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城市社區為載體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是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徑。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源于市場經濟體制的轉換和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應秉承“人本、互助、自主”理念;應通過強化組織保障、健全服務網絡來推進以社區文化、教育、服務、道德、環境等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220-02
社區作為社會的細胞,既是人們的基本生活空間和載體,又是一定地域范圍中居住的人群基于認同感而自發形成的利益共同體。以社區為載體,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是進一步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有效載體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徑。
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是要以城市社區建設為著眼點,以政府和城市社區居民為主體,以精神文明建設為手段,以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為目標,逐步把我國的城市社區建設成為生活質量優良、居民安居樂業的新型社區。就其本質而言,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它以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需要為基礎,以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為內在動力,以人、社區和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為重要尺度。
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國全面推廣的歷史并不長。1986 年,民政部首次將 “社區”概念引入城市管理體系,倡導在城市中開展社區服務工作。“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一詞由美國社會學家 F法林頓 于1915 年首次使用,之后,在社會政策領域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并在社會實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在1951 年通過了“390D 號議案”,正式倡導“社區發展運動”。此后,這一運動在聯合國的努力推動下,由農村推廣到都市,并積極向縱深發展。目前,社區發展基本上在全球得到了普及和推廣,并對社會發展產生了廣泛的積極影響。但就我國而言,社區發展是一項全新的事業,而且與國外不同的是,我國的社區建設與社區發展是由城市開始,由城市向農村推進的。我國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也主要是由城市社區精神文明逐步向農村社區精神文明推進。
一、我國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背景
(一)市場經濟體制轉化的需要
由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化,“單位制”逐漸解體,個人由依附性的“單位人”轉變為自由的“市場人”或社會人,改變了整個國家管理的微觀基礎。政府已無法通過“單位”將社會成員整合在國家的組織和管理體系之內并將其社會結構化。政府只有通過培育社區來整合并調動各種分散的社會資源,并將分散的居民個體重新組織起來。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為“社會人”。社區逐漸成為人們進行社會活動、文化活動和實現政治參與的基層平臺。因此,占領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陣地對于提高城市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文化素質,發展經濟,保持穩定,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城市化進程的要求
城市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當前也正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城市化率也由改革開放初期的18% 提高到現在的 40% 左右。就城市化的內涵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不斷集聚。二是城市數目不斷增加。三是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不斷由農業文明向城市文明轉化。所以,城市化既要求城市人口、城市數量的增長,又要求城市發展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以,城市化本身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因此在城市化推進進程中,加強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充分發揮精神文明建設對城市化的能動作用,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質量,是當前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戰略選擇。
二、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
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是一種地域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建設。從本質上來講,它是一種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建設,它既要以服務和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為中心來開展建設,也要以培養和提高居民的互助意識、自主意識,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社區參與度,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中心開展。因此,當前我國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關愛互助”、“主動自主”。
“以人為本”是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即以人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首先,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堅持“人本”理念要以洞察人的需求為基點。要真正深入到群眾之中,了解本社區的社情民意,了解居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真心實意地為群眾釋疑解惑,排憂解難。其次,要以關心人的福祉為重心。要通過改善社區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生態環境、就業環境、安全環境、文化環境和人際環境等等,把方便、舒適、關愛和溫暖帶給居民群眾,讓居民群眾切實產生一種體驗,即只有搞好了社區建設,大家才能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再次,要以抓好居民自身的文明建設為根本。要確立居民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把引導人、教育人、塑造人的工作與尊重人的權利、實現人的價值的要求結合起來,使居民在參加社區建設的過程中能夠促進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促進自身的不斷發展。
“關愛互助”是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準則。“關愛互助”倡導社區群體把實現社會公平、社會互助和社會和諧作為主導型價值取向,促進社區內不同群體相互之間的合作、扶持與人文關懷,使社區內群體都能夠有所依托,實現困有所求、難有所幫、閑有所樂的和諧共處局面,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維護家庭、鄰里、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穩定。其次,倡導社區群眾自覺確立一種“互惠”意識或“共榮”意識。在社區中生活的群體或個人,不是絕對孤立的群體或個人,是能夠與其他人產生共同的生活體驗和發生互惠關系的社會人、主體人。
“主動自主”指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參與者特別是社區居民所應持的基本態度。“自主”是人自覺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主體而存在的一種自我態度。城市精神文建設堅持自主理念就是努力創造條件,培養、支持和鼓勵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參與個體以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各項民主權利為依據,積極參與社區生活、社區服務和社區管理,把是否利于個體獨立性、責任感、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的養成,作為衡量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價值的重要標準。
培養人們的“主動自主” 意識是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人們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中,作為“社會人”的合法權益和自主地位很快得到了確認,但人們作為“社區人”而應具備的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和自主精神卻仍需要引導和推動。因此,引導回歸社區的“單位人”轉變觀念,擺脫長期形成的依附人格,形成對自己負責、對社區負責的“社區人”意識,依法行使民主權利,自主參與社區生活,應該是當前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三、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
在強化“以人為本”目標、“關愛互助”準則、“主動自主”基本態度這些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基本理念的情況下,我們應著力推進以社區文化、教育、服務、道德、環境等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
(一)社區文化建設
社區文化是社區居民在長期活動中形成的獨特的或具有個性的群體意識、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的文化現象總和。通過包括街道文化、家庭文化、企業、商業文化等內容的建設,以轉變社會風氣、改善人際關系、增強居民歸屬感。
(二)社區教育建設
依靠社會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對社區居民進行各種形式的教育,提高社區居民文明素質。把教育人、引導人、塑造人、改造人的工作與尊重人的權利、發掘人的潛能、提升人的文明素養、實現人的自我價值的要求結合起來。包括社區居民主體意識的提升,也應在教育內容之列。要通過教育,使居民將被動參與變成一種自覺自愿的主動行為,以人自身的全面發展推動社區事業的全面進步。
(三)社區服務建設
通過開展社區福利和公益服務,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和社會福利,優化社區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健康、和諧、穩定的風尚。
(四)社區道德建設
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宣傳,推進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建設。包括職業道德建設、社會公德建設、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和社區衛生道德建設等方面。
(五)社區環境建設
社區環境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統一,包括人工生態環境、生活環境、人文環境等,是社區居民生活、工作、休閑的自然和社會條件的總和。抓住環境建設,可以增強社區居民的向心力,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
四、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途徑
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是一項涉及面廣泛的社會行動方案,需要通過強化組織保障、健全服務網絡來進行。
(一)強化建設的組織保證
精神文明建設是個方向性、導向性的建設,所以,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需要加強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如加強基層黨組織班子、擴大黨在社區的影響,發揮黨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思想導向作用、重要決策作用、組織保障作用、行為表率作用,以社區黨建凝聚人。
(二)整合政府部門的各種資源
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在物質結果上往往表現為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在創建過程中,往往需要整合政府部門的各種資源,促進各政府部門齊抓共建,以對創建成果進行維護、養護并促使其成果持續發展。
(三)整合社區的各項資源
健全社區服務網絡,健全分門別類、功能齊全的信息咨詢、就業、技能培訓、醫療服務、法律服務、家政服務、志愿者服務等網絡體系,實施民心工程;把社區內各類文化場館、廣場、公園、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作為倡導文明的重要陣地、途徑,推進廣場文化、企業文化、樓院文化、家庭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參考文獻:
[1] 林泉.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初探[J].新視野,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