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錦州的發展現狀;論述了錦州實行區域發展戰略,確立遼西沿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依據,論證了整體開發錦州灣,充分發揮遼西沿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的可行性;提出了錦州區域發展戰略以及在打造遼西沿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關鍵詞:錦州;發展現狀;區域發展戰略;中心城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029-04
遼寧省錦州市位于東北地區西南部,是東北地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城市之一,是遼西區域性中心城市,是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是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是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新銳金融生態城市,歷史積淀深厚,區位條件優越,交通設施完備,教育科技發達,經濟建設和產業進步的后發優勢明顯。因此,明確城市定位,做好區域發展與區域合作這個戰略性的創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錦州的發展現狀
錦州市下轄10個縣(市)區,總面積10 301平方公里,人口310.2萬人。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790.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3.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51.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05.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5,741元;全年財政總收入63.6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8.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0.1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5 386.1元和6 627元。
(一)錦州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交通優勢
錦州地處遼寧省西南部,扼遼西走廊咽喉要道,南臨渤海遼東灣,北依東北西部、內蒙東部遼闊腹地,是環渤海和環黃海經濟圈的重要城市。錦州是聯結華北、東北兩大區域的交通樞紐,是東北地區唯一一個同時具有海港、空港、鐵路、公路樞紐和管道運輸的城市。錦州港是中國沿海最北部的一類開放商港,年吞吐量達5 200多萬噸,集裝箱吞吐量73.8萬標箱,已躋身于中國港口二十強;2010年6月,又投資41.9億元建成四港池北岸線,年裝船能力3 500萬噸,達產后將一躍成為億噸大港。秦沈鐵路客運專線,京哈、錦赤、溝海鐵路和京沈、錦朝、錦阜、阜盤高速公路在錦州交匯,與北京、天津、大連等城市形成了“3小時城市圈”;遼西唯一達到國際民航4c級標準并可起降大中型客機的錦州機場已開通中轉聯程業務,從錦州可實現一日內抵達全國各主要城市。全市已形成了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管道運輸等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絡。
(二)錦州是東北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城市之一
錦州市于20世紀60年代被國務院命名為“大慶式新興工業城市”,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已形成了石油化工、新型材料、農副產品加工業三大支柱產業,光伏、汽車零部件、精細化工三大新興支柱產業和機械、輕紡、醫藥、電力四個傳統產業。2009年末,全市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21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9.0億元。
目前,在錦州已經形成了城區內石化、城西湯河子、城北八角臺、城南松山新區和臨港開發區五個工業集群。特別是近年來依托港口優勢,加快了開發區建設步伐,規劃建設了光伏、石化、汽車零部件、農副產品加工、新型材料、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和醫藥等工業園。同時,實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全市產業結構由2008年的18:43.9:38.1調整為16.7:44.5:38.8。全市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75家,產品超億元企業200家。
(三)錦州是遼寧乃至東北重要的糧食、棚菜、水果、肉蛋奶生產基地
2009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5.8億元,其中農業產值96.1億元、林業產值1.6億元、牧業產值126.7億元、漁業產值28.4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0億元。幾年來,錦州大力實施六個百萬工程(即棚室、花生、速生豐產林、水產養殖、優質水果),蔬菜、花生、水果、畜牧等優勢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糧食總產量193.9萬噸,蔬菜產量338.9萬噸,水果產量38.6萬噸,肉類總產量55.4萬噸,禽蛋產量48.8萬噸,水產品產量46.4萬噸。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糧菜肉蛋產量均居遼寧省前三位。現已形成糧食、花生、蔬菜、畜禽、林果等十大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
(四)錦州是遼寧省三大物流基地之一
