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技術經濟角度看,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生物技術為核心、應用多領域高新技術生產多類別產品、擁有多種功能的新型農業形態。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應特別重視以下問題:全力推進近自然農業的快速發展,構建多級化、關聯化的農業產業結構,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及技術裝備建設,大范圍推廣循環農業,建立具有顯著特色的農業塊狀經濟,優化農業生產技術與農業組織方式,加速農業的人本化、社會福利化進程。
關鍵詞:現代農業內涵;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取向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049-04
建設現代農業,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在遵循農業發展基本規律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國情的具體實際,在農業技術裝備、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農產品生產及其產業結構體系、農業經營方式與組織形式、農業種養技術和農業發展理念等方面或領域作出選擇,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
一、現代農業的內涵與特征
現代農業并不是可以簡單地以農業生產手段性質及其技術層級水平高低加以界定的。現代農業內涵涉及農業技術裝備、農業自然資源利用、農產品生產及其產業結構體系、農業經營方式及組織形式、農業種養技術和農業發展理念等諸多方面或領域的問題。從技術經濟角度界定,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生物技術為核心、應用多領域高新技術生產多類別產品、擁有多種功能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的新型農業形態。
(一)農業自然資源利用廣泛化與深層化
現代農業特別強調將盡可能多的自然資源納入農業生產利用過程,除傳統耕地資源和與之相對應的現有農作物及家禽家畜資源外,所有能夠用于農產品生產的非耕地資源,包括宜林山地及丘陵坡地、宜牧天然草地、宜草荒漠、宜漁水域、濕地、城鄉建筑物間隙地及其他可用空間等和與之相匹配的優勢動植物資源、微生物資源,都應納入農業開發利用范疇,使農業生產的自然資源基礎由現有小范圍的動植物向大范圍動植物和微生物方向拓展,由耕地向非耕地、陸地向海洋方向發展。在此基礎上形成、發展的山地農業、草業、海洋農牧業、濕地農業、城市建成區農業、室內農業等,既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發展最為重要的新的增長點。
與此同時,在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方面,現代農業也已不再僅限于生物資源外在層面(組織、器官、成分等)的初級單一化利用,而是日益體現在對其基因層面的深層利用和其主、副產品的綜合開發方面。單細胞蛋白、農副產品的綜合利用與多層次開發等都將成為農業發展的新的重要領域。
(二)農產品生產與產業發展多元化
現代農業除繼續生產以食品類產品為主的傳統動植物農產品外,正日益廣泛地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健康醫療、資源保護、環境治理、生態服務和休閑服務與文化傳承及教育等眾多領域的新產品。
與之相對應,現代農業在產業發展方面,除傳統農作物種植及動物飼養業外,又添加了許多“純農”和“農”與“非農”交叉的新型產業,如生產生物能源和新型生物質原料的能源農業、生物原料農業;應用高技術手段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的白色農業,即微生物農業;農業向服務業延伸的服務性農業,如“農”、“游”交叉融合的旅游觀光農業,農業與休閑相結合的休閑農業,農業與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或示范農業、體驗農業等;專門生產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產品或生活環境的保健型或健康醫療型農業;以進行環境治理和實現生態保護為目的的環保農業,等等。
(三)“農”與“非農”的產業界限模糊化
歷史上的農業,曾經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生產方式,其中,包括農作物種植業、畜禽飼養業、水產養殖業、紡織業、家庭手工業以及其他各種各樣利用人工與機械的行業。
進入近代后,以商品市場為中心的農業模式,由于追求其生產經營的專業化和經營利潤的最大化,農業逐漸成為一種高度單一型的生產經營活動。
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農業內涵的豐富變化和農業外延的拓展與擴大,“農”與“非農”的產業界限漸趨模糊,農業和與之直接相關聯的前承、后續部門的邊界開始淡化。
因此,現代農業已不再是局限于生產傳統動植物產品意義上的農業,而是正日益成為一個唯一與其他眾多部門有著廣泛聯系并互相影響的綜合部門。現代農業除經現代化改造后的傳統農林牧漁業外,還包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的農業前部門和由農副產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及有關服務所構成的農業后部門,以及與常規農業密切相關的動植物食品、營養、健康醫療、資源環境、生態及旅游、生物多樣性等與生物相關的系統。
(四)農業技術生物化與綜合化
近代以前,農業技術體系以傳統農作物種植及畜禽飼養技術為核心。進入近代后的農業技術體系以農業機械化技術、工業化種養技術為核心。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快速拓展,正日益成為引導和統領當代農業發展及其產業升級的最重要支撐,滲透到農業的各個領域。與此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現代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和設施農業技術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
因此,現代農業從技術層面看,實質是一個以現代生物技術為核心、多領域高新技術廣泛應用的新型農業技術經濟復合體,具有技術生物化、綜合化的突出特點。
(五)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和資源利用循環化
現代農業高度重視對農業投入品的減量使用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循環農業成為農業的一種重要形態,并在各個領域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
