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把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稱為“圖式”。圖式理論具有很強的解釋力, 可有效地運用到大學英語的閱讀教學之中,培養出既有扎實語言基礎,又有較高語篇理解水平的學生,從而達到英語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圖式理論;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語言
引言
英語學習中,聽和讀是兩種最常見的信息輸入途徑。漢語語境下的英語學習,讀較之聽,更為常見,其地位就更為重要。大外四、六級考試,閱讀理解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即是例證。閱讀一直是學生獲得英語知識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學生得分的重點。經過近20年的努力,我國大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1]。四、六級考試成績表明,閱讀部分的平均分逐年穩步提高[2]。但目前大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閱讀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也是原因之一。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只注重語言知識的提高和對句子意義的理解,常忽略了對文章總體的理解,久而久之使學生養成緩慢閱讀的習慣。加上課堂上閱讀教學通常以教師講解為主,傾向于滿堂灌,學生參與較少,最終沒有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因而達不到閱讀教學的目的[3]。圖式閱讀理論,經過多年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一、圖式理論概述
“圖式”(schema) 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希臘哲學中, 自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 提出認知圖式的概念, 到格式塔心理學家巴特勒特(Bart lett) 對圖式理論的發展以及人工智能專家魯姆爾哈特(Rumelhart) 等對該理論的完善, 再到現代的廣泛研究, 圖式理論歷經了220 多年的歷史。圖式理論因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解釋力, 已被用來解釋多方面的心理過程, 顯現了其研究所覆蓋范圍的廣闊性[4]。
圖式是人們用于感知世界的知識結構, 所以,有時人們也稱其為背景知識。根據這一理論,閱讀理解就是讀者被激活的相關圖式和閱讀材料之間的互動過程。這一過程包含兩個信息處理模式: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processing) 和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processing)。具體地說,圖式理論有如下特點:(1)圖式來源于重復;(2)圖式可由部分特征引發(激活);(3)反應具有多層次性,并非僵化重復;(4)圖式大中有小,數量無限,互相聯系(內嵌)[5]。
圖式主要有三種作用:預期作用、調整補充作用和剪輯輸入的作用。預期作用,它為人們理解事物提供一種積極的準備狀態;調整補充作用,使人們在認知和理解外界事物時,思維被限定在一定方向和范圍內,由圖式提供的總體框架,為有效推理出某個事物提供幫助;剪輯信息輸入的作用就是當人們感知到外部事物,被激活的圖式對信息進行加工時,只是對與之有關的信息進行整理編碼,并將其納入圖式網絡中去,對與之無關的信息則篩減掉。圖式的這種對信息有選擇性地加工的作用,加速了對過去事物的回憶[6]。然而,這種用已有圖式來指導信息加工的特性,也是造成對事物產生偏見或片面理解的心理原因所在。圖式理論過于看重讀者以前知識的積累,過于夸大背景知識的作用,這一點一定要引起重視,千萬不能以為只要擁有背景知識,閱讀就毫無問題。背景知識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讀者解決一些閱讀問題,但它的作用并不是絕對和唯一的。
根據圖式閱讀理論,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結構構成: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結構圖式。在閱讀過程中,大腦中的三種圖式分別與文章的語言、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了對文章的理解。閱讀理解中所說的語言圖式,就是指關于文章的詞匯、語法和句型的知識,即語言的基本知識,它是閱讀的前提。內容圖式是關于文章內容的背景知識,即讀者對文章所討論的主題的熟悉程度,它是決定閱讀理解的核心和關鍵之所在。形式圖式是指不同文章的語篇形式、組織結構的知識,即讀者對文章體裁的了解程度,它也是影響閱讀理解的一對大因素[7]。
二、圖式閱讀理論的運用
圖式閱讀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對于語言圖式,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抓好基本詞匯和基本語法的教學,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言知識基礎。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詞匯、語法和句型等基本知識的高低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有著重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英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因此,要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就必須牢固熟練地掌握詞匯、語法和句型知識,建立起足夠的語言圖式,這樣才能提高快速準確獲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在語言圖式上的任何空白或欠缺都會影響閱讀理解。如“My new car cost me a cool thousand pounds.”