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蘇北運河航運發展為例,運用水運管理和區域經濟的相關理論,結合我國航運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對蘇北運河航運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關系進行分析與闡述,并就解決兩者相互制約,促進兩者共同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蘇北航運;運河;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033-02
一、蘇北運河航務與區域經濟現狀概述
江蘇省地處長江水道入海口及南北交通要地,濱海臨江,河流縱橫,是全國內河運輸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在全國規劃重點建設的內河航道“兩橫一縱兩網”中,江蘇就占了“一橫”(長江航運干線)、“一縱”(京杭大運河)、“一網”(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其中,京杭運河蘇北段北起徐州藺家壩,南至揚州六圩口,途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四市十四縣區,溝通了江、淮、沂、泗水系,全長404公里,全程水位落差31米,沿程共設有11個航運梯級,建設有26座大型船閘,是整個京杭運河中等級最高、運量最大的航段。經過多年的建設,蘇北航運已具備較為完善的各項軟件服務體系和進行水中轉以及大噸位散貨、國家戰略物資儲運的能力。到2009年底,蘇北運河航道等級全部達到國家二級,年貨運量已接近2億噸。蘇北運河航運的快速發展,拉動了蘇北運河地區的經濟迅猛發展,也為江蘇乃至華東地區的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區域經濟發展與蘇北運河航運的關系
內河航運業發達是區域經濟成就的象征,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內河航運建設不僅體現在對GDP的貢獻,而且可以帶來巨大的外部效益。近年來,蘇北運河航運建設步伐加速,蘇北運河航運的快速發展對改善地方投資環境,提高區域經濟運行效率,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優勢。
1.蘇北運河航運發展是蘇北地區吸引投資和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
資本投資、產業轉移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影響,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隨著長三角地區產業重組和結構調整,長三角地區產業向外轉移步伐加快,蘇北地區則因其毗鄰長三角增長極區,其良好的區位將成為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優選地區。作為衡量地區投資環境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指標,蘇北運河航運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人員流動、資源開發和商務交流,同時也降低運輸費用,降低了生產要素成本,為吸引外來投資、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優良投資環境和有利發展區位,成為吸引投資和產業轉移的關鍵因素。
2.蘇北運河航運的發展是蘇北地區發展腹地經濟的重要原生推動力
高度發達的交通運輸干線是引導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增長軸。縱觀江蘇北部地區,蘇北運河航道北起徐州藺家壩,南至揚州六圩口,溝通了江、淮、沂、泗水系,常年有13個省、市的船舶運輸航行,是沿線4個市14縣區的經濟聯系通道。各種經濟要素、產業和勞動力受到運河航運干線的吸引,向蘇北運河航運軸線積聚,沿著航道流動擴散,形成了以蘇北運河干線航道為依托,融合了人口、產業、城鎮、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線狀空間地域綜合體,即沿運河經濟帶。同時,蘇北航運的發展把干線上的中心城市、運河兩翼地區和下游的長三角地區聯系起來,推動了上下游的資金、技術、人才、自然資源和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流動、傳播的進程,增強了沿河產業帶的輻射作用,為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力合理布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3.蘇北沿運河港口建設發展是蘇北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端口
港口作為航運干線中的結點,其自身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會產生較強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從國內外發展的經驗來看,在現代開放型經濟中,臨港地區往往是率先繁榮起來并能有力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在蘇北運河航道上的各個港口,由于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優越,對各種經濟活動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往往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由于乘數效應進一步放大臨港口經濟的經濟輻射作用,進而帶動相配套工業、服務業的發展,提高航運、港口的經濟發展貢獻率。港口作為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蘇北地區經濟增長的助推器。
由此可見,蘇北運河航運和區域經濟的相互促進發展存在較大優勢,但不論是在蘇北運河航運內部還是沿河地區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蘇北運河航運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內河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技術等級低。蘇北區域(除運河)內河航道技術等級低,未形成較高等級的航道網絡。航道通航尺度不一致,等級銜接不上,水系不溝通,未能形成統一標準的航道網。船舶平均運距較短,難以組織大批量的直達運輸,不能適應流域經濟的需要,制約了蘇北運河航運優勢的充分發揮。另外內河港口整體功能不完善不配套,缺少大噸位的專用碼頭泊位。港口的裝卸設備和工藝落后。部分港口出口航道滿足不了船舶大型化的需要,同時運河船舶大型化、標準化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