循環農業依據生態系統運行與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按照投入品減量化、資源再利用、廢棄物資源化,也就是整體物質再循環原則,以經濟效益為動力,以高新技術和傳統農業適用技術的應用為支撐,通過優化農產品生產至消費的整個產業鏈結構,實現物質的多極循環和產業活動對環境的有害因子零排放或零干擾。
循環農業的實質是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農業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將農業生產活動的資源利用提高到最為充分的程度,對環境的有害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同時使可用農業資源數量不斷增加,進而緩解農業發展與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業及農民收入。因此,循環農業被認為是最具發展前景和潛力的農業活動新模式。
(六)農業經營管理科學化
現代農業在經營管理和發展管理方面,表現出以下方面的突出特征:一是農業與其關聯產業布局合理化。突破農業遠離城市、與農業直接相關的前承及后續產業大多遠離鄉村的傳統布局模式,按照城市中有農業、鄉村中有更多的農業關聯產業分布的協調布局原則,實現城鄉和農工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勢互補的有效組合,為推動和促進農業的進一步更快發展提供產業的堅實保證。二是農產品生產過程社會化、分工垂直化。農產品生產從資源開發、要素投入到最終產品的形成,由眾多相對獨立的經濟行為實體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三是農業集約化經營的集約要素技術化。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優化產業、產品結構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產出量的增加。四是管理方法科學化。現代管理科學的理念和手段等在農業經營與發展管理的各個領域及環節得到廣泛應用并不斷創新。
(七)農業發展人本化
現代農業以提高社會生活品質為中心,注重人性化發展,向體現以人為本的社會福利型農業方向推進。福利型農業與滿足生產者自身生活需求的自給型農業和以追求產量及商業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型農業相區別。福利型農業的基本特征是:
1.農業的發展目標除生產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各種農產品和為工業提供最大量的原材料外,尤其重要的是適應人類多元化生活消費和崇尚生活情趣的需要,更好地維護人類生存發展所賴以存在的自然資源,增加自然資本儲備,為人類提供一種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經濟的生產方式。
2.農業經營不以追求產品數量和商業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的,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及營養品質、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對人類與人體健康的關懷,為人們生活提供直接的幫助和支撐。
3.在產業配置上,高度重視能夠體現以人為本、人性關懷、人與自然和諧、綠色環保的新型農業,如休閑農業、觀賞農業、教育農業、生態農業、環保農業、保健型農業的有效發展。
農業發展的基本歷程是:“自給型農業→經濟型農業→福利型農業”。農業由經濟型農業向人本化的福利型農業轉變,就正如由自給型農業轉向經濟型農業一樣,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二、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內容
依據現代農業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建設與發展,應在遵循農業發展基本規律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國情的具體實際,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具體包括如下內容。
(一)全力推進近自然農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應堅持農業生產與資源開發利用的近自然化取向,全力推進近自然農業發展。主要依據是:
1.適應農業發展本身的內在要求。農業的本質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機能,實現物質與能量的轉化,使之成為適應人類需要的動植物產品。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注意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固有自然生產力,以尊重自然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原則,以突出自然生態系統的自組織作用為特征,通過對自然資本的再投資,加大對農業生態系統及其自然環境的有效保護和良化培育,才能夠確保農業系統產出高效性與其發展的可持續性。
2.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農業的自然資源優勢。中國幅員遼闊,兼有山地、丘陵、平原、濱海等多種地形地貌和園地、草地、林地、濕地、可養殖水域等各種非耕地農地資源。豐富多樣的地形地貌和類別繁多的農地資源,是多樣化發展以近自然直接利用各種農地資源和與之相對應的優勢動植物資源的近自然農業的重要條件與優勢。
全力推進發展直接利用山地及其動植物資源的山地農業,利用天然草地和林間草山、草坡等土地資源的草業及草飼畜牧業,利用天然濕地及其動植物資源的濕地農業,利用海洋動植物資源的海洋農牧業,以及利用耕地、園地資源的有機種植業、有機果園等,既可最大限度地增加農業產出總量及其品種,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農用化學肥料、化學殺蟲劑、除草劑等有害物質和耕作機械的使用量,降低農業生產過程的人工物品投入量,從而達到節資、增效、安全、生態的目的,有效防止因農業發展而可能引起的生態失衡及環境損害現象的出現。所有這些,都是中國農業發展不容忽視的一些重要方面。
(二)構建多級化、關聯化的農業產業結構
現代農業是一個以生物質生產為基礎、產品從初級產品向次級產品到生物質加工及制成品延長的多元化生產與經營的綜合產業。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應該按照“資源有可能、產品有需求”相結合的原則,致力于建設以優質、精品種養業為基礎,產業間水平專業化分工和內部垂直專業化分工合理,前、后向及旁側關聯項目配套,相互間發展協調、互為支持、互動互進的農業產業集群,形成完備的產業鏈。包括以耕地優質糧、油作物種植為基礎的糧油食品產業鏈;以山地、丘陵木本糧油生產為基礎的木本糧油食品產業鏈;以山地、丘陵果業為基礎的果食品產業鏈;以草業、草飼畜牧業為軸心的草業及其草飼畜牧業產業鏈;以海洋農牧業為基礎的海水產品產業鏈;以生物藥材采集、種植為基礎的生物醫藥產業鏈;以能源林的營造、撫育管理為基礎的生物能源產業鏈;以野生植物采集、蔬菜瓜果種植為基礎的蔬菜瓜果食品產業鏈和以樹木、雜草、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目標的生物質材料產業鏈,等等。