錦州自古以來就是商賈云集的經商寶地;是遼西商貿流通中心。目前,錦州市已建設了一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購物環境優美的商業網點,超市、連鎖、代理配送等現代營銷方式發展迅速;恒大、華聯、渤海三個物流園區已開工建設和使用。2009年,全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9.9億元。
(五)錦州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一
錦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悠久的歷史,給錦州積淀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擁有距今1.4億年的古生物化石群、距今1500多年的佛教石窟、號稱“東北三大名山”之首的醫巫閭山和堪稱天下一絕的筆架山的“天橋”。大廣濟寺遼塔、北鎮廟、北鎮雙塔、義縣奉國寺、萬佛堂石窟,都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近郊的錦凌水庫已開工建設。旅游業總收入96.3億元。遼沈戰役紀念館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六)錦州是遼寧省科研、教育密集區
錦州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 305所,在校學生48.8萬人。其中有渤海大學、遼寧工業大學、遼寧醫學院等高等學校7所(含1所民辦高校),在校學生8萬人。有科研院所22家,10萬科技人員。教育和科研實力居全省第三位。有衛生機構706個,衛生技術人員11,850人,醫療服務、疾病控制、婦幼保健等體系建設都走在全省前列。
(七)錦州是環渤海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口岸城市
幾年來,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2009年實際利用外資3.7億美元,出口8.1億美元,引進域外資金214.0億元。近年來,已同世界上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
(八)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多年努力,錦州已構筑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但是在經濟生活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實力還不夠強,與區域中心城市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粗放型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結構還不盡合理;經濟外向度不高,外貿出口壓力仍然很大,等等。可以說加快發展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二、錦州實行區域發展戰略,確立遼西沿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依據
中心城市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和支撐作用,強調中心城市對于區域經濟開發、開放的龍頭和樞紐地位,并通過中心城市帶動所在區域聯合開發、共同發展,是區域發展理論和開放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心城市是相對于經濟區域和城鎮體系而言的,一般指在經濟上有著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較強的吸引能力、輻射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從區域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經濟區域中經濟發達、功能完善、能夠滲透和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行政、社會和經濟組織的統一體。在區域協調發展中,中心城市起著最主要的龍頭帶動作用。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的經濟管理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其基本特征具體表現為:
1.經濟集中程度高,規模大,實力強。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活動的聚集點和經濟交流的樞紐,或稱集散地。因此,它的經濟規模比較可觀,整體實力比較雄厚,經濟勢能高于一般城市,其國內生產總值在所屬區域中占有相當比重,人均GDP高于區域平均水平。中心城市往往集中了大量人口、企業和各類產業。這是中心城市最基本的經濟特征,是發揮其巨大作用的經濟基礎。錦州在解放初期曾經是遼西省的省會;60年代,曾被評為“大慶式新興工業城市”,經濟規模、整體實力可觀。在遼寧省西部,錦州、盤錦、阜新、朝陽、葫蘆島等五座城市,唯有錦州最具這些特征。
2.社會分工發達,產業體系完整。中心城市借助區位優勢、人文傳統或自然資源等某些優勢不但形成了相當可觀的經濟規模和實力,而且形成了分工細致、協調緊密的社會化大生產和布局合理的產業結構。專業化程序高、分工細、協作強是中心城市突出的特點。專業化分工化協作不僅發生在城市內部,而且蔓延到周圍地區甚至更遠的其經濟觸角能夠延伸到的地方去,包括城市間、地區間、國家間的分工,形成一個集中的分工協作體系。遼西地區外向型經濟依存度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五市生產總值相加只有2,752億元,還趕不上大連一個市(4,410億元)。五市需要認清形勢,必須團結一致,共同推進遼西沿海城市群一體化。遼西五市山水相連,文化資源趨同、產業結構相似,具有得天獨厚的一體化整體開發優勢。尤其是錦州、葫蘆島和盤錦三市都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產業;在工業經濟中,又都以石化為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內在張力必然要求淡化五市之間的行政區劃而強化經濟區劃。從政策層面考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3.科技力量雄厚,人口素質高。中心城市是先進生產力的聚集地,是區域人才、技術、科研、設備以及科研交流集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具有很強的創新和吸納創新能力。中心城市擁有水平較高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有相當數量的科學工作者和專業技術人員,是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發中心,也是新管理、新工藝、新制度的發源地。錦州有大專院校7所,在校生已達8萬人;中等專業學校7所,各類職業學校23所;科研院所22家,10萬科技人員,教育、科研實力居全省第三位,具有一定研發能力。
