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結構框架研究對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的完善和實務的開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必須首先解決的關鍵問題。但當前對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結構的研究十分匱乏,還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對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結構的要素分析以及框架構建,可以避免審計實踐的盲目性、無序性,大大減少審計的執業風險和與之相關聯的會計舞弊案件的發生,維護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社會責任審計;社會責任審計要素;理論結構框架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146-02
一、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結構的構建原則及要素分析
(一)構建原則
1.完整性。完整性原則,一方面包括理論結構的完整性,即在這個框架中不僅包括作為審計理論體系基礎的審計基礎理論,還包括與審計實踐密切相關的審計應用理論;另一方面,指的是構成要素的完整性,即在這個框架中應該包括審計理論體系中的所有相關的要素[1]。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社會責任審計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它們是相互作用的關系。雖然我國社會責任審計的實踐落后于理論的發展,但是不能把二者分離開來,否則就是空洞的、不科學的。
3.易操作性。社會責任審計與其他審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審計對象——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的特殊性,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注冊會計師也不一定能圓滿完成任務。因為在這種審計過程中,僅僅掌握一般的審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社會責任審計人員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綜合型人才,所以他們才能應付內涵豐富的企業社會責任。因此,有一個易于理解的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結構,來指導實踐,使得社會責任審計實踐易于操作、順利推廣,是至關重要的。
(二)要素分析
1.社會責任審計目標。指的是在社會責任審計環境下,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根據審計授權人或委托人的要求,審查和評價審計對象所期望達到的理想境地和最終結果。社會責任審計目標包括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2]。
2.社會責任審計環境。指的是一定時空狀況下,審計主體對審計客體實施審計時所面臨的各種宏觀和微觀因素之和。宏觀因素包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方面。而微觀因素則是一個企業自身所面臨的關于社會責任的各個方面。
3.社會責任審計假設。它是在社會責任審計實踐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但是又不是社會責任審計實務的一般歸納和描述,而是由概念、判斷和推理構成的邏輯關系以及這些邏輯關系的高度抽象。社會責任審計假設是建立社會責任審計科學的先決條件[3]。
4.社會責任審計準則,是社會責任審計人員在開展社會責任審計工作時必須恪守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也是社會責任審計工作質量的權威性判斷依據。社會責任審計的標準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應履行社會責任的法律規范,二是法律條文沒有明確規范的但社會一般公認的規則。社會責任審計標準體系主要應由污染控制標準、噪音控制標準、產品質量標準、就業水平標準,職工教育和培訓投資標準、生產安全保障標準、社會保障標準等組成,作為審計判斷的依據。
5.社會責任審計風險,指的是審計人員對重大錯誤的被審計的社會責任事項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而遭受損失或不利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般意義上的審計風險,即對存在重大錯誤的被審計事項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二是因法律訴訟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即因前一種可能性的發生而使審計師面臨訴訟并遭受損失的風險。
6.社會責任審計程序,是審計人員對審計項目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中所采取的行動和步驟。社會責任審計程序應該分為:社會責任審計準備階段以及實施階段。其中,準備階段包括:熟悉審計環境,編制審計計劃方案及預算等。實施階段則包括:根據初始評審的結果以及收集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全面整理;對信息資料和相關系統作出評價和鑒定等[4]。
7.社會責任審計方法,指的是審計人員在利用相關審計資料以得出審計結論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技術和手段。在不同的審計程序中應使用不同的審計方法。在審計準備階段一般使用的審計方法是直接觀察法、查詢法、調查法(面談或問卷調查);而在審計實施階段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詢問法、內控制度調查表法等。
8.社會責任審計報告,是指審計人員正確運用自己的專業判斷,綜合所收集到的各種證據,根據所選定的審計依據形成正確的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的過程。報告階段是前面工作的總結,審計報告的優劣關系到審計成果。
二、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結構框架的具體構建
(一)邏輯起點的選擇——社會責任審計目標
所謂邏輯起點,是指開展某種邏輯體系的渠道和途徑,是構成社會責任審計體系的出發點。筆者認為,以社會責任審計目標作為邏輯起點是比較合適的。審計目標是審計活動的既定方向和要達到的預定結果,它具有包容性和穩定性等特征。
(二)具體構建
根據以上分析,試擬出社會責任審計理論結構的基本框架,如下圖所示。
(三)構建分析
1.社會責任審計環境受制于審計目標,不能超越審計目標隨意構建。審計系統的運行通過目標來適應環境,目標表明了為什么要設計這一系統,是決定審計環境這一要素的基礎。審計目標直接反映著審計環境的變化,而審計環境不是最抽象的因素,經常變動缺少穩定性,不適合作為邏輯起點。所以說社會責任審計目標決定社會責任審計環境,審計環境應列為第二層次[5]。
2.社會責任審計假設是在實踐工作中總結歸納出來的,目前還無法對其本身從邏輯上加以證明。雖然它是社會責任審計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責任審計結構賴以建立的基礎,更是開展審計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但是應該列于后一個層次,因為不可能依據審計假設來推導出審計目標和環境。
3.社會責任審計準則在理論結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審計準則在審計假設的基礎上產生,是對實踐的提煉和總結,是對審計實務的成文性具體指導規范[6]。
4.社會責任審計風險是連接審計理論與實務的橋梁,是審計應用理論的開端。審計風險、程序與方法、報告受制于審計標準,是在具體的審計實踐中運用的知識體系,依照社會責任審計準則要求,運用相應的審計方法實施審計程序,最終形成社會責任審計報告,作為社會責任審計行為的最終結果[7]。
參考文獻:
[1] 蔡春.審計理論結構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21.
[2] C W 尚德爾.審計理論[M]. 湯云為,吳云飛,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98.
[3] 羅伯特 K 莫茨,侯賽因 A 夏拉夫.審計理論結構[M]. 肖澤忠,馮躍,等,譯.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32.
[4] 徐政旦,謝榮.審計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122.
[5] 王金會.現代審計理論體系框架結構之研究[J].審計理論與實踐,2002,(8):41-44.
[6] 楊蕾,盧銳.對構建我國審計理論結構的探討[J].審計與理財,2004,(5):31-32.
[7] 黃志鋒.對當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現狀的思考 [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