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北地區指江蘇北部的五個省轄城市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和鹽城,以及下轄的24個縣域單位。江蘇縣域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競爭的重要單元,在選擇2008年經濟指標的基礎上構建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模型,通過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對江蘇蘇北5個城市24個縣的縣域經濟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的蘇北5市當中,鹽城和徐州的整體實力是最強的;在最后一個檔次的9個縣當中,徐州2個,宿遷2個,連云港2個,淮安3個,鹽城沒有,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蘇北5市當中宿遷、淮安、連云港仍然處于比較靠后的位置。
關鍵詞:縣域經濟;主成分分析;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026-03
蘇北地區指江蘇北部的五個省轄城市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和鹽城,以及下轄的24個縣域單位。截止2008年底,蘇北地區戶籍人口3 318.31萬,占全省人口的44.91%,其中縣域內戶籍人口2 455.24萬;土地面積5 4357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52.83%,其中縣域內土地面積44 900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5 931.61億元,占全省總量的19.83%,其中縣域內地區生產總值3 407.32億元;縣域單位(縣和縣級市)24個,占全省總數的46.15%。蘇北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斷得到提高,2008年在蘇北24個縣(市)中,大豐、東臺、銅山、建湖、洪澤、金湖等6個縣(市)人均GDP突破2萬元;銅山、東臺、邳州、沭陽、沛縣、大豐等6個縣(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10億元以上;東臺、大豐、銅山入選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
一、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模型的構建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競爭力反映一個縣(縣級市)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也可以反映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為了反映蘇北五市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情況,通過對反映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指標的選擇,建立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模型。
(一)指標的選擇
從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眾多指標當中選擇了11個指標,這些指標分別為:地區生產總值(萬元)-X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X2;工業總產值(萬元)-X3;第三產業產值占GDP 比重(%)-X4;外貿依存度(%)-X5;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萬元)-X6;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萬元)-X7;進出口總額(億美元)-X8;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億美元)-X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億)-X10;中級職稱以上(萬)-X11。
(二)評價方法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將原來眾多具有相關性的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相互獨立的綜合指標,及所謂的降維。主要的步驟包括:(1)根據研究的問題選擇指標與數據;(2)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的是SPSS13.0軟件);(3)對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判定;(4)確定主成分的個數;(5)確定主成分Fi的表達式;(6)主成分與綜合主成分得分并排序。
二、蘇北五市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標準化
從2008年江蘇省統計年鑒中選擇上述11個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二)主成分分析操作,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及貢獻率表(如下表):
從主成分的特征值及貢獻率來看,第一個因子的貢獻率最大,為45.654%,前三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達到74.745%,因此選前三個主成分。
(三)確定主成分Fi的表達式
根據因子載荷矩陣,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原變量x1,x10,x7,x3的信息,即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反映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因此可以稱為經濟發展因子(用F1表示);第二主成分主要包含原變量x5,x8的信息,即外貿依存度和進出口總額,反映外向經濟的程度,因此可以稱為外向經濟因子(用F2表示);第三主成分主要包含原變量x4,x6的信息,即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比重大小以及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反映產業結構的優化及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作用,因此可以稱為產業結構因子(用F3表示)。
用因子載荷矩陣中的數據除以主成分相對應的特征根開平方根,得到三個主成分中每個指標所對應的系數。得到的三個主成分如下:
F1=0.43X1+0.41X2+0.38X3+0.36X4+0.29X5+0.29X6+0.27X7+0.04X8+0.17X9+ 0.16X10+ 0.28X11
F2=-0.14X1-0.11X2-0.13X3-0.02X4+ 0.49X5+ 0.13X6- 0.10X7+ 0.69X8+0.35X9
-0.26X10- 0.12X11
F3=-0.04X1-0.23X2+0.04X3-0.11X4+ 0.10X5+ 0.35X6+ 0.24X7+ 0.08X8- 0.12X9
+ 0.66X10-0.53X11
(四)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得分模型:
用第一主成分F1中每個指標對應的系數乘以F1對應的貢獻率再除以三個主成分的貢獻率之和,加上第二主成分F2中每個指標對應的系數乘以F2對應的貢獻率再除以三個主成分的貢獻率之和,加上第三個主成分F3中每個指標對應的系數乘以F3對應的貢獻率再除以三個主成分的貢獻率之和的,即得到綜合得分模型:
Y=0.016X1+0.186X2+0.211X3+0.196X4+ 0.299X5+ 0.266X6+ 0.186X7+ 0.186X8+ 0.158X9+ 0.158X10+ 0.052X11
計算各個因子得分及總得分,并進行排名,其結果為:
三、結論
在蘇北5市當中,縣域經濟單位數為:徐州6個,連云港4個,淮安4個,宿遷3個,鹽城7個,共24個。根據總得分的大小,我們將24個縣(縣級市)分為五個檔次,第一檔次的總得分大于3分,共有3個縣(縣級市),包括鹽城的大豐市和東臺市,以及徐州的邳州市;第二檔次的總得分大于1分,共2個縣,包括徐州的銅山縣和鹽城的建湖縣;第三檔次的總得分大于0分,共有5個縣(縣級市),包括徐州的沛縣和新沂市,鹽城的射陽縣,連云港的東海和贛榆縣;第四檔次的總得分大于-1分,共有5個縣,主要是淮安的金湖縣,宿遷的沭陽縣,鹽城的阜寧縣、響水縣和濱海縣;第五檔次的總得分小于-1分,共有9個縣,主要有徐州的睢寧縣、豐縣,連云港的灌云縣和灌南縣,宿遷的泗陽縣、泗洪縣,淮安的洪澤縣、漣水縣、盱眙縣??傮w上看,排名前10的縣(縣級市)當中,徐州有4個,鹽城有4個,連云港有2個;排名前5的縣(縣級市)中,鹽城有3個,徐州有2個。這也說明目前的蘇北5市當中,鹽城和徐州的整體實力是最強的。在最后一個檔次的9個縣當中,徐州2個,宿遷2個,連云港2個,淮安3個,鹽城沒有,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蘇北5市當中宿遷、淮安、連云港仍然處于比較靠后的位置。
參考文獻:
[1] 范壽波,楊晉超.“長三角”縣域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分析[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2] 呂振通,張凌云.SPSS統計分析與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6).
[3] 張國宗,田雅娟.張家口市縣域經濟競爭力實證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7).
[4] 江蘇統計年鑒-2009電子版. 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09/tjnj.htm.
Research on the county area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ive county and city
on the north of Subei in Jiangsu province
LI Huai-jian
(Economy and trade department,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 Subei area to northern Jiangsu Xuzhou, fiveprovincially-administered city Lianyungang, Suqian, huay an and Yancheng, and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county the unit 24. in the county economy as a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on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2008, the choice of economic indicators on the basis of the building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county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composition method of analysis, the five cities in Jiangsu Subei 24 counties in the county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on paper, you can understand that the present Subei five cities in Yancheng. In the last of the nine counties, Xuzhou two and two Lianyungang Suqian, 2, 3, Huaian Yancheng no, it can also be a large extent reflects Subei five cities of Huaian Lianyungang Suqian, and still in a back seat.
Key words: county area economy;main content analysis; competi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