4.具有較強的綜合服務能力和較完備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完善與否、水平高低是城市經濟功能強弱的物質衡量標準,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心城市具有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快速的通信方式、良好的人居環境和完善的綜合服務體系,這不僅優化了城市經濟內部的運行條件,而且提供了與周邊聯系的高效率的通暢渠道,使中心城市的生產能力、科技進步能力及組織區域經濟的能力,在其輻射范圍內獨領風騷。遼西地處連接京津唐和東北的咽喉要道,是環渤海經濟帶的重要一環,有著明顯的區位優勢和開發潛力。區域內有鐵路、高速公路、港口、機場、管道運輸等現代化立體交通設施,大大縮短了五市之間的空間距離,密切了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為錦州灣融入全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錦州灣一體化開發、一體化建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錦州、葫蘆島、盤錦三個沿海城市加之興城、凌海兩個縣級市,形成了親海的“一小時經濟圈”。而毗鄰的阜新、朝陽也在距海岸線200公里以內。遼西481公里海岸線上,錦州、葫蘆島、盤錦三個港口聚集,距離最近的錦州港和葫蘆島港只有8海里的距離。
5.區域性經濟網絡的核心。中心城市由于生產專業化程度高,是區域經濟交流的樞紐,對外的能源、物質和信息交換量大,因此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與周邊地區構成了開放型的經濟循環系統,不斷地進行著各方面的“對流”活動。每種“對流”聯系各自結成一個網絡,如交通運輸網絡、信息網絡、商務流通網絡、產業合作網絡、城鎮體系網絡等,各種經濟聯系縱橫交錯、彼此滲透,形成多層次的經濟網絡體系。
城市發展成功經驗證明,一個地區的發展,離不開中心城市的帶動。遼寧西部急迫地需要一個中心城市,而根據上述分析認為錦州已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三、錦州區域發展戰略探討
2009年7月國務院通過了《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將遼寧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撐沿海發展,形成了以大連為核心,以大連-營口-盤錦為主軸,以盤錦-錦州-葫蘆島沿海為渤海翼,以大連-丹東沿岸為黃海翼的遼寧沿海經濟帶。2010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復錦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給錦州市的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面對東北振興和沿海開發雙重機遇,這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的戰略決策。這對錦州來說是難得的戰略機遇期,這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錦州第一次面臨極具指向性和操作性的戰略機遇。
(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就要讓發展的氣氛更濃,始終保持思想觀念、精神狀態和奮斗目標的與時俱時;就要讓發展的速度更快,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就要讓發展的基礎更實,堅持比較優勢只有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才能真正形成競爭優勢的發展理念,認真做好整體開發錦州灣與各地區、各系統、各單位實際相結合的文章,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就要讓開放的水平更高,從全球化視野出發,建設區域性對外開放先導區,形成沿海與內地互動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就要讓發展更全面更協調、社會更和諧,鞏固和發展經濟增長、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
(二)著力把握城市定位所發生的深刻變化
遼寧已經創造性地將遼西區域由內陸、封閉、弱勢定位轉變為沿海、開放、強勢定位,必須從這個全新的區域定位出發來謀劃錦州的城市定位,理所當然地將錦州進一步明確定位為遼西沿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就要遵循規劃統籌、資源整合、設施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加快形成“一港四區”(包括錦州港、濱海新區、龍棲灣新區、大有經濟區、建業經濟區等五大板塊重點突破的發展格局。重點以建設錦州億噸大港為突破口,以打造國家級石油化工加工和儲備基地為切入點,以提升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水平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和海洋經濟,積極推進錦州灣城市群一體化,努力實現率先突破,帶動和促進遼西沿海經濟區崛起。
(三)發揮中心城市主導區域的優勢
遼西五市要樹立“一盤棋”思想,盡快建立多層面的協調運行機制,促進五市在產業、基礎設施、市場、開放環境、信息方面的融合。通過統一規劃、資源整合、設施共享、優勢互補,變分散優勢為集中優勢,集單一優勢為群體優勢,化潛在優勢為現實優勢,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聯動發展格局。推進遼西沿海城市群一體化,五市應在做好規劃,外引內聯、溝通資源、良性互動等方面下功夫。尤其應強化以市場為紐帶的區域合作,確定明確的發展思想、總體規劃和奮斗目標,加快構筑統一的區域市場體系。
