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對于學生來說,是他們系統知識的重要來源,美術教材更是從視覺的角度用圖像對學生平時生活中的零星、分散和無序的視覺經驗進行系統的歸納并呈現給學生,也給我們廣大的美術教師展現了全新的視野,賦予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目標。應當看到,它在編排上既有整體的邏輯結構,又有具體課程內容的要素和結構。因此,我們美術教師要抓住教材,深刻挖掘教材本質、充分理解教材意圖。這樣,也就有了搞好美術教學的先決條件。
一、了解美術教科書的構成體系
美術教科書是由相關的課題組成單元,再由各單元組成冊。這樣一冊一冊構成小學或中學整個美術學習的完整美術教育體系。因此,了解美術教材的構成體系是處理教材的基礎。
了解美術教科書邏輯結構:首先是要了解新的教科書整體的邏輯結構。一是分析學科知識和技能邏輯結構,二是分析經驗主題的邏輯結構。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邏輯結構主要體現在知識和技能的遞進層次與遷移以及工具材料運用相對集中上。經驗主題的邏輯結構體現在相對的單元化上。比如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新教材第一冊,它共由十八課教學內容組成,以讓學生“認識自己,在生活中體驗美術到廣泛地了解美術”。這當中充分體現認識事物、學習知識、掌握技法的遞進與遷移關系。然而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注意對知識的深淺程度的把握、注意不同內容的知識之間的聯系。再如人民美術出版社新教材十三冊中的十一課《策劃一次校園活動》到后面的《面具設計制作》《設計吉祥物》《宣傳品的設計制作》《校園活動策劃競標》。就是一個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策劃到競標的全過程,系統地了解活動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相關活動的設計與制作,各課既相對獨立,又互相構成體系。因此,我們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利用這些規律,注意課與課的,單元與單元的聯系,注意知識的聯系、技能的遷移、轉化,并注意前期的雙基強化,便使之成為后期學習的基礎。
了解美術教材中對課的學習領域要求:學習領域的要求,就是說美術教材中各課的教學內容不同,教學的目標與要求也不一樣。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新教材將美術學習的內容分為“造型、表現”學習領域、“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四個方面。在教學中了解了課的類型,就能把握住對學生培養的目標,也就能把握自己的教學方法。
二. 分析課體內容結構的要素
課是組成教科書的基本單位,它有相對的獨立性,它主要由圖片因素和文字因素構成。文字因素主要是指課題、內容文字、作業方式和要求及評價要求:圖片因素主要指作品范例、教學輔助、學習活動圖等因素。因而,抓教材的分析就必須抓住這些方面進行分析。
對課題的分析與處理:課題具有明確的標識性,且生動活潑,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分析課題,要理解其意圖,抓關鍵詞語。如一冊《讓大家認識我》一課,就應明確,怎樣通過美術的形式展示自己,讓大家認識“我”,又如《滾動樂園》一課,就應在教學中體現一個“樂”字,讓學生在滾動中發現規律,體驗樂趣。再如十三冊《未來的我》一課,又應體現未來二字,讓學生展開想象,科學地設計未來的“我”。
對文字內容的分析與處理:課中的內容文字極其簡明、準確而生動,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有利于教師的教學發揮。如一冊《看誰涂得更好看》中的文字描述“涂涂、畫畫、比一比,油畫棒和彩色水筆有什么不同?”一句話就講明了本課的教學中心內容,又把在教學中應體現的過程進行了提示。同時,教師還可進行發揮,如“還有沒有其他的畫筆呢?它們又有什么不同呢?”等等。
對作業提示的分析與處理:教材中的作業形式多樣,且具開發性,難度適中,又具選擇性,使大多數學生能夠較好地完成。如一冊《五彩路》一課,要求“用各種各樣的紙,通過剪、撕、卷和粘貼的方法,表現你想象的五彩路”。就是讓學生有一定的選擇性,選擇喜歡的方法,選擇熟悉的技法,能夠充分展現自己,較好地完成作業。又如十三冊的《策劃一次校園活動》一課,要求“用你所學過的美術知識,去搜集信息,大膽創意,并發揚團結協作精神,為學校的一項活動策劃最佳的方案”。可以從各方面鍛煉學生,極具開發性和挑戰性。
對課本中評價的分析與處理:評價,既要抓住重點,又要進求實際;在注重過程的同時,又得兼顧結果。這些在教材中也處處體現。如一冊《多彩的摘花》一課中描述的“我學會了看制作圖”,“我知道了摘花的多種用途”。這是引導學生評價的方式,讓學生對成功的體驗。又如十三冊《手繪線條圖象的表達方法》中的“你能在5分種內畫出學校到你家的路線嗎?你能……?”充分抓住了學習的重點,體現自主,能使學生逐步形成評價意識,正確的評價自己的學習,正確地賞析他人的成果。
對課本中范例的分析與處理:課本中的范例包括了藝術家的作品和學生的學習作品。這些范例精美、典型,有強烈的感染力的示范性,學生的作品貼近我們學生的實際,深受學生喜愛。因此,教者應抓住范例分析,利用范例豐富而生動的畫面,美麗和諧的色彩吸引學生,激發興趣,鼓舞學生;將課本中的學生作品范例作為學生學習的參照來源,從中吸取營養,誘發產生創作靈感。同時也能對自己的作品評價提供依據。
對課本中教學輔助圖的分析與處理:教學輔助圖包括技法展示圖、制作示意圖和情景圖。課中的這些圖,清晰地展示了過程中的主要環節,對一些難點加以直觀的說明,具有準確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應將教學中的重點知識、技法難點結合輔助圖進行教學。特別是課中的學習活動情景圖,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教者應抓住圖片進行引導,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教材的分析,既要抓各因素的分析,更主要是要了解其各因素的內在聯系,要將這些圖、文因素有機地結合,并在此基礎上融入新的理念,結合學生實際,選用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手段,方能使我們的美術教學在改革實踐中順利地進行,并收到一定的成果。
(作者單位:四川省峨眉山市教育科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