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今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制度、退休制度等都給這個“未富先老”的國家增加越來越大的壓力。“老有所為”論基于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借鑒了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提倡發揮老年人的內在潛力,滿足社會、家庭、個人的多元化需求。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方式;老有所為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2-0199-02
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老年人身體素質提高,平均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趨勢。截至2008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達到1.6億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2%;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3%;80歲以上高齡老人已達到1 805萬人。國際的通行標準認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占總人口比例在10%以上,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總人口比例中達7%以上的地區,即可稱為“老齡化社會”。顯而易見,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曾經的“老齡化”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采用“積極的老齡化”的觀點,把這個“老齡化”過程描述為:通過優化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來提高生活質量。聯合國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在2002年確定實現“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包括老年人積極參與可惠及所有公民的發展;隨著人們變老,促進健康和福祉;促進有利環境支持健康的“老齡化”。如何對待老年群體,如何利用老年資源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認為,“老有所為”回答了“積極的老齡化”問題。
一、“老有所為”的理論回顧
活動理論:由美國芝加哥學派提出的活動理論與社會撤離理論①基本觀點相反,他們認為,活動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動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滿意和更能適應社會,主張老年人應該盡可能長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喪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從而把自身與社會的距離縮小到最低限度。美國社會學家厄爾德曼·帕爾莫在1955—1967年間,對美國127名平均年齡78歲的老年人作過一次跟蹤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老年人的經濟活動并不因為年事已高而減少,其社會活動程度也無顯著減少,并且老年人在某些領域活動的減少會在另外一些領域得以彌補。調查認為,參加活動的老人,生活滿意程度都很高,相反,那些減少活動的老年人,生活滿意程度都較低。該理論的觀點為大多數老年社會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會工作者看來,社會不僅在態度上應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一切社會活動,而且應努力為老年人參與社會提供條件。
二、“老有所為”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齡化增加社會負擔
一方面,人口老齡化使得人口結構中老年人的比重大大上升,導致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消費越來越大,對于如今的“4-2-1”的家庭來說,他們的撫養費很可能使得子女組建的年輕家庭無力承受。據2005年3月國家民政部公布的數字,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34億人,超過總人口的10%,其中65歲以上人口為1.1億人,占總人口的8.5%,意味著勞動力的撫養負擔愈加嚴重。老齡人口撫養比②則相對更為直接度量了勞動力的養老負擔。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健全,我國在1997年確立了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由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兩部分組成,社會統籌由單位負擔繳費,目前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20%,個人賬戶由職工個人繳費,繳費比例為個人工資的8%。而那些在養老保險制度確立前的職工,向他們支付的養老金由后來繳費者負擔,這就產生了“歷史債”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在新舊養老制度的轉軌過程中,產生了約8萬億元人民幣的養老金債務總額。這部分養老保險金產生了巨大的債務缺口,而且企業將把各種社會福利保障的包袱推向社會,這就給原本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各項社會福利政策尚未健全的“未富先老”的國家增加越來越大的壓力。這些都能導致社會積累減少,經濟發展受到制約,社會進步放慢,最終阻礙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一種發展的“負效應”。
(二)老年人才的時效性
