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逐漸深入和司法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盡快培養一種符合時代要求,并為廣大人民法官所認可的司法核心價值觀念,成為凝聚法官隊伍戰斗力、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兩會期間,最高人民法院王勝俊院長代表全國法官宣布“公正、廉潔、為民”是人民法官的核心價值觀念。
關鍵詞:價值觀;法官;司法核心
中圖分類號:DF0-05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209-02
在大多數人心中,法官是手持天平,陳述公理的神靈,是公平正義防線的守門人,因此法官必須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精神境界和卓爾不群的價值追求。然而,隨著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利益群體、社會思潮的紛沓迭起,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腐朽思潮也難免將個別法官馴化,使法官難以真正服從法律,法院難以成為純粹講理說法的凈土。因此,如何在多元化的價值追求中樹立一種為大多數法官所認同并嚴格遵守的核心價值觀,成為司法改革的重點。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代表全國法官宣示:“公正、廉潔、為民”是人民法官的核心價值觀。其中公正是靈魂,廉潔是基石,為民是主題,三者有機聯系,是人民法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價值追求。
一、司法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一)價值觀釋義
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總的評價和看法,它是一個人行為的心理基礎。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由于人們價值觀念的不同,對于同一個事物就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因此價值觀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司法核心價值觀是人民法官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思想道德導向,是人民法官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也是人民法官的精神旗幟。人民法官核心價值觀反映了人民法官自身存在的意義、價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是人民法院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①
(二)司法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司法核心價值觀包含“公正、廉潔、為民”三個方面,其中公正是靈魂,廉潔是基石,為民是主題,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體現了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追求。
1.公正是司法核心價值觀的靈魂
法官是對各種社會矛盾進行公正裁判的使者,因此在社會公眾的觀念中,法官代表著法律,代表著正義。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加快,法制思想已漸漸深入人心,法官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地位也隨之逐步提高,能否公正司法關乎法官形象和司法公信力,它是法官職業道德的靈魂。
2.廉潔是司法核心價值觀的基石
法官是正義天平的執掌者,司法廉潔與否,關系到公平正義能否實現,關系到人民司法事業興衰成敗。沒有廉潔這個基石,公平正義無從談起,人民司法事業無法穩固,法官只有公正廉明才能成為民眾信賴的裁判者和法律尊嚴的維護者,因此,“廉潔”表達的是法官對人民的承諾。
3. 為民是人民法官核心價值觀的主題
“為民”是人民法官踐行根本宗旨的思想和情感基礎,也是司法權的本質屬性,因而它是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目標。司法權來源于人民,必須始終依靠于人民,做到為民負責、為民掌權、為民服務。人民法官只有把人民性作為核心價值和精神支撐,才能有效抵御各種錯誤思想和觀念的干擾與侵蝕,做到公正司法。
二、培育司法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
(一)培育司法核心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方面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即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承擔著化解社會糾紛,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責,其性質和宗旨決定了人民法官必須以黨的政治理念作為自己的政治信仰,以黨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引領自己的價值取向、支撐自己的理想信念。“公平、廉潔、為民”的司法核心價值觀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司法領域的具體化,因此,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大力培育人民法官核心價值觀,是人民法院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人民法官的重大政治責任。
(二)培育司法核心價值觀是社會轉型時期衡平法官價值沖突的正確選擇
目前,中國正處于一種社會大變革時期,各種利益相互交織整合,各種社會思潮不斷涌起,每一個利益主體在變革時代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對自身存在價值的認識不同導致其行為方式也各不相同,一些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而另外一些人則臺前反腐臺后貪污。法官在社會生活中也是作為一個普通人而存在的,他們同樣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生活上、物質上的各種需求,面對社會思潮的多元化發展也難免會產生迷茫和困惑,此時如果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難免會在行為方式上出現偏差和錯誤,或者甘居平庸,不思進取,力求四平八穩;或者以自我為中心,不講奉獻,只求索取;或者不注重自身修養,不向高境界靠攏,而向低級趣味趨步。從近年來的媒體報道看,中國的司法系統頻頻有法官落馬,從蘇如明到黃松有,從基層院到最高院,貪污腐敗,權錢交易放生,法官顯然已經成了“腐敗高危人群”。此時樹立一種核心價值觀平衡法官在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上的沖突,引導法官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不為非法利益所動,不為種種誘惑所動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三)培育司法核心價值觀是司法改革當中引導法官正確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
