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重視細節問題,克服“差不多主義”。細節決定成敗,就目前來講,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細節方面做得還不夠,還需要在微觀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和研究,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細節問題,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高校;思想教育;細節;問題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253-02
汪中求先生在談到細節決定成敗時曾經說,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雖然很努力,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信奉“差不多主義”,不太注重做事之中的細節。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政府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精選國家級一流的專家來精編教材。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師資配備,一般都是碩士和博士在執教。在各高校,訂閱報刊雜志最多的也是承擔執教公共政治課的部門。但就教學的整體效果方面而論,無論是社會、學校、老師還是學生大都感到不太滿意。原因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如果宏觀方面沒有什么問題的話,那問題一定是出在微觀方面,即在我們教育環節的某些方面出現了問題。確實如此,筆者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細節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今后我們需要在微觀方面多做工作和研究,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小班制授課勢在必行
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面,由于公共政治課是各班的必修之課,所以在授課方面,多數實行大班制授課,同年級的一個大班,少則八九十人,多則二三百人。筆者認為,公共政治課實行大班制,已經到了必改的地步。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本身對人才的高素質及個性化要求,加上教育本身的開放化、活動化趨勢的增強,大班越來越不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這是因為“其一,不適應現代化教育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趨勢;其二,不適應現代化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其三,不適應現代教育開放的潮流。”[1]當然,小班制授課與大班制授課比較起來,意味著在教育上須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諸如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室、增加更多的教師等。但隨著近幾年高校各個方面建設力度的加大及研究生的不斷擴招,為我們實行小班制提供了可行性的條件。實踐表明“小班學生的成績明顯高于平行的大班,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發展比大班更為充分;合作精神得到培養,特別是自理、自治、自學能力明顯提高。”[2]所以,為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小班授課勢在必行。
二、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我們經常講,在備課的過程中甚至在備課之前要做的第一個工作是“備學生”,即對學生原有的知識的把握和學生現有思想現狀及其有關困惑等的準確把握。要想真正做到準確地了解學生——備學生,我們如果僅僅是深入到學生中間和學生交朋友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在每一學期正式講課之前對所教學生進行有關的問卷調查,通過卷面分析,來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的有關知識儲備和思想狀態以及他們需要什么知識。可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多少教師真正地深入到學生之中去,耐心地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呢?更不用說講課之前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卷面調查了。其實我們在很多時候對于學生本身的“實際”是想當然的,不是經過調查來了解學生的,因此,教師就很難準確“備學生”。當然,關于講課內容的針對性,也就是想當然了,教學效果不盡人意也在預料之中了。除此之外,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學生的思想實際也不例外。所以,我們不僅僅在上課之前要“備學生”,而且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想到“備學生”,以便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態。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教育教學,達到教育應有的效果。
三、強調教師語言表達方式的藝術性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在教學的內容方面要不斷地與時俱進,教師的語言也應具有時代氣息。因為學生對有關理論的接受與否還與教師的語言風格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應把一些正確的觀念、理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給學生。理論如同布料,語言表達方式如同衣服的款式,而問題是,我們如何把同樣的理論布料加工成學生們喜歡的語言款式。在這方面,易中天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老幼皆愛,以易老師自己的話說:他所講的內容,大都是在學界成了定論的東西,從學者的角度講沒有什么新鮮的。但是大眾就是喜歡他講的三國。原因何在?筆者認為,是易老師本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風格不僅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而且他把一些非常復雜的歷史問題能用恰當的語言方式傳輸給大眾,使大眾能夠輕松地理解。并且這種語言表達方式和風格剛好是大眾樂于接受的語言款式。因此,易老師的成名也是意料之中的了。所以,作為教師,要想使自己的講課效果好,就必須結合自己的實際在語言表達方式上下工夫,找到既適合自己又讓學生喜歡的語言款式。
四、盡量減少教材內容的重復性
這里所說的重復性,一方面是指縱向的重復,即學生在中學時代學的東西到了大學重新再學一次;另一方面是指公共政治課各科教材之間的重復性。例如,價值觀這一問題在學生上高二的時候從哲學的層面就給學生分析過;到了大學以后,在思想道德修養課里面又作為一節來講,與高中講的大同小異,但在大學的哲學課里面又重修一次。對于學生已經學過的這些知識,反復地重復,會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但是面對價值觀這樣重要的問題,又不得不在書中大講特講,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興趣。為了滿足這兩方面的需要,筆者認為,無論是著書者或是講課者,都需要從中學到大學這樣一個縱向的角度了解學生對于這一知識學了沒有,學到什么程度,從哪個角度學的。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大學老師之間橫向的交流,針對于同一個知識,不同科目的老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談,最后講這一知識點的老師,針對學生學的這一知識點來綜合性地傳授給學生。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會更多的看問題的方法,再者也有助于為大學生減負。因為面對就業的巨大壓力,學生除了把自己的專業學好以外,還需要一系列的技能和準備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所以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是非常大的。減少知識的重復性有助于學生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涉獵自己所急需的知識。所以,我們要盡量減少教材內容的重復性。
五、重視教師在著裝和打扮上的講究
教師的著裝和打扮在不同的場合應把握好不同的度。并不是越嚴肅越好,也不是越端莊越好,而是要根據具體的場合和有關具體的情景而定。但在講臺上上課的時侯,教師應把握好一個原則,即自己的著裝既不會讓學生對自己過于親近,也不會讓學生對自己敬而遠之,而是既有一定的親切感也有一定的距離所形成的尊重感。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既不能過于打扮自己也不能使自己的扮相像一個學生。因為這兩個極端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如你過分打扮,著裝考究,會拉開師生距離,增強了學生與老師在課堂上的溝通壓力,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甚至在有的時候,老師的過分考究的裝束與打扮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課堂上會不由自主地觀察和研究老師的著裝和打扮問題,而不是在認真學習,所以也不利于課堂的管理。如果老師打扮的如同學生一樣,師生之間沒有距離感,學生在課堂上就比較隨便,這也不利于課堂的管理,進而影響教學效果。當然,這只是在課堂上,在課下,作為老師為了能與學生們打成一片,老師的著裝可以模仿學生的著裝和打扮,以便拉近師生的距離,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師生感情,另一方面有利于老師真正走入到學生個人的內心世界,準確把握學生的現狀和需求。
六、重視和強化課堂教學對外界不良環境的對抗作用
眾所周知,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越來越開放,尤其是網絡時代的到來和不斷發展,對社會的開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社會的這種開放化,有助于我國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但是這種開放化從某種程度上也增強了信息的多樣化及人們思想的多元化,致使外在的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從這方面來講,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勢必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凈化外在環境包括信息環境已成為一種迫在眉睫的任務擺在了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但是,當我們在不斷地強調凈化外在環境的同時,卻對課堂教學本身對外在環境的積極影響關注不夠。其實,課堂教學本身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對與錯、善與惡、美與丑等等的辨別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外界消極影響的防范意識和警覺力,所以課堂教學本身猶如附在學生身上的一層保護劑,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外界不良環境的免疫力。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外界不良環境的免疫力,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和強化課堂教學對外界不良環境的對抗作用。
總之,在當今時代,正如汪中求先生所警示我們的:“精細化時代已經到來,一定要注意細節,把小事做細。”[3]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細節問題,是我們每一個處在第一戰線的老師刻不容緩的責任,因為這有助于思想政治課教育效果的有效提高。當然,在課堂之外,有更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細節需要我們去關注和改進、改善。在此,筆者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同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在學術上加強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教育學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44.
[2] 史愛榮,孫宏碧.教育個性化和教學策略[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110.
[3] 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