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商品交換的初級階段,人們采用“私證”的方式作為預防失信行為、避免交易失敗的手段,成為現代公證制度的萌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交換行為的增加,社會對公證服務的需求會愈趨旺盛,公證行業的發展也將更加迅猛。在這一過程中,最核心的就是公證服務的價格問題。價格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變量。合理的價格不僅是公證制度價值實現的基礎,也是公證服務優質再生產的保證;其形成應以側重公平、兼顧效率、實現公證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宗旨。
關鍵詞:公證;收費標準;準公共產品
中圖分類號:D91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6-0197-02
公證服務收費如同補給之于軍隊,是公證行業的血脈。而現行1998年《公證服務收費標準》已執行了十余年,對比這些年社會、經濟的發展來說,早已超期服役了。這部《收費標準》不僅在制定程序和立法技術上存在缺陷,其價格水平也已成為影響公證行業發展的不利因素,新的收費標準急需出臺。本文試從分析公證服務收費的合理性入手,進一步探求公證服務收費標準制定的原則和影響因素,以期為新收費標準的制定盡微薄之力。
一、公證服務收費的合理性分析
公證服務是一項公共和基礎性的法律服務。根據現代公共財政理論,公證服務由于具有收益的部分非排他性和消費的非競爭性,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它涉及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對社會的和諧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實踐上,一方面需要對公共產品的再生產進行成本補償;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公眾對免費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濫用而導致的“公地悲劇”,以及非排他性擁擠造成的額外消費者邊際成本上升,政府會對公共產品的使用收取稅費。而對公證服務這樣的準公共產品來說,如果單純采用稅收方式進行成本補償,即準公共產品的生產費用由所有社會成員共同負擔,不僅會侵犯未消費或少消費準公共產品的社會成員利益,而且還會剝奪消費這部分準公共產品的社會成員根據自身偏好選擇準公共產品種類和規模的權利,降低社會經濟效益。所以,對具體受益人收費就成為最佳政策選擇。
二、公證服務收費標準制定的基本原則
(一)公益原則
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公證服務成本的彌補在反映資源優化配置要求的同時,其收費標準還應反映社會責任與公眾利益的需要。主要包括:
1.成本價格原則(非營利原則)。產品的價格包括成本和利潤兩部分。公證服務公益性質的社會作用,與其生產和提供者公證處非營利性中介組織的經濟身份,決定了公證服務的價格——排除利潤的成本價格,收費僅僅是要收回公證服務的全部或部分(視國家補貼多寡)成本。如果公證服務價格高于成本,就會使受益當事人承擔額外的負擔,違背公證服務的公益特性;如果公證服務價格低于成本,一則政府必須提供較多的財政補貼,加重財政負擔,二則必然影響公證服務生產和提供的數量與質量,這兩者都是得不償失的。
2.合理補貼原則。作為成本價格原則的衍生原則,合理補貼是政府對公證成本的一種合理分擔,它有兩種形式:第一,政府會統籌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考慮當事人的支付能力,為實現公證服務的公平配置,通過傾斜性的收費減免規則對落后區域和弱勢群體進行補償,主要表現為公證服務兩級定價和有條件的收費減免。第二,政府作為公證服務社會效益的受益方,會通過增加財政投入或者制定公證服務優惠政策、減免公證服務收費稅收的方式對公證行業進行補償。
(二)受益原則
是指按照受益當事人私人直接受益的大小來確定收費標準,不包括間接受益和外部化的社會受益。“受益”具體說來就是當事人通過公證服務所獲得的優勢法律效果的貨幣價值體現。
公益原則并不排斥有償服務。在實踐中,某些當事人所需求的較高層次的公證服務已經超越了準公共產品公共性和基礎性的范疇,具有了私人產品的性質,更多的表現為一種由市場規律支配的商品。成本價格原則此時必定是低效的,政府補貼也不應適用,受益原則就成為了公益原則的有效補充。在收費標準上,主要表現為按受益標的額計費和協議計費。
由于“受益”的主觀評價性較強,加上公證服務的壟斷產品屬性,這類公證產品也不能按照一般的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定價,而是需要在成本的基礎上更多的考慮消費者的付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如果某項準公共產品的價格導致消費過度,表明這項準公共產品的價格大大低于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應給予適當提高;反之亦然。
(三)公平和效率原則
本原則是對公益原則和受益原則的整體平衡。公益原則較側重于個體公平的實現,受益原則較側重于社會效率的達成,在收費標準的制定過程中,要區分不同公證服務的準公共產品或私人產品的傾向性,具體根據不同公證類別的社會價值、個體效益以及外部效應進行綜合考量。付費手段的設置正是為了保障公證服務資源配置公平和效率的統一。
(四)統一定價原則
