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學科的專業基礎課,包括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在大學二年級分兩學期分別開設。因為內容豐富,理論經常被誤讀,并因對抽象思維、邏輯思維有較高要求等特點而被學生視為最難學的課程之一。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案例教學、討論教學、學生參與、歸納總結、思想史的講解和理論前沿的介紹,有助于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267-02
西方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學科的專業基礎課,一般在大學二年級開設,上學期學習微觀部分,下學期學習宏觀部分,是學生在大學中首先接觸到的專業課程。因為這門課程本身的特點,學生普遍反映比較難學。但是,因為它是學生后續學習課程的基礎,因此必須要學好。鑒于此,提升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 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的特點可高度概括為:內容豐富、理論常被誤讀以及對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要求較高[1]。
(一)西方經濟學內容豐富
有一個流行的說法——經濟學帝國主義,說的是經濟學到處攻城略地,大規模分析那些原本不屬于經濟學領域問題的現象。盡管包含著復雜的褒貶難定的意味,卻也真實地道出了經濟學包羅萬象的事實。因此,作為入門級的教科書,西方經濟學即使只包括最基本的主流理論,也難以“瘦身”,只有被分為兩部分(兩本書或者兩冊書),才能容納這些龐雜的內容。更令初學者困惑的是,西方經濟學中似乎還“山頭林立”,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學派分析的視角不同,給出的結論和政策建議也大相徑庭。這對于在中學階段習慣了唯一正確答案的低年級大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接受的。
(二)西方經濟學理論常被誤讀
作為“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經濟學有著眾多著名的理論。這些理論高頻率地亮相于各類媒體,經濟學的門外漢也能略知一二。有些理論被很好地詮釋與應用,有助于學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大多數理論不是被誤解,就是被誤用,學生們一開始就有了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以后就比較難以糾正過來。此外,經濟學大量借用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等學科的概念,固然增加自己的科學成分和分析問題的工具,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初學者帶來混亂。這些概念已經跟他們在原來領域有了本質的不同,卻擁有同樣的名稱,如彈性、邊際等。不少學生耳濡目染大眾媒體,習慣跟他們一樣對經濟學的概念簡單地采用“顧名思義”法對待,豈知“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因此,教師在西方經濟學課堂上不得不經常擔起糾偏和澄清的責任。
(三)西方經濟學對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較高要求
盡管是社會科學領域的課程,西方經濟學卻具備了濃厚的自然科學特色。“邊際革命”之后,微積分知識大量引入,許多經濟學概念都是借助于數學工具來表達的。各種曲線的平移和旋轉,均衡狀態的變化及其程度,都需要嚴密的數學推理和運算。但是,西方經濟學畢竟研究的是人的行為,不像數學和物理學那樣研究的是客觀事物,不能太機械,太具體,因此,常常需要抽象掉那些可以被忽略的因素。正如羅賓遜夫人所說,易于處理的經濟理論常常跟現實不能很好擬合,而跟現實擬得好的理論常常難以處理。因此,經濟學總是在跟現實擬合與易于處理之間進行權衡。這樣就使得西方經濟學既要求學生具備處理數學問題那樣的邏輯思維,又必須具備處理哲學問題那樣的抽象思維。
二、提升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的途徑
(一)重視案例教學
經濟學是一門跟日常生活和社會政治經濟熱點事件聯系緊密的科學,教學案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案例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基本原理, 而且可以起到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要取得實效, 關鍵在于選取恰當的案例,報刊、雜志、電視和網絡等媒體能提供富有實效性的資料, 及時將其充實到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使他們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培養他們對現實的敏銳觀察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訓練過幾次之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提供教學案例了,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大部分學生都不能成為經濟學家,但是學會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可以受益終身,案例教學有助于這種能力的獲得。
(二)重視討論教學
