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俄兩國經貿合作曾出現了倒退。隨著國際金融危機進入了后危機時期,中俄兩國經貿迅速升溫,出現了新的趨勢。通過對中俄兩國經貿研究,發現中俄貿易將出現以下的發展趨勢:較大規模的增長、貿易結構出現調整和中俄相互投資地位提升。針對中俄經貿新趨勢,我國應鞏固兩國原有貿易基礎,抓住機遇大力促進兩國貿易合作與發展,積極應對兩國間貿易的結構調整,加速推進中俄投資便利化。
關鍵詞:后危機時期;中俄經貿;新趨勢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156-02
一、國際金融危機對中俄經貿的影響
金融危機發生之前,中俄雙邊貿易迅速發展,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07年雙邊貿易總額已經達到創紀錄的481.64億美元,同比增長44.3%,邊境和地方經貿合作以及所涉地域范圍不斷拓寬。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兩國經濟都遭受了嚴重的打擊,雙邊貿易出現了較大的退步。具體表現為:第一,中俄經貿規模開始出現萎縮。2008年,中俄雙邊貿易總額568億美元,雖然實現增長,但增長幅度只有18%;俄羅斯已經從我國的第七大貿易伙伴變為第九大貿易伙伴。2009年1月,中俄貿易額比去年同期減少42%,中俄貿易下降的速度比中國進出口額下降的速度高出1倍。2009年1月,俄對華進、出口額雙雙出現負增長,同比分別降低了51%和27%。2009年俄羅斯淪為中國的第十大貿易伙伴。第二,中俄兩國經貿摩擦突出。長期以來,中俄兩國經貿合作深度不斷加深,互信程度不斷加深。但是在危機發生之后,由于兩國國內經濟情況惡化,特別是俄羅斯國內經濟惡化,所以兩國經貿摩擦增多。特別是由于“灰色清關”導致的問題有愈演愈烈趨勢,甚至已上升為兩國高層領導出面調解的問題。
二、后危機時期中俄經貿的新趨勢
由于各國刺激政策的效果顯現,2009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的各項指標出現穩定跡象,各國經濟開始復蘇。中國在危機中仍然保持了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從第三季度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復蘇跡象。俄羅斯GDP從2009年5月份開始出現環比增長,雖然俄羅斯遭受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打擊,但是居民收入并不下降。俄羅斯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1—9月份,俄羅斯人均月收入低于2 000盧布的人群占居民總數的1%(2008年為1.5%),收入在2 000—4 000盧布的人群占6.9%(8.6%),收入在4 000—6 000盧布的人群占10.8%(11.2%),收入在10 000—15 000盧布的人群占20.8%(20.4%),收入在15 000—25 000的人群占21.3%(19.5%),收入在25 000盧布以上的人數占16.5%(13.6%)。①兩國經濟的恢復都為中俄兩國在后危機時期進一步發展兩國的經貿奠定了物質基礎。根據已有情況可以判斷,中俄兩國經貿合作將在后危機時期呈現以下幾點新趨勢。
(一)中俄貿易額度將出現大幅度的恢復性增長
2010年一季度數據顯示,雙邊貿易額達119.9億美元,同比增長63.8%。其中,中國對俄出口52億美元,同比增長39.3%;自俄進口67.9億美元,同比增長89.4%。兩國此次出現的貿易恢復性增長是爆發性的。這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兩國經濟逐步走出經濟危機的泥潭。另外,還有幾個因素促使兩國爆發性的貿易增長,主要包括:第一,中國全球貿易重點的轉移。從中國情況來看,后危機時期貿易發展戰略的轉變已是必然,在新的貿易發展戰略中最主要的就是貿易重點的轉移和風險的分散。在這形勢下,中國將俄羅斯作為新的重點貿易對象是非常必要的,同時,由于兩國在經濟上的高度互補性、地理位置優勢和兩國長久以來的良好政治關系,中俄貿易的發展將出現大幅度的增長。第二,俄羅斯需要更為可靠的貿易伙伴。由于長期在意識形態領域和政治上的巨大差異及猜忌,俄羅斯的傳統貿易伙伴——歐盟,并不能成為俄羅斯可以信賴的貿易伙伴。特別是在危機以來,歐洲市場急劇萎縮,導致俄羅斯經濟受到極大的傷害。這對于俄羅斯長遠的發展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為了經濟的全面復蘇,俄羅斯需要新的戰略貿易伙伴,中國將會成為俄羅斯新戰略貿易伙伴的首選。第三,中俄貿易具有高度的互補性。其中深層原因是中俄雙方要素稟賦不同。中國高增長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進口越來越多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俄羅斯作為世界資源最富饒的大國恰恰可以提供豐富的資源出口;中國具有豐富的初級勞動力資源,而俄羅斯多年來人口都在緩慢減少,勞動力已經成為其經濟增長的一大隱憂。這些要素條件稟賦的不同會進一步促進中俄貿易規模的擴大。
(二)中俄貿易結構會得到改善
中俄貿易一直以來存在結構失衡問題。主要表現在商品貿易失衡、服務貿易失衡和區域貿易失衡三個方面。從商品貿易上來看,中俄之間一直存在嚴重的失衡。中國向俄羅斯出口商品中主要是低級的輕工業品和農產品,而俄羅斯向我國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初級資源開發產品,這種商品結構存在明顯的不合理,并沒有完全反應出兩國經濟和產業的結構優勢。在服務貿易方面,兩國在金融服務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如本幣結算、信用證問題等。在區域貿易方面,兩國的貿易存在著嚴重的失衡。長期以來,中俄經貿合作主要集中在中國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俄羅斯方面也只局限于遠東地區,這樣的布局與兩國擁有的長達4 000多公里的邊境線嚴重不符。
