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規模和水平會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產生顯著影響。然而,這種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并不是絕對的積極或消極,而是一個動態過程。根據其發揮作用的階段性,可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其中短期更容易體現就業吸收效應,中期往往出現就業擠出效應,長期則能體現出外商直接投資對勞動力就業的促進效應。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就業;動態影響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062-02
引言
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我國于本世紀初開始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外商直接投資通過知識溢出效應,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繼而提升了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同時也增強了我國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程度,因而不得不說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積極作用。我國是目前世界上經濟活動人口最多的國家,就業問題極為嚴峻,農村富余勞動力數量龐大,第一產業人口向第二、三產業的轉移成為經濟發展中最應該被考慮的突出問題之一。2008年,我國從業人口總量是77 480萬人,其中,第一產業30 654萬人,占比39.56%,第二產業21 109萬人,占比27.24%,第三產業25 717萬人,占比33.20.%。據保守估計,我國第一產業中的富余勞動力即隱性失業人口已超過1.5億人,在我國二元經濟體制下,這些農村富余勞動力都屬于待轉移人口,足見我國目前就業問題的嚴峻程度。
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我國必然會通過各種途徑盡量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對外資的引進就是其中之一。因而我國在外商直接投資的引起規模和水平上必須考慮其能給國內就業帶來的機會和影響。
一、影響就業彈性的因素
我們借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來研究經濟發展與就業的關系。原函數中沒有考慮競爭因素對經濟總量的影響,然而壟斷勢力的存在會使經濟均衡點比正常狀態生產更少產品。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大多需完成股份制改革,以加速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同時外資的進入正好可以順應這種潮流,通過其高明的技術和管理能力進一步打破原國有企業的壟斷,促進競爭。所以我們引入一個衡量競爭程度的變量C。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演化為:
Y=AKαLβCγ,即:
lnY=lnA+?墜lnK+βlnL+γlnC, 0 上式中,A代表廣義的技術進步,K代表資本,L代表勞動力,C代表競爭程度。我們將經濟發展的就業彈性表示為: βlnL/lnY=1-lnA/lnY-?墜lnK/lnY-γlnC/lnY 影響就業彈性的因素可以歸結為技術水平、資本存量和競爭程度。 對于競爭程度,由于0 通常來看,技術水平越高,勞動力越可能會為技術所排斥,因為更高的技術預示著企業將不再需要原有數量的勞動力。外資的引入可以帶來更高的技術水平,勞動力的就業前景堪憂。然而現實情況并非完全如此,技術進步會使經濟體更容易產生新需求和新行業,這也會增大勞動力就業規模。可見技術進步到底是排斥還是吸納勞動力取決于技術取代勞動力和開創新行業的速度對比。 外資的進入會引進大量投資資本,短期內,新資本會吸納新的勞動力就業,之后,資本可能會排斥勞動力,而長期來看,大量的資本自身會去追尋新的利潤增長源,繼而產生新行業,這將進一步吸納勞動力在新行業中就業。 二、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的動態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短期,外商直接投資通過開設新企業能吸引一定的新增勞動力就業;而在中期,外資利用其較強的技術而獲取競爭優勢,從而擊垮一些本土企業,對就業產生擠出效應;長期來看,外商直接投資則可以產生較強的技術和知識溢出效應,不斷開拓新行業,從而對就業產生持續的促進效應。 (一)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的短期吸收效應 自外資進入國內伊始,跨國公司通過在我國新建大量管理規范,資本規模巨大,技術先進的新企業;或者在我國尋找一些有收購價值的本土企業,選擇并購這些企業,納入自己的經營體系等方式擴大規模。這些企業的建立必然需要相應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普通工人等勞動力,這無疑是對我國勞動力就業的一大利好。可見在短期內,跨國公司的進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本國就業。 (二)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的中期擠出效應 跨國公司往往比本土公司擁有更多經營優勢,如更高的經營效率,更低的生產成本,寬廣的營銷渠道等。跨國公司進入本國投產后,依托其各方面的領先優勢必然會對本土企業產生巨大的競爭壓力,后者往往會在競爭中敗下陣來,本土企業可能會出現倒閉現象,跨國公司的進入將會減少本土企業的存活數量,從而跨國公司形成巨大的市場勢力,減少供給,實現壟斷,從而造成一定的勞動力失業。 外商直接投資的就業替代效應:跨國公司由于擁有更高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其在生產過程中會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更多地使用高技術,較少使用普通勞動力。此時就業狀況將會因技術對勞動的替代而出現惡化,尤其是對技術水平不高的普通勞動者而言。 外商直接投資的就業結構失衡效應:跨國公司以其先進的技術和充裕的資本往往進入利潤較高的高技術行業。但由于占我國勞動力大多數的普通就業人員個人技術水平不高,很難達到這些行業的技術要求。進而,很多需求高技術人才的崗位招不到足夠的就業人員,而低素質勞動力失業嚴重的結構性就業失衡會變得異常突出。 (三)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的長期促進效應 外商直接投資在進入我國后會產生較多的知識溢出,即本土企業不斷向跨國公司模仿和學習,從而逐漸減小與跨國公司在技術和管理能力上的差距,本土企業也會成長為有一定競爭力的新型企業,繼而擴大用工規模。 市場開放帶來的就業拉動:當一國經濟面向國外開放后,通過引入外國資本,本土企業會在一段時間后,學習到較高的技術和管理能力,之后本土企業將會走上與跨國公司平等的競爭舞臺,這會大大增強本土企業的實力。同時本土企業還會走出國門,向國外投資,增加產品出口。這些都會直接帶來對勞動力就業的促進效應。 政策環境變化對就業的拉動:在一國引入外資前,不開放的經濟體在管理、監督等政策、經濟體制上都會處于劣勢,國有企業往往在競爭中占得先機,民營企業發展不足。而開放經濟大門后,本國的經濟運行環境會逐步符合國際規范,后者往往比國內原有制度更具效率,因此境內企業也會得到政策高效的好處,擴大其生產規模,增加對就業的吸納。 資源有效配置對就業的拉動效應:在與跨國資本的激烈競爭,本土企業會更加注重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在有優勢的行業擴大產能,資源在優勢產業和劣勢產業間的轉移會加快,這其中包括勞動力資源,這會增加就業合理性。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在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就業的短期、中期和長期影響后得出結論: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就業的影響是動態的。在短期,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具有吸收效應;在中期,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具有擠出效應;長期看,外商直接投資能夠實現對國內整體就業的促進效應。 為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就業促進效應,減輕就業擠出效應,本文給出下述建議: 1.增加全民基礎教育和勞動力職業教育的投入,使全體國民的勞動素質得到提升,增加對產業升級的適應性,避免結構性失業。 2.政府加大對科學技術開發的投入力度,并完善專利技術的交易制度,從而使本土企業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對跨國公司的競爭力。 3.對外商直接投資所能進入的行業加以限制,防止出現跨國公司在某些重要領域實現壟斷,以避免我國勞動力就業受損。 4.加強立法,完善經濟政策環境,使各種性質企業的發展得到公平對待,從而增強市場競爭性,使優秀企業得以生存,實現資源在不同產業間的合理順利轉移,進而提升企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 參考文獻: [1] 胡峰.跨國公司在華并購中的就業效應剖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2,(12):51~55. [2] 劉金缽,任榮明.跨國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就業的直接影響[J].經濟經緯,2004,(5):36~37. [3] 劉維林,胡曉鵬.論跨國投資的就業效應[J].世界經濟研究,2005,(1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