”的學習素養,就不會成就陳先生這位在詩詞、書法領域里都達至高端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同時在他手上,也收獲了市場經驗、經營管理策略,實現了定瓷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向文化產業的歷史性戰略轉向。
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藝術作品的創作需要情感和激情,這種激情應時而生,應事而生,如泣如訴,歌哭其間,并隨時而變,隨事而烈?!彼囆g作品的創作過程也就是情感的宣泄過程,這就是陳先生對藝術家成功的第三個前提條件——才情的闡述。陳先生在定窯“天涯路”上達到最高境界的轉折是其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創作的作品“四海呈祥”云龍雕花瓶(被人民大會堂收藏),昂揚、挺拔的燈籠造型,寓對祖國生日的誠摯祝福;神龍遨游云際,水浪疊涌,是對祖國50年咸寧、祥和人文環境的由衷禮贊?!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個新定窯終于名正言順地入駐華夏民族的最高殿堂,輝煌了其800多年前“皇家身份”的歷史鏈接。
陳先生另一件作品定窯刻花安泰瓶取民安國泰之意,暗合“創造和諧社會,實現民族復興”,于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杰出手工藝品徽章”,對當前世界和平的意志是一個“應時而生”的情感表現。才情的展示也就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此時“藝術家的心是豁達而豁大的,能容物,一句話就是‘心空’”,這是藝術家修養的最高境界,“大藝術家始終不把自己的成就裝在心里,而是置之于心外??罩男臅r時刻刻都是想著向社會、向書本、向古人、向同行采擷點東西裝進去?!?/p>
2006年11月,在定窯恢復30周年的慶典會上,陳先生當著全國各地媒體的面鄭重宣布《定瓷配方有條件無償使用條款》,把自己辛苦研究了30年的定瓷配方無償出讓,只是為了定瓷的蓬勃發展,再現宋時的輝煌。這一舉措讓大眾真正了解了大師的內質:不為名,不為利,只有“忘我”的大忠大義。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