后危機時期,中俄貿易結構失衡問題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中俄貿易結構的改善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后危機時期中俄商品貿易結構會因兩國國內的經濟結構調整而調整。在危機發生之后,中國已經意識到國內的生產結構存在著很大問題,同時由于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絕對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另外,俄羅斯方面的資源出口經濟明顯存在著脆弱性。其次,由于兩國意識到金融服務對兩國貿易的推動作用,所以兩國已經開始對本幣結算制度開始進行高層接觸,同時兩國在銀行合作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最后,兩國的貿易區域正在逐步擴大。在保持了黑龍江、吉林、遼寧的對俄貿易基礎上,俄羅斯已經開始向中國的內陸進行貿易拓展,同時中國方面除了在俄遠東地區進行貿易,開始向俄歐洲地區拓展,這樣的貿易區域擴大對兩國的經濟快速走出危機有著積極的影響。
(三)中俄相互投資將成為兩國經貿合作重點
金融危機發生之前,中俄兩國經貿合作重點是貿易。在應對后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加強投資互利合作,有利于發揮雙方各自比較優勢,促進兩國經濟發展;有利于提升兩國經貿合作水平,豐富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內涵。
長期以來,中俄十分重視兩國的相互投資,為促進雙方投資,兩國政府曾簽下促進投資協議,如《中俄政府間關于經濟貿易關系的協定》(1992年)、2006年中國與俄羅斯簽訂《中俄政府間關于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但是一直以來中俄投資發展緩慢。危機爆發以來,中俄雙方共同努力,為中俄經貿快速發展和更穩定的發展提供條件,在外貿不能打開被動局面的情況下,中俄投資成為雙方合作重點。2009年雙方投資活躍特別是中國對俄投資增長迅速,2009年對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73.5%。①后危機時期,中俄之間的投資在穩定的上升,這與兩國的經貿關系以及經濟結構的互補性有直接關系。同時,面臨金融危機復雜局面,俄羅斯方面采取若干措施,鼓勵外國投資者加強對俄合作,俄羅斯現在特別鼓勵中國有實力的企業到俄羅斯投資,包括能源、基礎設施以及農業、林業、木材加工等。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最近幾年都在搞經濟特區建設,希望中國有實力的企業到它的特區進行投資??傊砹_斯采取了很多鼓勵外國投資者到俄羅斯投資的具體措施和做法。又鑒于中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發展勢頭良好,雙方企業比較了解。雖然中俄相互之間投資還沒有達到預期的高度,但是增長的勢頭還是不錯的,兩國政府都在鼓勵雙邊有實力的企業進行相應的投資。因為投資會帶來貿易的增長,投資帶動原材料的進口,以及在中國生產加工后的出口就會增大。后危機時期,為了兩國貿易進一步的合作和兩國經濟調整的需要,兩國的相互投資必將成為兩國經貿合作的新熱點。
三、后危機時期促進中俄經貿發展的對策
(一)鞏固兩國原有貿易基礎,抓住機遇大力促進兩國貿易發展
經過十多年來中俄兩國的努力,中俄貿易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雖然國際金融危機打擊了兩國的貿易發展,但是從后危機時期兩國貿易的發展趨勢來看,兩國可以利用原有的貿易基礎快速地恢復兩國的貿易增長。另外,在歐美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情況下,中俄兩國都在尋找可靠的貿易伙伴,適時地抓住這樣的發展機遇,大力促進兩國的貿易發展??傊?,中俄兩國應該鞏固兩國的貿易基礎,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兩國貿易。
(二)積極應對兩國貿易結構的調整
兩國貿易存在著嚴重的貿易失衡,后危機時期兩國的貿易失衡必將得到調整。在這樣的一種大勢之下,我國應該積極應對兩國貿易結構調整,打破原有的思路,創新性地提出新的貿易品種。從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來看,對俄貿易需要迅速升級,由原有的輕工業出口轉向富有高科技的民用產品出口,這不僅符合俄羅斯的產品需求,也符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同時,需要對原有的金融服務作出調整,更好地為兩國的貿易結構調整做好服務和保障。最后,擴大兩國參與貿易的區域,積極引導我國沿海發達省份及內陸城市參與到中俄貿易中。
(三)加速推進中俄投資便利化
國際金融危機對于全球經濟的影響是長久的,各國經濟都將在復蘇之后面臨著二次探底的考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問題使得各國經濟在后危機時期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面對后危機時期金融危機可能出現的經濟二次探底,中俄兩國應更加密切合作,避免兩國經濟和兩國經貿合作發展陷入不利局面。為此,中俄兩國應該在已有的合作框架基礎上積極創造投資便利化的環境與條件。投資便利化是一種雙贏的戰略選擇,也是一種明智的對策選擇。對于雙方促進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