一句中的cool怎么理解?原有的圖式用不上(諸如:涼爽的、酷),新的圖式又未建立(整整的),怎么辦?方法無非是幾種:前導、猜測、查閱、明示。究竟用那種方法呢?那就要看學生的詞匯基礎了:初級的,直接告訴意思(明示)或查閱;中級的,可用前導的方法;高級的,可用猜測的方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測。對于內容圖式,教師應結合課文,為學生講授必要的外國文化背景知識,以豐富學生頭腦中的內容圖式。比起語言學習來,文化的把握更為困難。一種語言并不是語法和詞匯的簡單組合,它還在各個層次上體現著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文化。外國文化背景知識是外語學習者內容圖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缺乏了解會造成閱讀的困難。內容圖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語言圖式的不足,幫助學習者預測、選擇信息、消除歧義,提高學習者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研究表明,補缺前導(provider)和激活前導(activator)這兩種閱讀前導(advance Organizer)都能提高閱讀效果, 其中激活前導的輔助作用更為顯著;由閱讀前導引出的背景知識與語言能力共同對閱讀理解產生影響,且背景知識的作用更大[8]。譬如,看到“Boom Time for Gen X”這樣的文章標題時,中國學生大多會一頭霧水。這時背景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美國內戰后,共分七代人:傳教士一代(1860—1882年);迷惘的一代(1883—1900年);大兵的一代(1901—1924年);沉默的一代(1925—1945 年);嬰兒潮一代(1946—1960);X一代(1961—1980年);Y一代(1981—2000 年)和Z一代(2001—至今)。X代表未知的東西、不確定的東西。相信有了這樣的背景知識導入,標題的大意就比較清楚了。對于形式圖式,教師還應結合不同文體文章的教學,為有效的閱讀創造條件。現實生活中的閱讀材料涉及到各種各樣的體裁,如新聞報刊、詩歌散文、小說傳記、信函報告等等。每種體裁都具有各自相應特點和對讀者不同的閱讀要求。閱讀過程中,讀者從閱讀材料中找到相應的信息填充并建立起的相應圖式,會使閱讀理解達到最佳的效果。例如:Wanted: a tall, attractive male, 38-46, N/S, to share the good things in life with an attractive female. Tel. 136749. 這是一則西方的征婚廣告,如果讀者不熟悉它的形式圖式,理解就會有一定的困難。縮略語N/S是什么意思( no smoking 不吸煙)很多學生可能就不知道。
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通常是采取“自下而上”方法,認為理解一個語篇必須依賴于對構成該語篇的句子的理解,而句子的理解又依賴于對組成句子的詞、詞組和語法規則的理解。因此,閱讀過程所遇到的問題也就自然地被歸結為語言上的問題,閱讀課教師的唯一任務便是進行語言知識教學。這種方法對基礎較弱的同學依然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圖式閱讀理論認為,閱讀理解是讀者被激活的相關圖式和閱讀材料之間的互動過程。它既包含“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processing) ,又包含“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 processing)。因此,閱讀雖然需要語言知識,但更需要客觀世界的知識和在閱讀過程中提取這些知識的閱讀技能。針對大中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的逐字、逐詞、逐句串解的教學模式,目前更需要的是要加強語篇知識的教學,以盡快提高學生的語篇水平[9]。
結語
圖式閱讀理論科學地揭示了英語閱讀的心理過程。其所提出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信息處理方式相互作用的模式,為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正確處理語言知識教學和語篇知識教學的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我們必須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分階段突出重點地進行語言知識教學和語篇知識教學,才能培養出既有扎實的語言基礎,又有較高語篇理解水平的學生,從而達到英語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惠中.從四、六級考試看我國大學生當前的英語語言能力現狀[J].中國外語,2004,(1).
[2] 金艷.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思路與未來展望[J].中國大學教學,2005,(5).
[3] 張瓊.試論圖式閱讀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3,(9).
[4] 韋漢,章柏成.圖式理論和中國外語教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
[5] 陳開順.聽話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方式與聽力的構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2).
[6] 徐湘平.圖式理論與英語閱讀理解[J].文教資料,2006,(11).
[7] 裴光剛.圖式理論與閱讀理解[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
[8] 李平,齊萌.從圖式論看閱讀前導對中國學生英語閱讀理解的作用——一份實臉報告[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5).
[9] 鄭慧敏.圖式閱讀理論與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J].廣州大學學報,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