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水縣成立了“釜山文化研究會”。對于釜山合符文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近來筆者查閱考證了一些資料,作管窺之見,拋磚引玉,以對炎黃文化的研究,增添思路。
地望還原
《史記#8226;五帝本紀》載,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釜山”究竟在哪里?《資治通鑒》注:“合符釜山”為“武遂之釜山”。昔周武王封召公奭于薊,建燕國,后遂建城,名“武遂”,即今徐水城西二十里之“遂城”。據《保定府志》“輿地略#8226;山川”載:“釜山在安肅縣西四十五里,其狀類釜。”“安肅”即徐水古稱。今徐水縣境內確有“釜山”,在縣城西北約22.5公里處,形如倒扣的大鍋,當地人又名其為“鍋頂山”。
關于“涿鹿”,《通鑒》“黃帝擒蚩尤于涿鹿”注云:“涿鹿山名,即今涿州。”“涿鹿之阿”,即涿鹿所屬的丘陵之地。
《史記#8226;五帝本紀》又載:黃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為正妃……黃帝崩,葬橋山。“西陵”,在易縣縣城西南方向,現為狼牙山,古名“西陵”。“橋山”,在滿城縣馬場村北一公里處。《魏書》記載:在河北涿鹿(即涿州)西南。
《史記#8226;五帝本紀》載: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阪泉”,《水經注》記載在河北涿鹿(即今涿州)。清末民初史學家夏曾佑著《中國古代史》講:“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三戰,然后得其志。”其注云:“涿鹿今直隸涿州,阪泉在今涿州城東南。”
以上對《史記#8226;五帝本紀》所載黃帝當時活動的地名或人名考證,盡管同一地名,有多種方位的記載,但總攬之下,大部分記載集中在今徐水縣。記載為他處的,分散單一,沒有整體呼應。如果把集中在今徐水縣的記載綜合聯系在一起,大致可勾畫出以今徐水釜山為圓心,半徑約為五十公里的方圓地域,為黃帝當時扎根、創立基業的“根據地”。
文明初創
據《史記#8226;五帝本紀》記述,黃帝部落興起時,只是幫助神農氏炎帝征討、平息諸侯之間的侵伐,諸侯都震懾于黃帝的強大,“咸來賓從”。而炎帝又嫉恨諸侯的倒戈,反要“侵凌諸侯”。于是黃帝與炎帝在涿鹿東側三里之地的阪泉,進行交戰。三戰之后,黃帝與炎帝握手言和。此時,唯有蚩尤不賓服黃帝,反叛作亂。蚩尤是北方一個部落的首領,比較強悍,于是黃帝又聯合諸侯之師,在涿鹿與蚩尤大戰,擒住蚩尤,在涿鹿附近的山梁上斬殺蚩尤。諸侯隨即擁戴黃帝為天子,取代了神農氏炎帝的統治。
黃帝為了開拓疆土,東征西討,南到湘江之畔,而后又回師北上,把北方一個小部落葷粥,從涿鹿附近驅逐到燕山以北,建立了鞏固的根據地。然后,以釜山山腰的巨石為臺,召集各路諸侯,合符會盟,統一號令。在涿鹿的東北較平坦的丘陵開闊之地建立都城,并以都城為核心,開始了文明初創的偉業。這一時期,黃帝率眾創歷法,制典律,稼農桑,馴獸養畜,治理環境,樹立風氣,在后山修建祖廟,讓妻子嫘祖教民養蠶繅絲,讓人們安居興業。
他死后,葬在離“都城”涿鹿之阿(涿州)西南約五十公里的滿城橋山。
由此可以推論,黃帝的初期活動地域就是在釜山的周邊地區。涿鹿、阪泉、釜山、涿鹿之阿,西陵、橋山,這些地名以及和這些地名有關的事件、部族、人物等都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合情合理,經得住推敲,且鑿鑿可考。
大釜山文化圈
根據現存的人文資料分析,黃帝的初期活動地域,就在以釜山為核心的保定及周邊地區,并構成了一個呈輻輳之勢的大釜山文化圈。
從當時這一帶地理、氣候條件分析,這里應該是黃帝定居的首選之地。據《山海經#8226;北山經》《漢書#8226;地理志》記載,距今5000多年以前,黃河曾沿太行山東麓向北,流至北京的西南,沿永定河的淤積扇面,折而向東南,至雄縣、霸縣而折向東北,從天津入海。黃帝當時所選定的這塊定居之地,正是在黃河流域下游的“河套”之地。這里有黃河沖積的大片平原,土地肥沃,便于耕種;與大河為鄰,水美物豐,舟楫方便;有太行依托,山高林密,狩獵、山果、木材等生活用度便利,且攻、防咸宜。有黃河的滋潤,有山林的遮蔽、調節,氣候濕潤,冬無酷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最適宜人群居住。黃帝選定此地定居,似可確信。
大河所經之處,文明孳生之地,以黃帝為代表的中華初祖開創的大釜山文化圈,是典型的黃河文化現象。
保定,早期華夏文明的原發之地
沿著炎黃文化的發展脈絡分析,保定可謂是早期華夏文明的原發之地。
黃帝的曾孫堯,據傳生于今順平縣伊祁山的山洞中,稱為“堯母洞”,該洞至今猶存,仍供人瞻仰。在順平境內還有堯城、大王子城等遺跡;因堯為“陶唐氏”,被封為“唐侯”,其地在今唐縣,因此史有“唐堯”之稱。唐侯的都城在當地的平陽(今阜平境內),堯的母親“慶都”居住在今望都縣,堯想念其母時則登高相望,故名“望都”。
堯的封地──唐地,范圍大致包括現在的唐縣、順平、曲陽、望都、定州、阜平、滿城等靠太行山一帶地區。位于保定的西南方向,現在都轄屬保定市。黃帝初期的都城“涿鹿之阿”,周邊范圍大致包括現在的涿州、高碑店、榮城、定興、徐水、淶水、易縣、來源、安新、高陽等。位于保定市的西部北部和東部,也都是現在保定的所屬之地。
據此而論,保定文化與中國上古的源頭文化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
中國人為何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相傳,自軒轅氏黃帝至陶唐氏堯帝,三皇五帝之母都是與龍結合才生子傳宗,所以炎黃子孫都被稱為“龍的傳人”。按釜山當地傳說,炎黃在釜山會盟,通過“畫龍合符”,也就是截取各部族圖騰的典型特征畫到一起,產生了龍的圖騰,所以我們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饒有意味的還有近年的考古發現:2008年9-10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隊在釜山挖掘出一塊奇特的殘碑,上書:黃帝時諸侯合符即此……后有廬井為四村……而……氏最著龍之先……
盡管三皇五帝是龍子的傳說充滿神話的色彩,盡管畫龍合符尚止于傳說,但龍確實已經成了我們的祖神,成了我們祖先所崇尚的圖騰,并且逐步演變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象征,凡是黃帝的子孫都承認龍文化,都認可自己是龍的傳人,中華民族也因而成了一個文化的共同體。
又因為堯帝開創了文明形態,“唐堯”影響所及,在海外,凡有華人的地方,又稱作唐人,華人聚居的街道稱作唐人街,華人的服裝稱作唐裝。可見上古文化是多么神圣,是多么充滿凝聚力!
(注:作者系保定市原文聯主席)(責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