(三)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及技術裝備建設
中國各地區的農業現存基礎設施,不少都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老化、破舊現象已十分突出,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為下降。近30多年來,全國農業受災面積的成災率呈明顯的上升態勢,1978—1980年3年平均的全國農業受災面積成災率為43.98%,而2007—2009年3年平均的這一指標則已提高到了50.36%,增加6.38個百分點。
在農業技術裝備方面,我國近幾十年來雖有較大幅度增加,1978—2008年,全國農機總動力增加整7倍,但與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全國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至2008年仍不過44%,農業技術裝備的技術層級低,行業、領域和地區間發展極不平衡,不少方面還處在起步階段。
高度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及技術裝備建設,是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不容忽視的又一重要方面。其中尤其需要特別加以注意的是:
1.開展大規模的土地整治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和退化草地、林地的生態恢復及撫育管理。
2.強化以防洪、排澇、抗旱為中心的農業水利設施和其他方面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集中新建和改造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完善大中型灌區、排灌泵站的配套改造和水源工程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加強落后地區農林牧漁業生產的技術裝備建設、農業及農村信息化建設和工廠化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及其裝備建設,提高農業發展的技術含量。
(四)大規模廣領域推廣循環農業
循環經濟是現代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國是世界上較早開始發展循環經濟的國家,各地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廣領域推廣循環農業的基本條件已完全具備并成熟,相關的社會經濟技術基礎良好。我國宜致力推廣發展的循環農業經濟模式,主要是:
1.以能源為動力,進行多層次種植、養殖,利用有限能源與資源的循環農業模式,包括農林牧復合型、農牧漁綜合種養型、農業生態恢復型、城鄉庭院農業型發展模式等。
2.以生產綠色、有機產品為目標,運用多種方式種植、養殖,利用農業資源與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循環農業模式,包括作物秸稈利用型、畜禽糞便利用型發展模式等。
3.以產業為鏈條,將種植、養殖、加工構成一個循環鏈,利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轉換原理,提高生物能利用率和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有機廢棄物再利用及再循環的產業鏈循環農業模式,即農林牧漁業與其產品多級加工綜合利用型發展模式,等等。
大力發揮循環農業在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意義。從農業廢棄物的經濟利用看,我國目前全國農作物秸稈、林木的枯枝落葉、未利用的野草等年植物廢棄物總量估計當在16億噸以上,目前除小部分用作生活燃料和動物粗飼料外,完全廢棄不用的部分至少在80%以上。在飼養畜禽形成的廢棄物方面,目前全國每年的畜禽排泄物總量折成干有機質約6.5億噸左右,有效利用率也不到1/5。如果對農業的現有廢棄物加以多級綜合利用,農民出售原料的年經濟收入可達6,750億元左右,相當于現有全國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近20%。
(五)建立具有顯著特色的農業塊狀經濟
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原則,積極發展特色區域與特色優勢產業疊加聚合的特色農業塊狀經濟,建設一縣(市、區)一業、一村或鄉(鎮)一品、一地一色的農業生產專業縣(市、區)、專業鄉(鎮)、專業村和集中連片、技術集約化程度高的規模化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全國各地特色農業“小塊狀、大地帶”的區域分布體系。包括:以耕地種養業為重心的優質農作種植產業帶;以天然草原、大面積草山草坡有效開發利用為基礎的草原、草山草坡草業、草飼畜牧業產業帶;以山地、丘陵坡地林產業為軸心的特色山地農林牧業產業帶和能源農業、新材料農業產業帶;以丘陵果業為主體的丘陵特色經濟作物產業帶;以農林牧同時發展、各有側重為特色的多樣化特色農林牧業產業帶;以水產養殖為主體的沿海岸及島嶼特色海洋農牧業產業帶、內陸江河湖泊水產養殖產業帶和大、中城市近郊的環城市特色農業帶;等等。
(六)優化農業生產技術與農業組織方式
優化農業生產技術和組織方式,具體包括:
1.構建以現代生物技術和優秀傳統農藝技術并重使用為重心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通過大范圍推廣應用先進的現代生物技術和有效傳承我國的傳統優秀農業種養技術,以替代過度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的農業增產技術。
2.積極發展地方特色顯著、要素集聚力強、規模化、效應高,按照“小生產”、“大經營”規則運作的農業產業園。利用產業園促進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帶動所在地區農業的發展。
3.推動農民身份的職業化轉變。農民從傳統意義上的“種地養家”轉變成為真正意義上職業農民,促進職業農業經營者(職業經理人)隊伍和職業農業工人隊伍的建設和發展。
4.創新農業微觀經營組織。因地、因時、因事制宜地建立和發展形式多樣、類型各異的農業生產經營及服務組織,特別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經營公司、符合國際慣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以此為基礎形成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以便不斷提高農業的經營能力、效率、贏利性、資金的有效積累與集聚。