(四)發揮中心城市的領先發展優勢
要在開發錦州灣戰略中實現率先突破,錦州必須把工業立市作為實現目標的第一方略。工業錦州是實現率先突破的產業支撐,港口錦州是實現率先突破的發展平臺,開放錦州是激活率先突破的內在動力。建議以“工業錦州”為主導,做強做大石化、新型材料、農產品加工3個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光伏、汽車零部件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三個新興產業,改造提升機械裝備制造、電力、醫藥、紡織等傳統產業,使錦州成為錦州灣的工業中心城市。在開發錦州灣的大背景下,應該充分利用國家級開發區相關政策,實現政策和品牌共享,加快建設國家級開發區和保稅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步伐,建設無費區、零費區,開展港區聯動試點,進行總體規劃修編,拓展發展空間,成為錦州灣區域經濟重要增長極和輻射源,為開發錦州灣提供保障。
(五)發揮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優勢
現代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既是現代商貿中心,更是現代物流樞紐和網絡中心。這個特點決定了它要將原材料、產成品從起點至終點諸如運輸、倉儲、裝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資金、能源等等方面的有效流動全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供應鏈,為用戶提供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性服務。中心城市可以促進各類別各行業的信息暢通,推進各商貿物流主體之間相互合作,加速綜合商貿物流港的運行與發展;通過市場手段建立中心城市物流園區,形成多式聯運、商貿中轉、批發配送、信息服務等為主體的物流基地,實現與區域間及周邊地區在運輸、倉儲、配送等相關領域的電子數據交換和物流信息共享;突出發展第三產業,優先發展包括信息技術、金融服務、法律、會計、公證、咨詢、評估等中介服務、商貿服務、人居服務、旅游服務等產業,使中心城市的服務特點更加突出。
(六)發揮中心城市的人才優勢
城市是人才聚集的中心,是科技創新中心,也可以說是創造力的中心。要發揮中心城市人才薈萃的優勢,樹立開放理念、創新理念,建立創新體系,激勵、推動城市的創新,構建“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人才開發與利用環境。要用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政策,憑借人才的力量,培養區域性的科技研發中心、區域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區域性的信息中心等,通過這些中心建設與發展,使中心城市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從而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人才優勢,擴大對區域內外的輻射帶動作用。
實行錦州區域發展戰略是一個大戰略,是一個大謀劃。一體化建設,一體化發展,開發錦州灣描繪著未來的宏偉藍圖。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錦州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這一地區必將成為遼寧新的經濟增長極,成為環渤海經濟圈中最具活力的開放型經濟區。
參考文獻:
[1] 鄧宏兵.區域經濟學[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2] 趙玉林.新技術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3] 楊建文.產業經濟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4] 閻笑非,等.技術經濟與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5] 林其屏.經濟發展戰略的突破與創新[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6] 趙玉林.產業經濟學前沿問題研討[J].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學報,2006,(10).
[7] 王樹根.開發錦州港成為遼寧振興的戰略性棋子[N].錦州日報,2006-09-12.
[8] 佟志武.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實施振興方略為全面建設遼西沿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濱海新錦州而奮斗[N].遼寧時報,2006-06-08.
[9] 袁世杰.濱海新錦州全力攻堅[N].遼寧日報,2006-12-13.
[10] 柯蒂斯.卡爾森,等.創新客戶所需產品的5項原則[J].美國商業周刊,2006,(2).
[11] 遼寧省政府.關于實施科技強省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若干政策規定[Z].2006-10.
[12] 史忠良,等.產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13] 朱哲,白艷.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與東北經濟的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9,(9).
[14] 朱智文.走向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選擇[J].開發研究,1996,(5).
[15] 豆建民.區域經濟理論與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2).
[16] 王文權.市政府工作報告[Z].2010.
[17] 劉富.面向海洋謀發展[Z]沈陽:新華社,2009-10-27.
[18]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Z],200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