法官作為社會矛盾糾紛的裁判者,他在裁決糾紛時首先按照法律規定扮演一個 “法律人”的角色,但作為一個自然人,法官從事審判活動并不是孤立的,他會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因此法官也是一個“社會人”,當不同角色的規范要求不同時,就會產生角色沖突,法官必然會陷入一個秉公執法還是照顧親情關系的兩難境地。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后發型法律類型國家,大量的法律制度都是從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借鑒和移植而來,它們必然會與我國既有的國家權力機構的設置運作以及我國的傳統文化相抵觸,從而導致法院長期以來都擺脫不了各種權力對審判獨立的干預和滲透,作為法律運用者的法官受此影響在司法理念上難免出現一定程度的模糊。隨著司法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司法資源稀缺”與“司法需求激增”、“司法專業化”與“司法親民化”的矛盾逐漸加劇,法官雙重角色的沖突也不斷加深,一些法官在司法實踐中產生茫然,對自身的角色定位困惑乃至錯位,從而直接影響司法的公正高效和社會的公平正義。①因此,培育司法核心價值觀念是引導法官樹立法律至上的信仰和為民司法的追求,在角色沖突時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的必然要求。
三、培育司法核心價值觀的途徑
美國大法官本杰明 N 卡多佐認為:“司法必須與社會現實相適應”[1]。目前,中國法治化的選擇已經將法院和法官推上了歷史的前臺,社會現實不允許法官在利益選擇上和角色定位上患得患失、猶豫不決,因此,盡快培養人民法官法律至上的信仰、公平正義的理念、為民利民的情懷是時代的呼喚和現實的要求。
(一)從提高法官待遇入手加強法官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
法官的福利待遇,不是單純經濟和金錢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公正、廉潔、為民”的司法理念培育的重要問題。法治時代是訴訟爆炸的時代,法官擔負了國家、社會、家庭的多重責任,其工作強度遠遠大于一般公務員的工作強度。而且法院又是社會矛盾集中的地方,各種新問題、新矛盾源源不斷地集中到法院來,需要法官有足夠的法律知識和司法智慧來面對這些新類型糾紛。國家每年都會有多部新法律法規問世,也有許多對原有法律法規的修訂,法官要經常接受各種業務培訓,只有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才能適應工作需要。與社會對法官精英化的要求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法官所享受的大眾化待遇。司法實踐中我國法官的工資標準一直參照國家公務員體系執行,這種將法官工資待遇基本等同于國家公務員的工資結構,不僅相對忽視了法官工作的特殊性質和對社會的巨大貢獻,而且整體相對較低的工資收入水平,難免會讓那些同樣面臨著買房、結婚、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等諸多現實問題的法官們心理失衡。
因此,只有更為充分地考慮到法官職業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更多地從經濟上確保廣大法官不為生計而發愁、不為裹腹而勞心,從根本上解除法官們的后顧之憂,才能加強法官內心自我約束機制的建立,讓更多的法官集中精力去公正司法、廉潔辦案,才能真正確保其不為小利而枉法、不為恩惠而動心。
(二)從教育培養入手強化法官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心理認同是人接受抽象理念的前提。法官是一種社會角色,接受社會賦予的法官身份,是法官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起點,因此人民法官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首先是一個凸顯身份認同、強化價值確認的過程。教育培養是增強法官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促進司法核心價值觀形成的有效途徑。通過教育培養可增強法官對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認同,使人民法官克服各種模糊認識,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和包括得失觀、榮辱觀、生死觀等在內的正確人生價值觀;通過教育培養可以加強法官對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認同,把科學正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輸入人民法官的頭腦之中,進行正確的啟發引導,從根本上提高其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使他們真正懂得“權從何來,為誰司法,靠誰司法”;通過教育培養可以增強法官對核心價值觀的職業認同感,在角色沖突時能夠正確定位,做到“以法為上,以民為先,不唯權重,不唯情擾,不唯利誘”。
教育培養的模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主題明確的活動策劃,也可以是潛移默化的日常文化滲透,還可以是實體化的先進典型示范,但不管是何種形式,都應該把教育培養的重點放在對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理解與灌輸上,增強法官的理性思辨能力,讓法官在思想上建立理想信念的支撐。
(三)從完善制度建設入手構建規范法官行為的外部保障
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一個法官個體而言,外部行為是其價值觀的具體表現,而對一個法院來講或者法官群體來說,規章制度就是其價值取向的符號表現,同時它也是將價值觀這樣一個意識范疇的物體固定下來并使其生根發芽的載體,因此完善法院規章制度,通過制度引導約束法官行為也是培育司法核心價值觀的一個有效途徑。
具體而言,法院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制度建設規范引導法官行為:一是完善司法公開制度,增強司法的外部監督力度。司法公開透明是確保公正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司法民主的重要標準,通過將司法活動向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公開滿足當事人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保證法官依法公正裁判;二是落實司法獨立制度,阻斷外界對司法的種種干擾。通過制度和經費的保障,擺脫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對法院的干預,通過嚴格法官進入條件,提高法官素質確保法官在具體案件審理過程中的中立地位,有效確保司法的公正性和為民性;三是擴大司法民主制度,提高人民陪審員的參與率。拓寬陪審員的任職資格條件,擴大陪審員的案件參與范圍,確保陪審員在案件審理上職權行使的平等性,通過陪審制度的實施,提高民眾對司法的參與度以及法官為民司法的意識;四是強化司法廉潔制度,加強法院黨風廉政建設。規范司法用權行為,在全面實行“立審分立、審執分立、審監分立”的基礎上,加強對審判、執行與鑒定、評估、拍賣等活動關系的監督和和衡。加強法官隊伍建設,將學習教育和懲戒司法不廉潔作為法官隊伍建設的重點,提高隊伍整體司法能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民法官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非一時之功,不可能一勞永逸,它必將貫穿在每個法官職業生涯的始終,體現在每項司法活動的始末,只有常抓不懈才能讓法官真正確立法律信仰和職業神圣感,筑牢為民司法的堤壩,嚴于律己、互相監督,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參考文獻:
[1]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