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政務平臺與企業辦公自動化平臺必須深度融合,將政府的工作流程創新擴展到為企業服務中去,從企業所處的社會和經濟價值鏈入手,改造政府部門為企業服務的工作流程,才能真正提高政府部門為企業服務的工作效率。
關鍵詞:電子政務;辦公自動化;平臺;接口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267-02
引言
電子政務(E-Government,即電子政府)是電子商務(E-Commerce/E-Business)應用體系中,基于網絡的符合Internet技術標準的面向政府機關內部、其他政府機關、企業以及社會公眾的信息服務和信息處理系統。電子政務平臺與企業辦公自動化平臺必須深度融合,將政府的工作流程創新擴展到為企業服務中去,從企業所處的社會和經濟價值鏈入手,改造政府部門為企業服務的工作流程,才能真正提高政府部門為企業服務的工作效率。
一、我國電子政務的崎嶇道路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提出的“政府上網工程”,可以看做中國政府在電子政務方面邁出的第一步。據統計,截至1998年5月17日,“.gov.cn”下域名已注冊145個。而自1999年開始,電子政務的概念逐步升溫,相關研究不計其數。進入21世紀,電子政務更是迎來了它的春天。
然而,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道路是非常崎嶇的。分析起來,電子政務在我國的發展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制約。
1. 信息不公開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內部一直存在兩種聲音:一部分人認為,絕大部分政務應當對公眾保密;另一部分人認為,公眾有權知道大部分政務并以此行使監督權。從建國一直到21世紀初,前者始終占據主導地位。而電子政務從來都被看做是政務公開的產物。基于這種思想,電子政務發展相對緩慢。但最近幾年后者的聲音逐漸強大,政府意識到了政務信息公開的必要性。2008年5月,更是出臺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這對推進電子政務無疑有巨大的作用。
2.資金匱乏
我國政府資金本來就不充裕,再加上前些年對電子政務的不重視,各級政府真正投入到電子政務上的資金相當有限。而電子政務的建設處處離不開錢:從硬件設施到軟件平臺,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開支。有時候為了用及其有限的資金完成龐大的系統建設,不得不在某些環節“偷工減料”,導致電子政務平臺往往不如人意、功能簡單、漏洞偏多。
3.認識有誤區
這幾年電子政務飛速發展,這當然是好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電子政務平臺是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限時要求下作為“任務”完成的。有些地方政府自身沒有意識到電子政務的重要意義,對這個任務并不重視,只求完成任務了事。這造就了無數“60分”電子政務平臺,而真正“90分”以上的電子政務平臺十分罕見。
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與政務信息公開的必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經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這標志著我國關于政務是否應公開的爭辯有了基本的結論:政府信息公開利大于弊。
各式各樣的謠言是威脅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謠言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而政府信息公開可以有效減弱信息的不對稱性。故政府信息公開對維持社會穩定可以說功不可沒。
從 “三個代表”到“和諧社會”,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樹立自己的親民形象。一個神秘的、高高在上的政府自然不是“親民”的,而政府信息公開可以讓民眾深入了解政府的運作、最新政策,這使得群眾有機會參政議政,進而推動了中國民主進程。一個民主的政府當然是親民的,而親民的政府又是民眾希望看到的政府形象,故政府信息公開對改善政府形象有重要意義。
2002年非典暴露出政府信息保密對政府公信力的致命傷害。最近幾年政府逐步實行信息公開制度,2008年5月汶川地震政府信息公開不論速度還是程度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政府的措施和兩次突發事件造成的影響來看,政府信息越公開,公信力也就越大。
三、我國電子政務的不足
在以上所述的制約之下,我國的電子政務發展遇到了很多問題。
1.電子政務平臺涵蓋的內容過少
很多地方政府的政務公開平臺僅有一些政府公文,并且這些公文的數量還相當有限。這導致群眾在電子政務平臺上查不到想要的信息,更談不上網上辦事。
2.電子政務平臺制作粗糙
部分政務公開平臺制作很粗糙,看起來完全沒有政府網站所應具備的權威性,倒像是個人網站。有些政府網站不僅外觀粗糙,安全性能更是令人擔憂:這些網站沒有經過專業技術人員的設計制作,而是由一些政府內部的業余人士制作,這樣的平臺很少考慮安全性的問題,以至于某些電子政務平臺的安全性能甚至不如中小企業的網站。
3.電子政務平臺更新緩慢
大部分電子政務平臺繼承了傳統政務的詬病——效率低下。現在電子政務平臺的信息發布往往比傳統渠道還要慢很長一段時間,使得電子政務失去了時效性強的優點。