第二,交叉管理體制影響蘇北運河綜合利用和航運發展。目前,我國河流一般分屬水利水電、海事和交通多個管理部門管理,水利水電的開發建設周期往往只是從自身出發,航運統籌兼顧不夠,影響航運的發展。另外,由于蘇北運河流經不同的行政區,有關地方政府在跨區域通道建設中多存在以自身利益為重的思想,造成建設、管理及資金籌措上協調的困難,嚴重影響蘇北運河的綜合開發利用。
第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相對不夠完善。蘇北運河航運與公路、鐵路等運輸方式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配套和協調合作機制。綜合運輸組織化程度低,多式聯運發展滯后,各種運輸方式之間運輸比例不夠合理,同時存在技術標準不統一、信息平臺不共享等問題,跨行業的一站式貨物聯運服務規模小、效率低,不能從更高質量上滿足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蘇北運河航運建設發展的建議
蘇北運河建設正在步入重要轉型發展期,為使蘇北運河航運發展更加有效地承擔起國家賦予的保障長三角地區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歷史使命,帶動蘇北地區經濟崛起,實現蘇北運河自身航運經濟的發展和壯大,現提出如下建議。
1.進一步加大對航道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十五以來,江蘇省把加快水運發展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在一系列法規、政策的引導下,江蘇省水運事業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跨入了大建設大投入大發展的起步期,2007—2009年連續三年航道基礎建設投入超過30億元,年度投資不斷創出新高,實現了較高平臺上的運行。但由于多年來水運建設欠賬較多,因此江蘇省水運總體上仍處于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因此,國家和地區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航道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大對蘇北運河干線航道建設的資金補助力度。加快實現支線航道與蘇北運河干線航道的通航等級配套建設。
2.建立沿河流域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加強航運資源整合。蘇北運河航運分屬徐州、宿遷、淮安和揚州四個不同的地級市行政區域,各地政府發展航運難免多從地方利益出發,行政手段導致的無序競爭必然會抑制區域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應按照整體經濟效益最優的原則,各地域共同參與,整合現有航運資源。建議建立由蘇北運河流經的四市政府組成的高層次蘇北運河區域產業發展合作協商機制,推進區域內資源的整合、優化和提高;同時,建立交通港航、水利、電力、環保等涉水部門的協調機制,以京杭運河蘇北航道為中心,加快地方航道建設,確保推進蘇北運河航運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最大限度地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
3.發展沿河工業,充分依托航運資源優勢,形成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綠色通道。在蘇北運河地區發展資源依托性的沿河工業及工業帶,可以減少其中間環節的運輸費用,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全面提升沿河工業發展水平,要在現有規劃的基礎上高度重視沿河工業的發展,以區域內各沿河城市、各港口為依托,推進產業集聚,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層次,努力打造蘇北沿運河各產業經濟區。同時,加強航道、港口、船舶的改造升級,提高運輸裝卸裝備現代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大內河集裝箱運輸推廣力度,提高航運管理水平,提高服務效率,增強服務競爭力。
4.整合交通布局,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蘇北運河航運集疏運體系,關鍵在于合理布局,加強協作和實現資源整合。要加大蘇北運河航運的建設力度,擴大公路和鐵路的規模,完成各城市公路、鐵路的對接。同時從布局合理化著眼,建立和完善交通樞紐,實現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種方式緊密銜接,增強彼此之間的協調性。從而使各種運輸方式有機結合,實現現代物流企業需要的“門到門”服務。加強對內河航運量大、成本低運輸優勢宣傳,引導沿運河區域及臨河產業的大宗物資運輸或長距離運輸轉向水路。同時,進一步整治航道運輸環境,解決航運體系內部結構性矛盾,從而進一步加強航運的運輸體系建設,提高航運的服務質量,降低物流成本,使蘇北運河航運適應國際化、市場化、現代化的需求。
四、結語
蘇北運河航運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上既存在較大優勢,同時也有瓶頸制約。因此,必須從整體著眼,統籌規劃蘇北運河航運,構建蘇北運河航運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從而達到區域經濟發展成本最小化。要認清蘇北運河航運和區域經濟的現狀,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強服務意識,改善航運服務水平,加大硬件設施投入,整體規劃航道建設,以線帶面,以蘇北運河航運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 周起業.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孫久文,葉裕民.區域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 黃強.推進長江綜合運輸通道建設研究[J].中國水運,2009,(9).
[4] 李書恒,郭偉.京杭大運河的功能與蘇北運河段的發展利用[J].第四紀研究,2007,(5).
[5] Hilling,D.(2001) “Waterborne Freight; The Neglected Mod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 Focus , Vol.3, No.8, Oct 2001.
[6] 李善同,馮杰.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2,(10).
[7] 孫久文.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其合作途徑探討[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