5.大力發展和完善農業中間組織。一是在地方政府指導下農民能夠有效參與并控制農業發展總體計劃決策及投資資源的農村社區組織;二是為農業經營組織和公共行政管理組織提供相關服務的中介服務組織,充分利用多種組織資源和其治理結構的組織安排,消除單一型組織在營運效率、資源稀缺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提高和優化組織的規模經濟、結構經濟效應,降低協調成本,在提高農業效率的同時,加快推進農業發展及其服務的社會化進程。
(七)加速農業發展的人本化、福利化進程
在發展理念上,將農業納入社會公益事業發展范疇。農業發展不以自給自足型農業為取向,也不以發展追求產量及商業利潤最大化為主旨的經濟型農業為目標,而是以提高社會生活品質為中心,體現人性關懷,即對人類與人體健康的關懷,加速農業發展的人本化、社會福利化進程。具體措施包括:
1.重視并不斷增加為恢復和擴大自然資本存量,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而進行的投資,使農業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強化自然資本儲備的作用得到充分顯現和發揮,以便為人類的高質量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2.適應人類崇尚生活情趣與多元化生活消費的需要,高度重視能夠體現以人為本、人性關懷、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新興農業,包括休閑觀光農業、度假農業、體驗農業、市民農業、健身養生農業、銀發農業等的有效發展。
3.強力推行農業安全生產措施,通過生產監管、市場準入和全程質量跟蹤,健全農業生產及其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測體系、認證體系,強化執法監督、技術推廣和信息反饋工作,建立一套既切合實際又行之有效的農業生產及其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實現農業無公害、無污染生產,保障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消費者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Janine Bremond et Guy Caire:L'Economie Francaise,HATIER,Paris,1990.
[3] Andre Neveu:Quelle Agriculture Demain? Problemes Economiques,No,2302,1992.
[4] Denis Bathelemy et Anne_Marie Dussol:Entreprise agricole:entre modernite et tradition,Problemes Economiques,No,2784,2002.
[5] RECMA: Les groupes et cooperatifs agricoles,PE,No,2784,2002.
[6] INSEE:Le developpement de la sous_traitance specialisee,No817,2001.
[7] 祖田修.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8] 孔祥智.聚焦“三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9] 鄧心安,王世杰,姚慶筱.生物經濟與農業未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0] 潘偉光,郭善民.又好又快發展現代農業 積極促進新農村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8,(1).
[11] 白榮欣.略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及面臨的矛盾[J].經濟問題,2008,(2).
[12] 西部農村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西部農林科技大學西部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建設我國現代農業的技術經濟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13]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14] 國家統計局.2010中國統計摘要[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Modern agriculture and Chin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ZHOU Shu-jing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institute,north-east finance university,Dalian 116025,China)
Abstract: Technical economic perspective, modern agriculture, modern bio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domain, many new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for many categories of new forms of agriculture.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hall be special importance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o promote the natural : agriculture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ulti-level, associated with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ical equipment huge construction, circulation and promote agri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bulk of the economy,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and speed up the humanism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the process. social welfare.
Key words: meaning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e;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