4.電子政務平臺互動性不足
絕大部分電子政務平臺的“留言板”形同虛設,根本沒有管理人員對群眾提出的問題、質疑進行答復。有些地方政府的政務平臺雖然有工作人員回答留言板上的問題,但往往負責答復的人身兼數職,管理留言板只是該工作人員眾多工作任務之一。這造成工作人員查看、回復留言板不及時。
5.電子政務平臺仍需借力于傳統渠道
有些電子政務平臺具有“網上辦事”的功能,但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在網上初步申請。在網上完成第一步后,很可能還要遞送書面材料,這使得“網上辦事”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四、基于電子政務的企業辦公自動化應用分類
1.信息檢索
企業在運作過程中往往需要了解各類最新政策、政府的戰略發展藍圖等。若沒有電子政務平臺,企業相關負責人需要翻閱無數報刊,走訪若干部門才能得到需要的信息。這個過程不但耗費經歷,而且時間可能拖得很長。有時候雖然能在非官方網站上查閱到一些信息,然而這些信息不具備權威性,以此知道企業的運作、發展方向未免過于冒失。
電子政務平臺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企業無需再翻閱報刊,無需走門串戶,只需輕點鼠標,即可在較短時間內了解所需信息。并且這些信息都已經“電子化”,無須手工錄入,就能與企業自身的辦公自動化系統完美融合。有些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平臺提供了RSS訂閱源,使得企業可以選擇自己關心的信息類別,在相關政策、文件上網的第一時間,通過RSS傳遞給企業用戶。
21世紀是信息的社會。如果能掌握電子政務平臺與辦公自動化系統結合后先進、權威的信息檢索途徑,企業必然能在商海取得不錯的成績。
2.互動交流
電子政務平臺的信息發布功能畢竟只能為企業提供無差別服務,即便有了RSS技術,這種服務仍然不能算作個性化的。企業有時需要針對自身遇到的實際問題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交流,這就要借助電子政務平臺提供的互動交流服務。
互動交流服務在電子政務平臺中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有的電子政務平臺提供了留言板,有的電子政務平臺公布了各部門的投訴咨詢信箱,還有一些平臺甚至提供了BBS系統。企業大可借助這些途徑與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實時/非實時的溝通,這種溝通方式將來甚至可以考慮融合進入企業內部的辦公自動化系統通訊模塊,以方便企業的應用。
我國政府近年來越來越重視與網民、企業用戶的在線溝通。2008年6月20日,國家主席胡錦濤甚至做客帶有官方色彩的“強國論壇”,與網民通過論壇交流。這個舉動被媒體看作是政府加強官方與民間網絡互動的一個典型。
3.網上辦事
電子政務普及之前企業如果遇到諸如許可證核發、年審這一類的問題往往不得不往返奔波于企業與若干個政府部門之間。如今某些優秀的電子政務平臺已經推出了“企業辦事”這一類應用。如上海市政府網站就在首頁醒目位置放置了“企業辦事”專欄,進入該欄后有二十余大類可在網上無紙化辦理的項目,內容從企業開業申辦到勞動保障等等,涵蓋了企業辦事的各個方面。
五、電子政務平臺與企業辦公自動化平臺的深度融合
1.現階段電子政務應用的缺陷
這里我們單就政府電子政務平臺與企業辦公自動化系統銜接問題做一些探討。
目前企業要在辦公自動化中使用電子政務平臺,還需要將從電子政務平臺中獲取的信息、文件手工轉存、復制進入企業自己的辦公自動化系統。企業用戶很希望這個過程也能夠像“辦公自動化”的名稱所描述的那樣自動化完成。
另一方面,即便有部分RSS訂閱功能,目前企業與電子政務平臺發布的信息交流基本還是靠企業人工關注電子政務平臺的新信息,使得信息傳遞效率低下,有時企業甚至會錯過一些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發布于電子政務平臺上的重要文件。
綜上所述,目前電子政務平臺與企業辦公自動化平臺之間缺乏強大的交互樞紐,兩者各自為陣,為企業的實際應用帶來了許多麻煩。
2.Interface設計實現“無縫對接”
筆者認為,解決辦公自動化系統與電子政務平臺“各自為陣”需要以下幾點努力:
政府須出臺電子政務平臺相關規范,對各部門電子政務平臺的設計作出統一規劃,使全國各政府部門的電子政務平臺具有統一功能、統一界面、統一接口。
辦公自動化系統要進一步從“項目化”過渡到“產品化”,從單一產品的組合過渡到協同辦公系統。
相關部門應出臺相應文件,公布經過統一的電子政務平臺對外的接口部分,并強制要求協同辦公系統生產單位在其系統內集成相應模塊完成與電子政務平臺的對接。
結束語
在考慮各政府部門內部辦公信息系統、政府網站、電子政務網的建設,完成電子政府的基礎框架,實現政府內部、跨部門間、面向公眾、企業的基本應用的基礎上,要積極考慮政府部門面向企業的深層應用,包括無紙化辦公、電子社區、電子稅務等應用。與此同時,國家應加強加快電子行文的立法,確立電子文件中的數字簽名、電子印章的合法性;加強對電子行文過程中所涉及的計算機系統軟硬件安全,計算機系統數據安全、運行安全,計算機物理環境安全,管理和人事,法律、規范和標準,社會公德和標準等研究,為電子政務與企業辦公自動化的深度融合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 姚國章,林萍. 加拿大電子政務發展解析[J].信息系統工程,2010,(4):11.
[2] 李文梅,王茶生. 淺談在現代企業中實施網絡辦公自動化[J].商場現代化,2007,(36):27-28.
[3] 鄧淑玲. 信息化管理與自動化辦公新視野[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