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進程中, 經濟、社會、環境問題之間存在著一種強烈的互動性, 企業不僅是區域經濟的基本組織, 也是區域社會的基本組織, 更是一個可以直接貢獻或破壞自己生存發展環境的一個重要角色。所以, 企業不僅要追求自身的“利潤最大化”,而且要為創造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作出努力和貢獻。
關鍵詞:社會責任; 可持續發展;政府引導;法制健全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003-03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年10月18日發布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09》。藍皮書的調查對象,囊括了中國100強企業,但調查結果卻令人失望——平均指數只有31分。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不僅不利于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更不利于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該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因為企業社會責任是通向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它符合社會整體對企業的合理期望, 不但不會分散企業的精力, 而且能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聲譽。
一、企業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概述
所謂“企業的社會責任”,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概念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相關利益方(消費者、員工、社會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生產安全、重視員工合法權益、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等。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企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嶄新及不斷發展的企業管理模式,是帶領企業跨越只重視經濟增長和利潤最大化的傳統營商的模式。雖然企業發展和盈利潛力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但同時亦需要企業追隨社會目標,特別是跟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目標——環境保護、維持社會秩序和公益以及經濟發展。因此,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在本質上是相輔相成的,在目標上是也是基本一致的。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組成部分
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一)要樹立良好的企業公眾形象
中國企業亟須承擔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公眾形象。企業履行社會資源的本質是社會資源的更優配置機制,有利于實現企業的經濟、社會與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推進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總括而言,要做到:第一,法律規范的自覺遵守;第二,道德倫理的高尚追求;第三,企業價值的充分體現。如果企業過分注重眼前利益,將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置于腦后,那么,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企業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而責無旁貸。
(二)要有對客戶負責任的精神
客戶是企業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企業的價值和利潤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客戶的選擇。但作為消費者,單個客戶的能力有限,在客觀上處于弱者的地位。因此,企業對客戶的責任應視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它包括:第一,保障安全的責任。企業對生產出來的產品,要有質量保證意識。汶川大地震中,因為“漢龍希望小學”的教學樓在建造的過程中實現了工程質量的絲毫不打折,這座教學樓在強大的天災面前巍然挺立,沒有垮塌,才得以讓 483名學生得到成功逃生的機會。這讓我們深刻領悟到:一個有良心和責任意識的企業,應該把產品質量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第二,使客戶知情的責任。蘇丹紅是一種人工色素,在食品中非天然存在,有些代謝產物屬于致癌物。可許多商家在逐利的過程中卻拋棄了道德的底線,生產出來的食品加入了蘇丹紅成分。由于信息不對稱,此類食品流入到市場,嚴重坑害了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相似的還有三鹿奶粉。這些都既拷問著企業的良知,同時又證明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持續發展的緊密關系。第三,保障客戶的自主選擇權。市場經濟中,優勝劣汰是企業生存的法則,客戶在沒有任何障礙因素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是對企業綜合發展度的一個評價。企業要想更好地成長,就得忠實于這些客戶,而不是用一些欺詐的手段來蒙蔽顧客,圖一時之利卻不能長遠發展。第四,保障客戶求償的權利。這是企業勇于承擔責任的一種外在表現,有錯必糾是一種風范和氣節。承認過錯才能更好地彌補,推脫責任不利于企業社會形象的樹立。
(三)要有對社會負責任的意識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推動企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認真履行好社會責任,實現企業與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繁榮。一般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是通過對社區改良計劃的投資、設立獎學金、鼓勵員工參加志愿者活動以及向社會捐贈等多種途徑來實現的。對許多企業來說,積極參與這些活動可以密切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從而間接地增加企業的收益。
(四)要做一些社會公益事業
企業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是指其擔負道德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指企業自愿通過捐獻(而不是攤派的、強制的)實現向社會的回饋。
道德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自愿承擔的。這種自覺性體現于企業領導層的新的經營理念之中。這是指,企業領導層在實踐中認識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取決于企業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包括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和社會環境的協調。當他們認識到這一點之后,對道德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就會從被動轉為主動,從信念轉為實踐,從個人履行轉為企業家群體履行,從個人自律轉為企業家群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建立新的經營理念,對于企業尤其是家族企業十分重要。
道德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應當量力而行。這里所說的量力而行,是從企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考慮的。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發展和效益始終是基礎。企業經營不佳,停滯不前,甚至虧損負債,就根本談不到盡自己的社會責任,更不必說持久履行道德層次的社會責任了。
企業履行道德層次的社會責任,所需要的資金來自企業利潤的一部分。企業利潤分配的制度化,以及動用企業利潤用于社會公益事業的程序化、規范化,是企業履行道德層次社會責任持久化的保證。上述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既能協調投資者、管理層和職工之間的關系,又能協調企業的近期發展和長期發展之間的關系。
三、企業社會責任實施的必要性
(一)企業社會責任為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越來越多的企業實踐和眾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說明,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經濟績效成正相關的關系, 而不是完全像傳統經濟學理論所認為的會加重企業負擔、影響其利益, 企業完全可以將社會責任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競爭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給企業帶來高銷售量和忠誠的顧客群, 從而提升財務業績, 所以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其自身的發展是一種機會。眾多的研究成果顯示: 企業越注重社會責任, 其產品和服務就越有可能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經營業績, 這就做到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步。
(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
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為企業原本的功利性價值觀注入了非功利性價值的內容,企業從重利輕義的單一價值觀向義利并舉的價值觀念升華。毋庸置疑,企業要生存便要可持續的贏利能力。企業可持續的贏利能力主要來自于企業的開拓能力。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來自于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掌握和運用程度;二是來自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的常創常新;三是來自于職工的勞動積極性發揮水平。這三方面都說明企業可持續開拓能力的最終動力在于人。在企業面對新的義利并舉的價值觀念氛圍下,形成企業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的共識,是企業激勵機制得以建立和運行的基礎。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對企業管理來說,是一場新的革命,更是提高企業開拓能力的動力源泉。
(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樹立企業形象,增強企業競爭力
