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基礎”課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教學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客觀要求。“基礎”課實踐教學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因材施教,使學生做到知行統一。實踐教學可以分為課內模擬性和課外實踐性兩大類,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實踐教學;課內模擬性;課外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236-02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各高校積極組織實踐活動,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05新方案課程之一,承擔著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職責。
一、“基礎”課加強實踐教學勢在必行
首先,當前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進步的日新月異,各種新生事物的不斷涌現,改革開放帶來的各種文化相互激蕩,造成了部分學生思想狀況上的混亂以及對某些事物認識上的偏頗。而“基礎”課以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緊扣大學生在成長成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這就使得本課的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因此,“基礎”課雖然是一門政治理論課,但又不能僅僅局限于理論教學,而應在搞好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在學好馬克思主義倫理與法律知識的同時,聯系自己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身體力行,努力把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實踐,做到知行統一。因為理論學習的最終目的并非是從理論到理論,而是通過理論學習,讓學生把理論知識通過實踐內化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并外化為實際行動。
其次,在“基礎”課的教學中加強實踐教學有助于改變我國政治理論課教學傳統的“一言堂”、灌輸式教育,通過實踐活動既可以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其主體作用,增強其學習的自主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廣泛參與活動的策劃、準備和組織,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組織能力等;而通過參觀訪問及對某一問題的調查研究,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基本原則
“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基本原則,是指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思想指南和行為準則,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規律的客觀要求,更是實現實踐教學實效性的客觀要求。
(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緊密結合教材內容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即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基礎”課的理論基礎,更是教材的靈魂,因此,實踐教學內容的確定應在緊密結合教材的基礎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分析,形成正確的認識與結論。
(二)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基礎”課實踐教學中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根據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實踐內容和方案,即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根據每個班級的專業以及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學業背景、思想實際、年齡特征、個性差異及其發展變化的具體特點,采取有的放矢的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不斷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和提高。
(三)堅持理論聯系的實際原則
由于“基礎”課的教學目的在于運用科學理論解決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期對社會現實形成正確的認識,這就決定了本課的實踐教學要將基本理論知識與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國際國內社會發展的形勢緊密聯系起來,關注大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關注大學生身邊的問題,使“基礎”課的教學緊密聯系學生所關注、接觸的生活實際,努力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心民生疾苦的社會責任意識。
(四)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
所謂知行統一是指受教育者將所掌握的思想道德認知轉化為行為實踐,形成行為習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與受教育者現有水平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求教育者將首先要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認識,再推動受教育者將思想道德認識轉化為行為習慣,如果說前者的實現主要靠理論教學,那么實踐教學則是實現后者的主要途徑。鑒于此,筆者在實踐教學中將知行統一作為一項重要的原則,也是實踐教學的落腳點。
三、“基礎”課實踐教學的一些有益探索
在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切實解決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筆者在實踐教學領域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從總體上來說,筆者把實踐教學分為課內模擬性和課外實踐性兩類。
(一)課內模擬性
課內模擬性實踐教學即通過在課堂上模擬創設現實生活中的某種情景,使學生參與其中進而引發學生思考相關問題的實踐教學方式。具體方式有影音資料欣賞、案例解析、情景模擬、小組討論或辯論等。
如在講授“繼承愛國傳統 弘揚民族精神”一章時,面對經濟全球化形勢下我國一些留學生的“學而不歸”現象,組織學生開展了愛國與歸國之間關系的小組討論與辯論,使學生切實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愛國的地域與表達形式的多樣化。另外,通過愛情中愛一個人就是要為他付出的類比,引導學生認識到愛國也是要為祖國付出、做貢獻,而并不是一味地從祖國索取。那么怎樣做貢獻呢?針對近幾年我國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西藏3.14事件、北京2008奧運會、汶川“5.12”地震、玉樹地震等,組織學生進行了“我能為祖國做些什么”的大討論,同學們踴躍發言,最后形成共識:愛國不是空洞的說教,更不是比喊口號,而是要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表達,是要實實在在地為祖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寫好方塊字,說好普通話,每天多學一個知識點,多關心一個同學,多參與一項活動,少浪費一滴水,少浪費一粒糧食,少用一雙一次性筷子等等。
在“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的實踐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信任與溝通”的實踐教學。由兩名學生合作完成,在一分鐘的溝通交流之后,其中的一名學生被蒙上眼睛,環繞教室一圈,另外一名學生負責語言引路,告訴對方哪個地方有障礙,怎樣避開障礙。由此測試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程度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為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金錢,組織學生觀看國際大專辯論賽《錢是萬惡之源》。
在“了解法律制度 自覺遵守法律”的實踐教學中,則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和情景模擬法。如在對典型案例許霆案的講解中,通過對違法與犯罪之間關系的講述,警戒學生“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思想的危險性,日常生活要注意防微杜漸;通過對許霆判處刑罰的法律依據的講解,則使學生對“不是自己的東西,千萬不要有非分之想”、“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又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言行,提高法律意識。在本章的實踐教學中筆者還采用情景模擬的方式開展了“我來做法官”活動。讓學生以一個法官的身份來對生活中的某一案件進行判決,并由老師進行點評,使學生把課堂上學習的法律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大大調動了其學習法律、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此外,筆者還結合授課時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組織了相關的實踐教學。如針對西藏“3.14”事件,組織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查找資料,在了解西藏歷史、現實以及達賴分裂祖國的種種惡行的基礎上,使同學們對事件形成正確的認識,并堅定祖國領土不可分離的信念。針對汶川“5.12”大地震、玉樹地震,組織學生觀看了相關視頻,使學生深受震撼,認識到要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關心自己,關愛他人。
(二)課外實踐性
課外實踐性實踐教學即通過組織一些與社會生活面對面接觸的活動,使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對社會現實形成直觀的認識,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素質和能力。
例如,在“加強道德修養 錘煉道德品質”的實踐教學環節,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尋找道德模范”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尋找一位自己所認為的道德模范,觀察其道德表現,搜集其模范事跡,并將調查內容及感想寫成調查報告。
再如,在講授“培育職業道德 樹立家庭美德”一章時,為了使學生對當前我國就業形勢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確社會所需人才標準,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筆者組織學生到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進行了實地調查,與部分招聘單位和一些求職者交流了擇業和就業交流;組織“三個一”親情活動:為父母洗一次腳,用自己的勞動所得送給父母一份禮物,給父母寫一封信,通過活動使學生深刻理解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感恩父母,回饋父母。
總之,在幾年的教學中,筆者在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諸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如調動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并引導學生開始思考自己身邊的一些現實問題,促進了學生思想的轉變和行動上的改變等。但由于個人主觀原因和客觀條件的限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如實踐教學的內容還不夠豐富,形式還不夠多樣化,特別是課外實踐性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活動效果也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希望以此文與同行交流探討,共同努力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