公信力是公證行業的基石,如果公證服務價格如普通商品價格一樣異地異價,甚至一“處”一價、證證“議”價,必然會引起對公證行業承接社會公信力正統地位的質疑。所以,要對公證服務價格實現的各環節嚴格把關。第一,嚴格定價程序,落實聽證制度,保證價格形成的合法合理性。第二,立法上限制地方定價相對中央定價的浮動范圍,保證各地收費標準的一致性。第三,要求地方定價必須具體,禁止以價格幅度作為某項公證服務的收費標準,保證各“處”收費標準的一致性。第四,健全監督程序,完善責任機制,通過公眾的事中監督和價格部門的事后監管確保統一標準的執行。
三、影響公證服務收費標準制定的因素
(一)政策因素
即政府在特定時期對公證服務的重視程度。如果政府對公證服務非常重視,必定會加大投入,采取傾向公平價值的定價政策,收費標準必然會下調,反之亦然。
(二)經濟因素
由于公證服務的天然壟斷屬性,供求關系在價格形成中基本失效。根據公證服務收費標準制定的基本原則,應主要考慮以下經濟因素。
1.公證成本
公證服務的成本項目主要包括:(1)固定資產折舊。(2)業務運行、管理費用。(3)公證人員的工資,應結合不同公證辦證程序的復雜程度所反映的一般勞動時間和一般勞動強度進行核算。(4)公證風險基金。用于對超越公證員審慎義務的風險所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的基金。(5)行業可持續發展基金。出于行業發展的戰略需要,對理論研究、人員培訓、硬件建設等的投入基金。
2.公證需求
這里的需求不是供求關系中與供應相對的需求,而是公證服務的使用價值、效用,通俗地說就是公證服務的賣點。
(1)供給公共證明力,使公證當事人獲得行政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的信任。行政機關出于提高行政效率、規避審查失誤風險的考慮,在行政審批過程中會把對一些事項的審查“交給”(不同于有些國家的法定公證制度,這在我國沒有法律的授權,也沒有明確的委托)較為專業的公證機構。為了辦理行政審批等手續,行政相對主體就需要按照行政機關的要求尋求相應的公證服務,通過公共證明力的附加,獲得行政機關的信任。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和個人也傾向于把公證審查作為信任相對方的前提條件。
(2)供給優先的證據效力。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化,法院依職權調查的情況趨于減少,當事人負有更多的舉證責任。而經公證證明的事項,依法具有優先的證明效力和相應的強制執行力,成為當事人保障證據安全的優先選擇。
(3)供給非訴領域的專業法律服務。這類公證需求往往需要作為法律專家的公證員提供更多的智力投入,如參與一些為實現特殊法律效果的法律程序的設計,對具體的合同進行專業的審查或起草等等。
第一、二類需求對應的公證服務,是典型的準公共產品,收費的確定應按照成本原則,但實踐中卻并非如此。
以房地產繼承類公證為例:各地的房管局、土地局在進行房地產所有權人因繼承而變更的行政許可時,把對繼承關系的審查“義務”“交給”了公證處,要求行政相對人提供繼承公證書作為行政許可的依據。當事人在獲得公證證明力的同時需要支付的是被繼承房地產市場價格2%的公證費。
繼承公證不是高端法律服務,它的作用是在合法的前提下,對被繼承財產根據繼承人自由意旨進行繼承的法律事實提供公共證明,具有很強的公共基礎特性;而且,繼承人因繼承財產的受益所得并非源于公證服務,所以,不應適用受益原則按照受益額確定收費。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當事人之所以選擇辦理繼承公證,一是出于行政機關要求的慣性思維,二是由于相關專業知識的缺乏。如果選擇針對繼承財產的歸屬向法院提起確權訴訟,那么支付很低的訴訟費用就能達到相當的法律效果。比較而言,如果公證行業不圖變革,維持現行費制,必然造成公證業務的萎縮,損害行業的利益。
第三類公證服務由于其已經超出了享受公共福利的準公共產品范疇,應側重于受益原則,參考價值規律進行定價;并且按照既定收費標準對于前兩類公證服務和第三類公證服務的“擁擠影響”,進行價格調整。
3.公證行業的發展規模
主要從規模效益對公證服務邊際成本影響的角度考量。對于傳統公證事項,其公證程序已經較為成熟,多辦理一件公證所需投入的成本就較低。對于新出現的公證需求,公證員就需要為其專門設計一套公證程序,邊際成本較高。所以,公證行業的發展規模越大,公證服務總體的邊際成本就會越低,收費標準才有下調的客觀基礎。
4.受益各方的分擔能力
要考慮受益者如國家、社會、公證當事人之間的受益比例和各方的承擔能力,特別注意收費標準要與公民的收入水平相適應。
(三)其他因素
主要包括歷史的慣性、文化的認同性和國際行業的比較影響等因素。鑒于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收費標準的制定是一個對各種價值、因素進行權衡、取舍的復雜過程,一套較為合理的收費標準的出臺必定會經歷一段較長的時間,就算是出現“螺旋”狀的曲折發展,但最終必然是“上升”的。
真正讓我擔憂的是,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發現公證相關的研究資料十分匱乏,這說明國家、社會和理論學者對于公證行業的關注和重視程度不高,公證行業的重要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改變現狀、積淀崛起是我們這一代公證人的歷史責任。僅以此文拋磚引玉,期望在業界乃至全社會激起一絲波瀾,迎來從收費標準到公證體制試煉后的升華。
參考文獻:
[1] 余永定,張宇燕,鄭秉文.西方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175-192.
[2] 伍世安.中國收費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8-44.
[3] 齊守印,王朝才.非稅收入規范化管理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4-7.
[4] 周利國,安秀梅.公共產品的定價原則[J].價格月刊,1999,(2).
[5] 黃燕芬.論準公共產品合理價格的形成與實現[J].中國物價,2003,(9).