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雖會在短期內對增加經營成本帶來一定的影響, 但無疑有利于企業自身良好形象的樹立,形成企業的無形資產,進而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 最終給企業帶來長期的、潛在的利益。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佩尼(Paine)認為,“一套建立在合理的倫理準則基礎上的組織價值體系也是一種資產,它可以帶來多種收益。這些收益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組織功效、市場關系和社會地位。”責任與競爭力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共生共存,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不可能有競爭力。企業在強化自身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通過擁有良好的文化機制和較高的創新水平,也能夠提高應變能力,有助于建立科學的風險防范機制,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企業的經營形象和聲譽也不斷得到提高。企業承擔多元社會責任,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可靠保證。
(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促進企業創新,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在競爭的市場上, 以犧牲產品質量安全、勞工利益或是社區利益為代價, 僅僅依靠廉價獲取的產品競爭力,不能保證企業長期穩定的成長和持續發展。而對社會責任的關注將促使企業轉向對產品、設計、流程、管理和制度等環節進行創新, 促進其盈利方式和增長方式的轉變, 而不是靠一味地壓榨員工或用假冒偽劣欺騙消費者來獲取利潤和取得發展。實踐證明, 企業的持續發展最終仍然要依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得以實現。企業通過履行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不斷努力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能源的消耗,改變生產方式,從粗放型積極向集約型轉變,進一步拓寬創新領域,改善經營環境,減少資源的占用和浪費,節省生產成本,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環境保護的能力,以獲得更大的利潤。
(五)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使企業、政府、社會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從而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
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可以為自身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如,為了保護環境、保障生活質量、維持社會穩定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普通公眾等都向企業提出了種種行為限制,有時還附有嚴厲的懲罰性措施。企業若不能符合要求,便會受到指責或懲罰,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相反,企業若能主動適應要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限制條件,使決策和經營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因此,社會責任是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是維護企業長遠利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一種“互利”行為。這一行為對企業來說,不僅僅是付出,同時也是一種獲取。表現在如下三方面:第一,有利于調整企業與社會,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二, 有利于調整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使公眾了解企業,提高企業的知名度,樹立可信賴的企業形象;第三,有利于調整企業內部的人際關系,激發員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 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六)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推動優秀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價值體系與行為規范的總和。從價值屬性來看,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和重要內容,也是企業文化邏輯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二者在發展趨勢、基本依據、基本目的、基本內容、基本走向上是一致的,而且,二者又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既為企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又推進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建設。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文化的新內容,重新塑造和創新了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念,推進了企業文化的相關建設。而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的一種價值體系,又將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提升到新的理論高度和較高的文化層次。
三、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的措施
(一)強化政府的責任推進意識,推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活動,我們應該采取“政府引導、妥善應對、穩步推進、和諧發展”的策略。要充分考慮到企業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在各個利益相關群體與企業自身對利潤的追求之間求得平衡。這種商業中的全局觀念不再僅僅以產品與利潤作為衡量企業的標準,而是把企業視為社會的伙伴與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是政府、公司,還是民間社會,都不能獨自地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它們必須合作,合作就必須建立相互的信任。企業不能只站在一邊看著社會問題,在可能的情況下、合理的條件下,企業應該積極參與解決問題。企業要有這種能力,就需要與當地的社區、社會多溝通,也可以在企業里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來評估企業自身的能力建設。
政府應該盡快制定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從政策機制上對企業形成鼓勵和約束。對于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政府要在政策上給予鼓勵和優惠,逐步形成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激勵和保障措施。
(二)發展專業協會和中介組織,促進社會責任感的培育
2007年1月13日,全國第一個企業社會責任專業學會廣東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會在廣州成立。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企業及早感受到了社會責任的壓力,對該問題的研究和實踐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在倡導和推進社會責任行動中,工業協會首先要發揮好自身的作用,其倡導和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職能更是不可或缺。全國性工業協會和地方性工業協會都要在組織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照協會宗旨,工業協會有責任引導企業樹立社會責任理念,幫助企業實施社會責任行動,指導企業編制社會責任報告;發布行業自律公約,推動更多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向社會公布本行業企業在實施社會責任方面的情況報告;建立行業信用體系,記錄、公布企業信用狀況;按行業特點,制訂本行業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則或實施細則,加強社會責任的培訓工作,搭建推進社會責任的服務平臺;加強調查研究,向政府反映并提出有關社會責任的情況、問題和政策建議。
同時,根據形勢發展需要,也可自發在民間成立一些非盈利性經濟組織,把促進社會責任感的推進作為這些組織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通過多渠道、廣宣傳的形式,自覺在社會形成一種輿論壓力,規范企業的道德行為,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
(三)加強法制建設,夯實企業需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
企業社會責任中關于法律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是基礎性的,這是因為,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企業必須依法經營和納稅。企業不得欺騙、坑害客戶,不得破壞環境,不得欺騙、坑害投資者,不得苛待職工等等,因為這些都是違法的。法律層次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一條底線。如果某個企業連法律層次的社會責任都未能履行,即使自愿捐獻了若干資金用于社會公益事業,依然不能被認為是一個盡到社會責任的企業。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 Shuang-hong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Suihua CPC committee,Suihua 152000,China)
Abstract: In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a strong sense of interactive, is not only the basic reg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re also areas of basic social organization, is a direct contribution to their survival or destro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refore, enterprises should not only pursues its own \"maximize profits\", and to achieve maximum profit for the creation \"\" the society, economic and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put out efforts and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overnment guide;legal system health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