國外經濟學教學中常常采用合作學習法,以有效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深度。合作學習法亦稱為小組學習法( small group learning) 或小組活動法( small group activities) 。合作學習法之所以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學習方法,是因為它不是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學習經驗自覺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而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通過創設合作學習情景,引導和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而提高學習和教學效果的方法[2]。教師給學生指定問題,讓學生自主組成團隊,在課后搜集資料,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在課堂上派代表進行陳述,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互相提問,逐漸消除疑惑,真正掌握所學知識。采用討論教學法能強化教學體系中“學”的環節和“學”的作用,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思考、質疑問難和探索求解等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使探索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協同性學習得以真正實現,從而有利于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
(三)重視學生課堂參與
教師在教學中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多用引疑釋疑的方法,制造學生內心中的認知沖突,使學生“樂而好學”,并主動學習,在教學中成為主動積極的參與者。如講到一個流派對某個問題的看法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另一個流派對此問題的看法,并進一步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這兩個流派會產生差異。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難免有疲勞和精神不集中的時候,這時老師的提問能夠迅速調動他們的注意力,而且青年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面對問題總希望找到答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引疑的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引導學生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老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制造一種類似于搶答競賽的氛圍,吸引每一個學生參與。
(四)重視及時歸納總結
西方經濟學內容豐富,理論密集,關于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理論解釋,或者是關于同一個理論有一系列相關的概念和曲線,如果不及時歸納總結,初學者很容易陷入茫然無緒的困惑中。而經濟理論的連續性比較強,一個環節落下來,之后的內容就跟不上。因此,及時歸納總結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國內外優秀的經濟學教科書在每章都有結束語,歸納總結本章的要點和難點。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歸納總結不僅要求教師在每章結束的時候進行,而且在講課過程中要隨時對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如講到效用理論的時候,要將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的前提假設,度量效用的方法,以及各自采用的分析方法等進行對比總結;講到古典學派的供給曲線時,要帶領學生回憶凱恩斯學派的供給曲線,尋找導致他們出現差異的原因,并進一步將這種原因與他們各自的政策主張聯系起來。
(五)重視經濟思想史知識的講解
加強經濟思想史的教學,能讓學生把整個經濟學的來龍去脈搞清楚[4],避免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茫然境地。經濟學的理論紛繁復雜,每一種理論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理論之間卻常常是對立的。這種看似悖論的情形在經濟學中實屬常見,要達到見怪不怪的境界,需要對經濟思想史有所了解。每一種經濟理論都有歷史淵源,許多理論之間有繼承性,新的理論是對原有理論的發展和完善。而每一次“革命”之后,就會出現一些完全不同的理論,然后這些理論就成為更新的理論的源頭。每一種經濟理論都是應運而生的產物,是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對現實作出反應的結果,當現實環境發生變化時,經濟理論也會作出相應的修正。經濟思想史就是關于各種經濟理論發展的歷史,它像一條彩線將各種閃光的經濟理論之珠貫穿起來,握住了彩線,就能把握所有的珍珠。在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導論部分,一定要講解經濟思想史,讓學生從總體上了解各種經濟理論在學說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六)重視介紹學術前沿
盡管西方經濟學課程是面向初學者的,但適當介紹學術前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是因為初級階段教科書對某些理論作了過于簡化的處理,以至于太脫離現實,不能讓學生信服,從而對整個經濟學體系產生懷疑。為了不給學生留下經濟學不科學的印象,教師有必要告訴學生這些簡化在較為高級的階段已經放松,前沿的理論能夠很好地跟現實擬合,增強學生對經濟學的信心和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只有不斷追蹤前沿才能保持知識結構常新。將這些課本上沒有的最新知識帶給學生,不僅令學生耳目一新,而且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閱讀最新的文獻。當然,對新知識的介紹要適度,如果過于高深,不僅容易打消初學者的積極性,而且也會占用太多課時。
參考文獻:
[1] 周敏.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方法研究[J].教法研究,2009,(1):92-93.
[2] 方陽娥.國外經濟學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法和經驗學習法[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29-131.
[3] 翟仁祥,韓曙平.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8,(6):134-136.
[4] 胡樂明.“西方經濟學教學工作研討會”綜述[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8):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