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鑒于大部分企業對風險管理的錯誤認知,因而提出了較為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其中,包括風險管理咨詢、多層級風險戰略與建設規劃、風險管理組織體系設計、流程與制度設計和信息系統與文化建設。除此之外,還列舉了數種比較常用的風險管理的策略,包括風險的防范、規避、自留、承擔、轉移、對沖、補償和控制,并且對于每種策略都配有相應的解釋。
關鍵詞:集團;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179-02
企業集團是一個以實力雄厚的企業為主體,以產權聯結為主要紐帶,輔之以產品、技術、經濟、契約等多種紐帶,把多個企業、單位聯結在一起,形成的多層次和多法人的經濟聯合體。為保證企業集團健康有序的發展,加強企業集團風險的管理與控制尤為必要。
風險管理是指經濟單位通過對風險的確認和評估,采用合理的經濟和技術手段對風險加以控制,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種管理活動。風險管理學源于保險學,風險管理是通過控制對策來處理損失風險的,如果在實施控制對策后損失仍然可能發生,則可運用財務對策。財務對策是將損失轉移給他人,或將損失留給組織或家庭內部。但在財務獨立經營的資本財務時代,風險管理應當成為財務管理的基本職能。
集團風險管理是指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集團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理財措施、風險管理的組織職能體系、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從而為實現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和方法。
在風險管理上,集團公司面臨著許多單體公司不存在的問題。例如,單元利益導致集團無法協同的風險,環節多、速度慢造成的信息風險和速度風險,風險在集團內部交叉傳遞和疊加放大帶來的新風險管理要求,多部門、多子公司構成的利益團體相互博弈的風險,產業組合和外部環境導致風險復雜化、風險放大和資源攤薄的風險等。
大部分企業對集團風險管理的錯誤認識分為四種類型:
1.集團風險管理就是對所有的風險進行全面管控,不分主次、不分核心與非核心、不分重大與非重大。
2.風險管理是消極的“無奈之舉”,只會消耗資源,不會創造風險價值。
3.認識到集團企業多層級協同風險,或者將多層級協同風險僅作為上下溝通問題。
4.將集團企業多層級協同風險作為集團企業的重大與核心問題來對待,認為信息系統能夠解決多層級協同風險。
于是,產生了兩種錯誤的風險管理狀態:第一,規避風險。第二,冒風險,事后再進行危機管理。在筆者看來,企業既不要害怕風險,也不要盲目冒風險,而是建立一套風險管理體系,科學地去冒險,在冒險當中,把損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集團企業提供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可以分為以下步驟:
1.風險管理咨詢。我們首先必須建立起風險意識,針對所有可能性的因素進行風險評估,然后,根據實際行動進行衡量和報告,最后,將數據匯總,進行風險再評估。
2.制定層級風險戰略與建設規劃。根據集團戰略,結合集團治理體系、管控體系與管控能力,明確風險管理目標,并針對不同層面不同種類的核心風險,引入量化分析工具,確定風險偏好和承受度,保證集團戰略整體目標實現的風險管理戰略。
3.風險管理組織體系設計。在集團內部職能管控的基礎上,融合風險管理對崗位職責的要求,設計集團不同層面的風險管理組織職能方案和相應的職責要求、人員能力框架,補充和完善關鍵的考核內容和激勵機制,構成風險管理有效運行的保障架構。風險管理中各部門的職責分工,見圖1。
4.風險管理流程與制度設計。基于集團現有的集團管控機制,將全面風險指標按照流程的關鍵風險控制點分解到各層級各職能部門,納入集團管控機制,形成風險管控貫徹與日益完善的風險管控機制。并基于集團現有的內控流程,結合已評估出的風險,找出流程中的關鍵風險控制點,梳理并細化具體控制內容,修改制度,強化業務和管理流程中的內部風險控制。
5.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與文化建設。幫助企業設計、實施具有風險數據集中、風險影響統計分析、風險及時報告、風險控制跟蹤等功能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統一集團各層面的風險意識和風險語言,培養企業員工的風險責任感,建設與集團風險戰略相符合的風險管控文化。
風險管理策略分為以下幾種:(1)承擔——不設防或是有計劃的風險承擔;(2)規避——無為、冒險或低風險都是風險規避手法;(3)轉移——用保險或投資結構、合約來轉移風險;(4)對沖——通過承擔多個風險,使相關風險能夠互相抵消的方法,使用該方法,必須進行風險組合,而不是對單一風險進行規避,控制;(5)補償——用風險補償機制進行創新;(6)控制——控制風險因素或發生的頻度和程度。
大集團的風險管理策略首先是基于風險的分散和對沖(圖2),用風險補償來發展集團的風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風險管理對任何性質、類型和規模的企業都是非常重要的,是企業在發展的任何階段都必須考慮的。良好的風險管理體系和措施,可以確保企業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將經營繼續下去,減少損失,并努力降低企業的風險成本,提高股東價值。
除此之外,以下方法也較為常用。
1.預防。金融風險的預防是指在風險尚未導致損失之前,經濟主體采用一定的防范性措施,以防止損失實際發生或將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風險的預防是一種傳統的風險管理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社會效果好的特點,可以實現防患于未然,對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十分重要。因此,通常運用于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管理中。
2.風險。金融風險的規避是指經濟主體根據一定原則,采取一定措施避開金融風險,以減少或避免由于風險引起的損失。風險規避策略的實施成本主要在于風險分析和經濟資本配置方面的支出。此外,風險規避策略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種消極的風險管理策略。規避與預防有類似之處,二者都可使經濟主體事先減少或避免風險可能引起的損失。不過,預防較為主動,在積極進取的同時爭取預先控制風險,而規避則較為消極保守,在避開風險的同時,或許也就放棄了獲取較多收益的可能性。例如,當經濟主體在選擇投資項目時,盡可能選擇風險低的項目,放棄風險高的項目,而風險高的項目往往也可能有較高的預期投資收益。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傾向于發放短期的、以商品買賣為基礎的自償性流動資金貸款,而對固定資產貸款采取十分謹慎的態度。規避可以應用于信用風險、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管理。
3.風險自留。風險自留是指企業自我承擔風險。假如由于某些金融因素的改變會產生損失,企業將以此時可獲得的所有資金償付,以使損失減小或消失。通常情況下,自留可以是有計劃的,也可以是非計劃的,且可以預先為可能發生的損失留存資金或不留存。計劃自留是指有意識地對預計的風險的自我承擔。采取計劃自留策略一般是因為它比較便利,有時也是在比較了各種方法之后結合企業自身能力而作出的決策。非計劃自留是人們沒有預計到風險會產生而形成的。但有時即使預計風險會發生,而風險造成的最大可能損失被低估,也仍然發生非計劃自留。
4.內部風險抑制。從國際金融發展的進程來看,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金融業務的規模逐步擴大、競爭的激烈程度增加,銀行所面臨的金融風險也越來越大。通過進行聯合重組,建立股份制銀團,不僅可以適應市場需求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可以將原來單個銀行所要面臨的巨大風險合理分攤,使得每一家按照合同協議規定承擔有限的風險,從而有利于從銀行團體內部結構上抑制風險損失的嚴重性。此外,進行信息投資也是另一種主要的內部風險抑制形式。市場信息具有不對稱性和滯后性,不能及時掌握信息會導致對市場預測的失效。信息投資是對市場的未來趨勢進行更加精確的估計或預測,目的是使預測的風險和損失程度更準確,使風險承擔著可以更加及時準確的、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
在企業經營中,風險時刻都存在著,必須要有風險意識。適當運用以上方法,有效規避風險,減少損失,是一個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