老年期可分為三個年齡段:低齡段(60-69歲)、中齡段(70-79歲)和高齡段(80歲以上)。低齡老年人一般身體健康,不論體力還是智力都是比較活躍的,人數占老年人口比例最大,有再參與社會活動的資本和條件,低齡段是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最佳時期;中齡段的老人大多以追求健康的身體為目標,但在以智力為主的高科技、教育、醫療工作中,老專家、老教授、老醫師等高級人才由于其基礎扎實,累積資料豐富,仍可以繼續致力于鉆研技術,撰寫論文、專著,從事講學、翻譯咨詢、指導手術等工作,中齡段是老年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時期。然而人類生命有限,低中齡段的老人雖說身體仍然健康,但就其生命的整個過程而言,他們終究已處于黃昏時分,這就決定了這部分人力資源若不被及時開發利用,其有效性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降低,甚至完全喪失。對于處于高齡期的老年人,他們多是歷史的見證,所擁有的豐富的經歷、資料是歷史研究的重要財富;所擁有的多年實踐經驗、研究成果更是維系社會事業連續性的不可代替的部分,因而高齡期是老年人力資源的搶救時期。
(三)老年人自身發展的需要
大多數老年人健康狀況尚好,具有再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他們擁有潛在“資源價值”和“知識存量”,是整個人力資源系統中極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一些身體健康的老年人為保障自己的生活,減輕家庭負擔,增加經濟收入,一旦有再就業機會,就積極謀求就業;另一方面,根據需求層次理論,老有所為處于需求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層次,老年人無論是退休老人還是一般的老人,都有被尊重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對于離退休老人來說,這種需要更為強烈,他們從熟悉的工作退出后,往往產生無用感、孤獨感、壓抑感等“離退休綜合癥”。“老有所為”可以給他們一個繼續展現自身能力的平臺,解決因年老帶來的心理問題,滿足他們心理上參與社會的需求,實現繼續社會化。
三、“老有所為”的制約因素
(一)國家的退休政策構成了我國老年人力資源供給的限制
我國法定退休年齡為男60歲,女55歲,這種“一刀切”的退休方式直接壓縮了老年人力資源供給的空間。而現實狀況是老年人的社會閱歷深厚,并有熟練定額勞動技能和豐富的工作經驗,特別是那些低齡老年人,體力和智力都還處于良好狀態,完全將這部分老年人排除在人力資源系統之外,是對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重新啟用這些老年人,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余熱,為我國經濟發展作貢獻是明智之舉。
(二)社會價值觀念的約束
社會普遍認為老了退休,萬事皆休。居家養老使得很多老年人放棄了再就業的想法,安于安逸的晚年。一方面,老年人選擇參加一些老年人俱樂部、外出旅游等娛樂方式,他們靠充足的退休金和贍養費生活得比較愜意;另一方面,老年人再就業會使得熟悉的人,例如鄰居、單位同事認為子孫未盡到贍養的義務才使得老年人外出工作。這些傳統的觀念嚴重制約了老年人的再就業。
(三)老年人就業與青年人就業沖突
很多人認為,我國人口基數大,就業形勢一直很嚴峻,老年人就業是在搶年輕人飯碗。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老年人再就業的工作選擇與年輕人的工作選擇是在不同一個的范疇內。在我國,雖然勞動力供給呈現過剩的局面,但是在某些特殊領域,例如科技、教育、文化、醫療等工作崗位,仍然需要有經驗、有專長的資深工作者。老年人的經驗財富是其他條件不可替代的,社會對于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老年人仍然是有需求的。
四、“老有所為”的建議
(一)創造有利于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環境
隨著人均預期壽命延長,科技進步,復雜勞動所占比重增大,在退休制度、工作制度上應進行適當的調整,一刀切的退休制度并不能滿足社會的長久發展,提高勞動年齡上限,延長勞動的有效歲月,晚進晚退的退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同時需要制定與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1996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權益保障法》,鼓勵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況下參與社會發展,為老年人參與社會,實現老有所為提供了法律依據。就老年人具體、專門的法律法規方面還是欠缺的,所以按目前來說,應加快制定針對老年人專門性的、可操作化的法律,針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原則、基本政策、基本途徑等做出具體規定,保護老年人力資源在開發過程中的正當權益。
(二)營造鼓勵、支持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的良好氛圍
通過宣傳教育,更新社會觀念,摒棄“老無所用”的觀念,打破原有的“包袱”論,鼓勵老年人再就業,通過大眾宣傳,樹立老年人再就業的典型;同時,社會還應為老年人創造機會,比如建立老年人職業介紹所,構建老年人信息資料數據庫,使得老年人才市場為廣大的老年人力資源牽線搭橋,形成老年人才的雙向選擇建立平臺等。
(三)作為老年人自身,應樹立積極的再就業觀
體力和智力都處于良好狀態的老年應借個人專長和技術優勢,弘揚高度的工作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積極投入到為社會、為家庭再做點貢獻,轉變依靠“家庭養老”或“社會養老”的觀念,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老人自養。這對于老年人擺脫“離退休綜合癥”是有好處的。
“老有所為”是一種積極的養老方式,充分發揮老年人力資源與非老年人力資源的互補效應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將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放在戰略地位,有利于我國社會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杜鵬.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2] 蔡昉.勞動力短缺:我們是否應該未雨綢繆[J].人口學與計劃生育,2006,(2).
[3] 章惠君.老有所為的基本理論實踐[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1998,(1).
[4] 孫中華,等.完善我國城市老有所為實現途徑的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0,(5).
[5] 丁軍強.21世紀中國人口老齡化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分析及對策[J].理論月刊,2002,(10).
[6] 劉唐宇.論我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J].經濟問題探索,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